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77191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教参(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现在的小学生也有“出门看天气”的习惯,他们从生活中已获得了很多零散的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将小学生的这些零散知识理顺并串接起来,使他们的认识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的飞跃,这是本单元的立足点。知道天气能够用一些可测的量来描述并能自己动手制作观测仪器来观测某些描述天气的量,是小学生乐不可支的事,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既符合其心理特点也符合其年龄特点。为此,本单元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架设教材,按“了解、描述天气现象观测天气现象预报天气现象”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设计了“多姿多彩的天气” 、 “测量气温” 、 “观测风” 、 “雨下得有多大”和“怎样预报天气”等 5 课。通

2、过“欣赏天气现象” 、 “观测气温” 、 “观测风” 、“观测雨” 、 “收集天气谚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培养、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制作的能力;会用温度计、自制简易风向仪、雨量器等对相应的量进行观测,并搜集有关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得出某些结论。通过对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过程的了解,感觉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神韵、体验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合作的乐趣。单元页画面结合教材内容呈现了小学生自己观测天气的活动和气象观测台,体现了学习科学须经历科学过程的教学的理念。单元页上引用了竺可桢的话,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与爱国

3、主义的教育。本单元教学时间可安排 56 课时。第 1 课 多姿多彩的天气本课是单元的总起,课文用一段科技史做为引入并设计了“欣赏天气现象”、“我们与天气”等两个活动。试图通过观察常见天气现象的插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天气现象进行描述,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几种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同时培养、训练学生用语言概括、表述典型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我们与天气”的游戏,在设计与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与人合作的成功与喜悦,并使学生初步感知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2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

4、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观看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领略天气变化的美丽与神奇。2 阅读有关科技史,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科学知识1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2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3 知道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配图) ;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用 1 课时。教学导入:用科技史导入,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再用“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下展开下段的教学。活动 1 欣赏天

5、气现象活动目标:1 欣赏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知道各种天气现象。2 描述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初步知道描述天气的量有哪些。3 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感受天气现象的美。活动建议:1本活动的开展,学生不是从零知识起步,他们的已有天气现象的知识是本活动开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描述各种天气现象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给予点拨,使其将已有的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将模糊的认识梳理清楚,形成系统认识。2本活动由二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后一部分是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在前一部分的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

6、能,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这些插图制成课件,加配上风雨等各种天气现象的环境声音,营造现场气氛,以强化学生的感知。后一部分既是前一部分的继续又是一种跨学科的美育活动。教师要收集有关的诗歌、成语,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也可以在本课后组织学生收集,还可以让他们将收集来的资料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3充足的资料是活动能顺利、有效开展的必要保证。在欣赏天气的活动中,除了图片的平面观察外,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观察各种天气现象的视频资料。活动 2 我们与天气活动目标:1 学习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2 知道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7、活动建议:1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他们擅长表现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设计游戏其兴致会高潮迭起,此时有效地教学组织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2教材提供了两种游戏方式,除了做范例外,它还传达了另外的信息:游戏是需要道具的。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准备适当的游戏道具或制作简单道具的材料。评价建议本课可以从描述天气、收集有关天气的诗歌、成语和设计游戏等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课程资源科学名词天气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干湿、晴阴 、风雨、冷暖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记录是表述天气的基本依据。天气和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

8、的综合表现。天气和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雾雾是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集合体。用能见度作为区分雾、轻雾、霾等天气的尺度,能见度降到 1 千米以下时称为雾,能见度在 110 千米称为轻雾,超过 10 千米成为霭。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水汽的凝结可以导致霾演变成为轻雾、雾等。当出现雾天时,空气有些浑浊,一些污染物飘浮在空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晨炼的人们应避开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雾凇低温时过冷雾滴或水汽在电线、树枝等物体表面撞冻或凝华而形成的冰晶沉积物。常在严寒的雾天出现。一般呈白色或乳白色,由无数小冰珠或小冰晶重叠组成,

9、有时可增长很厚。雾凇有两类:由水汽凝华形成的针状雾凇,呈枝状的白色晶体,质地松散,易于震落,出现于严寒的微风天气。由过冷雾滴在物体上冻结而成的粒状雾凇,多朝一个方向增长 ,呈乳白色 ,出现于 微寒的有风天气 。当风速较大本课教学札记(占 20 行)时,过冷雾滴最易冻撞在物体迎风面的突出部位,增长很快。严重时会压断或拉断树枝和电线,影响交通运输、通讯和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第 2 课 测量气温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气温”是描述天气的一个重要的“量” ,本课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并测量气温,为此设置了一个“测气温”的活动。活动从引导学生猜想一天里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高低入

10、手,再用“我们的猜想正确吗?”的挑逗性句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选择校园里的不同地点,在一天的时间里定时测量那里的气温,以获取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测量气温的实践中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学习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并能从数据的分析中认识一天里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2 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测气温的活动中,体验团结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科学知识1 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2 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3 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教学建议教学准备: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

11、、百叶箱等。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用 2 课时。教学导入:本课开门见山地给出了气温的定义,教学也就单刀直入地展开:引导学生猜一猜校园不同地点的气温。活动 测气温活动建议:1本课由“测气温”这一个活动构成,活动按“猜想观测结论”的探究过程展开。2本课宜分为 2 课时完成。第 1 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气温的观测、记录,第 2 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数据的处理:绘曲线图、分析曲线图。3本课的小组室外分散活动形式与持续一天的观测活动时间形成了组织教学的难点。要完成这种超常规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组织是活动能有效进行的必要保证。每一个活动小组要有合理的人员分工、观测地点要有有序的安排、教师要注意巡视与指导;为

12、了使活动能持续进行,观测与记录气温的时间点应该结合课间休息的时间安排。4百叶箱是观测气温的专用设备,没有实物供学生观察的学校应该让学生观察百叶箱的图像。5本课绘制的曲线图还是一种“具像”图的组合,但它亦具备了曲线图的某些要素:纵轴、横轴;(教学中不需要学生知道这些名词)也是从二维表格获取数据来绘制的。它是向规范的曲线图过渡的一种形式。6每一个小组只观测了校园里的一个地点的气温,在完成了绘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并得到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后,交流尤显重要。因为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找到气温变化的普遍规律。7课文后的科技史亦是教学的一个内容。教师(或组织学生)要收集更多的有关资料强化这方面的教学。评价建议本

13、课的评价内容有:一、活动中团结合作的表现;二、观察、记录是否认真、准确;三、曲线图绘制情况、四、表达交流是否能发表本课教学札记(占 20 行)自己的看法和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课程资源科学名词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即大气的温度。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 中国习惯上用摄氏温度 (t) 表示。有的国家和地区用华氏温度(tF)表示 ,在理论工作中则常用绝对温度( TK) 。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t59 (tF 32);tTK273.15。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主要与季节、地理纬度、海陆分布 、下垫面的性质 、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而升

14、高的逆温层。在约 12 千米以下的大气中,气温由赤道向极地降低,12 千米以上气温则由极地向赤道降低 。 海平面气温的分布,冬季南北方向温度差比夏季大;冬季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夏季大陆上比海洋上高。一天中,气温极大值出现在 1315 时,极小值出现在日出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上,一年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 7 月和 1 月,海洋上则要落后 1 个月左右(8 月、2 月) 。赤道地区,由于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地面气温一年中有两个极大值(春分、秋分后 ),两个极小值(冬至、夏至后 )。在气象观测中,地面气温是指百叶箱离地面 1.5 米高处量得的空气温度。常规地面气温观测的项目有定时气温、日

15、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使用的仪器有温度表、温度计等。百叶箱放置温度和湿度观测仪器用的白色箱体。白天,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夜晚,空气的红外辐射能力又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的表面。任何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测温元件,其测量值在白天将系统偏高于气温,夜间则系统偏低。为避免这种辐射误差,必须对测温元件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措施。百叶箱是其中的一种,广泛安装在气象台站网的气象观测场上。百叶箱为木质结构,四壁做成双层百叶窗式,箱底和箱顶由数块高低不同的木板做成,然后再在顶上覆盖防雨顶板。整个箱体涂成白色,以利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百叶箱四壁和顶层、底层的结构完全可以保障箱内外空气的自由流

16、通 ,还可避免降水和强风的影响。整个百叶箱用支架安置在观测场内,箱底略低于 1.5 米,箱门朝北安装。百叶箱分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 537 毫米、宽 460 毫米、深290 毫米。安置干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和毛发湿度表;大百叶箱的内部高 612 毫米、宽 460 毫米、深 460 毫米,安置温度计和湿度计。竺可桢(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字藕舫。1890 年3 月 7 日生于浙江绍兴,1974 年 2 月 7 日卒于北京。1910 年赴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 年获博士学位。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