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建所50周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09651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建所50周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建所50周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建所50周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 圆专 题编辑尧 版式院 张楠 校对院 王剑 圆 园 园 8 年 1 0 月 1 6 日星期四 栽 藻 造 押 渊 园 员 园 冤 愿 圆 远 员 源 缘 愿 38 2 6 1 4 5 9 7耘 原 皂 葬 蚤 造 押 n e w s 岳s t i m e s . c n一个研究机构 5 0年发展的历 史, 总是要经历很多风雨曲折, 然而 它也更多地充满了思想、文化和成 就;一部几代人谱写的不断成长和 壮大的历史,总是有很多的艰难困 苦和感人的故事,然而它也更多地 照亮了其未来的发展之路。电工所 的 5 0年也是如此,在这5 0年的历 史中, 电工所 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思想。 电工所于 1

2、 9 5 8年在原中国科学院 机电研究所电力研究室的基础上在 北京筹建, 1 9 6 3年正式成立的。建 所初期,全所就紧紧围绕我国电力 建设的需求和国防特种电工装备的 需要开展研究工作。上世纪 6 0年代 初, 由于全国电力建设的需求放慢和 国防建设任务的需要, 研究方向逐渐 调整为在开展传统的电力和电工方 面的研究的同时, 又开展国防特种电 工装备的研究。 1 9 6 8 年我所划归国防 科委领导, 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电火 箭技术。7 0 年代, 研究所经历了回归 科学院下放北京市重归科学 院的循环。其间, 我所为适应国家的 发展需求, 大力发展电工新技术方面 的研究, 陆续开辟了一些新学

3、科(如 计算机应用、 太阳能利用等) 的研究。 9 0年代中后期以来,紧紧围绕新能 源技术、 新型电力技术和电气交通等 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可以看出, 5 0年的发展历史中, 电工所始终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思想, 这就是 “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国民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 的总体指导思 想。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 使电工所 人能够始终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 来 谋划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 逐步形成了一种“团结凝聚、 勤 奋求实” 的文化。首先是电工所的科 研性质决定了电工所人的性格, 然后 是电工所人的性格塑造了电工所人 的文化。我所科研工作的技术性、 系 统集成性、 攻关性很强, 这就需要分 工、

4、 需要团队合作、 需要集中力量攻 关的运行机制; 其次, 由于技术性和 系统集成性强, 科研任务的每一步都 不能有半点马虎, 没有从头再来的机 会, 因为科研资金十分有限, 现实没有给我们失败和重复的机会;第三, 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国民经 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 科研人员就 要经常去一些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地 方长期出差, 且要在尽可能最短的时 间内完成攻关任务。 这三种因素, 对科研人员提出的 直接要求就是“团结凝聚、勤奋求 实” 。几代电工所人就是在这种要求 下,不断地塑造了电工所的文化, 也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使得电工所能够 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渡过一个又 一个的难关, 并不断成长壮

5、大。这种 文化是电工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珍 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令人骄傲的 成就。5 0 年来, 我所已取得科研成果 5 0 0余项, 其中 1 0 0 余项已在多个领 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 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 1 0 0 余项。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前, 我所 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 化、 大型电机、 高电压技术、 电工测 量仪器、 电弧风洞技术、 大型电感储 能技术、 电火箭技术 、 微特电机 、 特 种电源、 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 计算 机应用、 数控机床、 超导磁体系统、 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 大科研成果。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 来,我所又在大

6、型电机蒸发冷却技 术、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电动汽车 电机及控制技术、牵引供电及控制 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电磁推进技 术、应用超导技术、磁共振成像技 术、图形发生器及电子束曝光机等 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实用化的技术成 果, 并在生物电磁效应、 微型电网、 高温超导材料、太阳能热发电及太 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 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 不仅为我国电 力、 能源、 交通、 医疗、 资源勘探及科 学仪器设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电气工程学 科的发展。过去的成就, 既是电工所 人引以为自豪的资本, 也将是电工所 人更加努力拼搏的强大动力和信心。 高高地树起了

7、一座照亮未来的 灯塔。电工所几代人的辛勤耕耘, 不仅为研究所谋求战略发展提供了总 体指导思想, 营造了 “团结凝聚、 勤奋 求实” 的文化, 也为电工所人更加努 力拼搏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信心。这就 是电工所 5 0 年历史所高高树起的明 亮的灯塔, 也正是这座灯塔照亮了电 工所未来前进的道路。作为正在这条 道路上结伴而行的年轻人, 我们清楚 地看到了当今的形势和挑战: 世界科 技发展突飞猛进, 学科交叉的趋势也 越来越明显, 科技竞争也已经成为国 际竞争的核心之一; 与此同时, 我国 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 键时期, 能源和环境等已经成为制约 我国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面对 新的形势

8、和挑战, 如何在几代人奠定 的坚实基础上打造电工所新的核心 竞争力, 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能源与电 力供应安全的重大需求,在可再生 能源技术及电气交通技术领域着力 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为降低对 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少污染及温室 气体排放提供重大技术支撑。我们 还将紧紧围绕电气科学与材料科 技、 纳米科技、 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 等的交叉领域, 不断开拓创新, 为促 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 有的贡献!虽然相比电气工程在中国的设 置,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历史比较 年轻, 但是在培养研究生方面, 电工 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工所研究员 顾国彪从电工所恢复

9、研究生招生就 开始指导研究生,他回顾了电工所 的研究生培养之路。研究生招生初期: 5个导师带一个研究生1 9 5 8年电工所建所初期就开始 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当时仅有 3 名硕士生导师,到 1 9 6 4年共招收了 8 个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被迫中断。 1 9 7 7 年底, 电工所恢复研究生招生, 下设两个硕士点,“电工新技术” 和 “电机” 。1 9 7 8年到 1 9 8 5 年, 电工所 共招收研究生 5 1 名。后来又被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高电压工 程” 、“电力电子技术” 和 “电力传动 及自动化”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那时的硕士生导

10、师资格受到严 格限制,只有老资格的研究员才有 招生资格。一般是一个副研究员或 高级工程师导师招学生,必须组织 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起指导。 “我虽然 是电机研究室主任,但也没有资格 单独带研究生,而是和老的高工一 起联合培养, 5 个导师带一个。 ” 顾国 彪说。 研究生指导小组的集体指导并 不是 “三个和尚没水喝” , 而是非常 热情和积极。尽管指导小组的成员 大多没有带学生的经验,但是指导思想很明确基础理论一定要扎 实, 而且要动手干活, 让学生尽快进 入搞研究的状态。 1 9 8 6年电工所争取到二级学科 “电工新技术”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仅限于磁流体发电及超导电工。 经过实践检验, 电工所

11、培养的硕 士生质量是高的, 基础理论很扎实, 动手实践能力也强,颇受国外专家 赞赏。1 9 8 6 、 1 9 8 8 、 1 9 9 0年, 顾国彪利 用三次出国参加国际电机学术会议 的机会,听说电工所电机学科培养 的硕士生在德国得到很高的评价, 很快就替代了德国博士生的研究工 作, 他感到由衷的高兴,“看来, 我们 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相当于博士生 了。” 为此, 顾国彪曾经写了一个考察 体会。他和学位委员会的谭作武研 究员商量,认为电工所电机学科只 设立硕士点太缺乏自信心,提议申 请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缩短硕士生 的学习期限。可惜, 电机学科博士点 一直未获通过。因此, 一级学科博士 点也就

12、没有资格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 把我们升级为一级学科”根据当时的规定, “电 工 新 技 术” 二级学科博士点, 仅能招收磁流 体发电和超导两个专业方向的学 生,使得电工所的博士生招生规模 受到很大限制。1 9 9 9 年, 电工所仅招 收到了 3 名博士生。为了改变不利 的局面,电工所不断申请扩大二级 学科电机博士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通过。屡 败屡战的电工所开始寻求更大的招 生空间。 首先是从扩大“电工新技术” 二 级学科的招生范围入手。随着时代 的发展,电工技术的内涵在不断扩 大, 电工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 形成 了生物电工、 电机蒸发冷却、 新能源 发电、

13、微细加工、 计算机仿真等许多 新的学科生长点。电工所通过不断 的努力, 终于突破了 “电工新技术” 仅包括磁流体和超导两个方向的限 制, 开辟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 在扩 大了招生范围的同时, 也拓展了“电 工新技术” 的学科内涵。 1 9 9 9年,顾国彪主抓电工所研 究生教育, 恰逢 “电机与电器” 二级 学科博士点申请。顾国彪认真分析 了以前申请失败的原因,认为师资 力量分散是最大问题。为此, 顾国彪 重新整合了全所研究员、 副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等力量,使得整合后的 师资队伍覆盖了微电机、 大电机、 小 电机、特种电机和电机控制等各个 方向, 成为了全国最强的电机学科, 其他二级学科也保

14、持了实力队伍。 就这样, 电工所 “电机与电器” 二级 学科博士点水到渠成。 经此一役, 电工所在电气工程学 科的强大实力给评审委员们留下了 深刻印象。2 0 0 0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授予电工所“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予权。顾国彪说:“我们 并没有主动争取,评委们自动把我 们升级为一级学科!” 2 0 0 2 年,电工所博士生招生数 由 1 9 9 9年的 3 名增加到 1 7名, 在读博士生人数达到3 2 人。 随着国家 扩招政策的开展,电工所的博士生 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 2 0 0 8 年电 工 所 累 计 招 收 博 士 研 究 生 共 2 4 1 名。最大的特点:

15、 理论联系实际电工所是战略高技术研究所, 研 究的课题都有很强的工程性。一方 面重视基础研究,一方面强调科学 实践,强调为国民经济和国防作出 实实在在的贡献。因此, 在研究生培 养上, 也秉承了这一传统。 “电工所是战略高技术的工程研 究所,我从来都不赞成纯理论的推 导研究,那只是在文献狭缝中找题 目, 并不能真正作原始创新。我强调 要从实验中获取自己的数据,再上 升到理论。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研发 能力, 做国外都没有的新技术, 既动 手又动脑。”顾国彪说。 为了让研究生们有更多的实践 机会,电工所的每一个研究组都为 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试验 设备。导师从课题中掏几万、 十几万 元买实验器

16、材,为了让学生有实践 的机会,使得毕业论文的实验数据 更可靠,这种状况在电工所已是屡 见不鲜了。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 学 生不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还能获 得充分的工程实践机会。 “我以前有个刚招进来的硕士研 究生, 带他到电站工程现场去, 他站 在电机上,问电机在哪里。我告诉 他, 你就站在电机上。他说, 一座房子那么大的电机吗?这个课题我不 敢做。后来, 这个学生经过锻炼, 可 以独立做实验了,毕业也找到了很 理想的工作, 在美国工作得很好。” 顾国彪举了一个例子。 在基础研究方面, 电工所反对为 论文而论文的理论工作,要求研究 生摆脱学究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 国际上先进学科的资料及论文时, 跳出先人或国外论文的框框,结合 我国的国情, 开拓创新, 为国民经济 发展作出实在贡献。顾国彪在研究 生开学典礼上告诫学生说:“不要光 看国外文献, 还要看破文献, 否则再 好也只是跟踪。” 顾国彪主张: 在工程研究领域考 核研究生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发表 论文应同等重要。在招生问题上, 他 建议吸收有工作经验、实践经验的 学生, 或者在学生入学后, 先工作两 年再培养, 以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