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浙江通史》一误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4899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3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订正《浙江通史》一误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订正《浙江通史》一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订正《浙江通史》一误(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2 0 1 1 年1 0 月2 7 日 星期四主编: 潘虹 美编: 丛丛 组版: 杨凡 电话:8 8 0 9 6 5 0 5蔡克骄1 9 1 1年 1 1月 8日,温州光 复,成立军政分府,至1 9 1 2 年7 月 撤军政分府置温州府,温州军政分 府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在响应 辛亥革命,稳定地方秩序等方面作 了积极的工作。 一是推动各县光复。军政分府 成立后的第二天,即派代表到瑞安 接收政权。1 1 月9 日,黄曾枚、项 廷珍等六位代表在兵士的护送下列 队入城。黄曾枚代表革命者从清瑞 安知府符璋手中收缴了瑞安县印, 由项廷珍登台宣布,以黄曾枚为军 政长。1 1 月1 0 日,在郡城接受

2、军 政分府指令的姜会明,返回平阳, 第二天,姜会明邀七乡绅士到县挂 印悬旗,宣布光复。 二是稳定社会治安。1 1 月 8 日,军政分府出告示云: “尔等身 家财产,统由军政分府担任保护, 其各安居乐业,毋自惊扰,切切特 示。 ” 徐定超主持分府后,主张 “乱国之刑,准用重典” 。三是谷米平价、严禁偷漏。 辛亥年温属各县水旱交加,民食 窘乏。1 1 月2 0 日,军政分府都督 徐定超到任的第二天,即召集商 会总理及米业公会开会,共同议 定米谷平价,并以军政分府的名 义出告示云: “自经此次议定米价 之后,各米铺务须赶速买谷平价 出粜,以便接济贫民。毋得规避 闭歇。各殷户等亦急宜将现谷平 价出粜,

3、以便接济米铺,不准囤 积居奇。 ” 四是征求意见、改进工作。1 1 月2 9 日,军政分府以徐定超的名 义发布告示称: “本分府才力绵 薄,更事又鲜分督一职,任大 责重,凡地方何利之当兴,何害之 当除,一经公众议决,均应实力举 行。 ” 五是征收赋税,颁发执照。调 整税收政策,出告示征收屯田征银 七成,以济平粜之亏耗。不久又恢 复征收地丁银,并颁发执照。这些 政策对缓减民众痛苦,安定社会秩 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光复后的温州军政分府章志诚辛亥革命时期,温州地区虽然 在海外的华侨人数较少,但他们的 反清思想很浓厚,参加革命斗争很 坚决,爱国主义思想很强烈。 温属乐清县涌现了许多反清志 士,如陈梦

4、熊 (又名乃新) 、月空 (俗姓黄,名飞龙) 、冯豹 (字地 造) 、张云雷(原名烈)等。 张云雷 (1 8 8 3 - 1 9 7 7 ),乐清 西联乡汇头村人,1 9 0 5 年赴日本 早稻田大学留学。留学期间,结识 了何香凝等一批革命志士,先后加 入了同盟会、光复会,积极从事革 命活动。1 9 0 8 年,他毕业之际, 为免遭清政府逮捕,从日本先至新 加坡,旋赴印度尼西亚泗水埠,在 “中华学校”任教,并与沈钧业等 人协助华侨商会创办汉文新报 。 1 9 0 7 年五六月间,光复会领 袖徐锡麟、秋瑾先后起事失败后, 陈梦熊逃往印度尼西亚泗水埠,在 “中华学校”任教,继续宣传革 命,并在华侨

5、中筹得经费汇交乐成镇黄飞龙(月空)作为武装起义之 用。1 9 1 0 年8 月,他患痢疾,卒于 泗水埠,年仅2 9 岁,同乡张云雷 为他料理后事。 同年五六月间,徐锡麟、秋瑾 相继殉难后,冯豹因受牵连而出奔 南洋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爪哇,旋 东渡日本,在华侨中鼓吹民主革 命,募集经费。越年奉召回国,参 加浙江光复活动。 1 9 1 3 年 7 月 2 7 日,孙中山在 东京筹建中华革命党,永嘉县人 王统等五人首立誓约。1 9 1 4 年7 月 8 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9 月1 日,中华革命发表宣言,声明 自本党成立之日,海外所有国民党 一律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当时,在 日本留学的黄实 (1

6、8 8 1 - 1 9 2 1 ), 平阳宜山黄良村 (今苍南县) 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日本政法学校 留学,加入了中华革命党,积极 参加反袁斗争,与陈其美交谊甚 深。民国八年 (1 9 1 9 ) ,他任孙中 山大元帅府秘书,并兼代司法部 次长。流亡海外 曲线救国拉 开 一 个 时 代 的 大 幕胡珠生杭州的顺利光复,关键在于陈 黻宸劝导旗营协领贵林受降,革命 军的政治失误在于背约,制造事端 杀害贵林父子。新编 浙江通史 无视迎升 辛亥杭州驻防失守记 的实录,竟然讳言陈黻宸劝降,以 致无法确切说明这段历史。 近载瑞安玉海文化研究中 有谢公望撰写杭州和平光复,陈 黻宸功不可没 一文,根据迎升

7、 失守记所述:革命军担心旗营精 锐,惧不能当。由于贵林在旗营中 信誉卓著,全防倾心,而陈黻宸和 贵林为挚友,故陈时夏屡向陈黻宸建议,劝协领贵林投降,杭州可不 血刃而定。陈黻宸考虑旗汉相持, 徒多杀人无益,应邀前往旗营劝说 贵林。咨议局书记胡钟翰、议员楼 守光均力劝贵林就约,贵林意稍 转,陈黻宸即进入贵林母亲的房 间,请贵母劝诫其子勿战。经陈黻 宸反复再四劝说,贵林母亲感于他 的诚心,劝诫贵林就约。 由此不难看出,陈黻宸应陈时 夏等人的建议,与胡钟翰、楼守光 前往旗营劝说贵林投降,早在革命 军武装起义之前。 贵林最终决定投降,并且力戒 骁骑校迎升劝阻军士勿暴动,拒绝 “分兵援抚署” ,督队官哈楚

8、显昇机关炮于要害地,将轰城时,贵林、 迎升“嘱勿发” 。因此,使得革命军 1 1 月4 日晚几乎兵不血刃,整队入 城。 “正是因为革命军失信于贵 林,导致5 日又委穆诗桥、杭 辛斋莅营 ,与贵林谈判的局面。 ” 而 浙江通史?清代卷 称: “1 9 1 1 年 1 1 月 4 日革命武装起义成 功,至 5 日晨,杭州全城已基本光 复,唯有旗营仍在负隅顽抗, 当晚7 时,革命军代表傅孟、楼守光 至旗营收缴了枪械。至此省城全部 光复,清王朝在浙江省的统治就此 终结”一大段, “只字未提及陈黻宸 前往旗营劝说贵林的情节” 。于是谢 公望严正地批评: “浙江通史作 为浙江历史最重要史籍,而将陈黻 宸与

9、胡钟翰、楼守光劝说贵林一节 漏掉,取穆诗桥、杭辛斋与贵林谈 判代之,实在有失公允,似乎有舍 本逐末之嫌。 ”订正浙江通史一误陈钧贤温州是浙江省辛亥革命重要活动 地区之一。 但是,与兄弟市县的绍兴比, 我们在辛亥革命历史研究、革命活 动旧址和名人故居保护方面都存在 很大差距。特藉此全国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机会,呼吁有关部门 重视温州的辛亥革命历史研究,同 时建议将温州城区仅存的两处辛亥 革命纪念建筑:江心屿的澄鲜阁恢 复为“徐公祠” (民国初年,温州各界有感于徐定超光复时有功家乡,曾在旧府署前立起两块青石碑:一为“徐公定超功德碑” ,请道人李瑞清书;一为“缘起碑” ,由胡调元撰文。后根据各界建

10、议将碑移置今江心屿澄鲜阁,将其作为“徐公祠”予以纪念) ;三官殿巷 1 5 0 号的“姜 琦故居”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即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后为温州地区新文化运动杰出领导者,晚年曾为台湾文化回归作出突出贡献) 列 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作为深入研 究、交流温州的辛亥革命光荣历 史;瞻仰、学习、宣传辛亥革命先 驱人物光辉业绩的重要平台和活动 场所。重视辛亥革命遗迹的保护邱国珍从民俗学视野看,辛亥革命对于 移风易俗、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意识的 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温州 的民俗,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有了 一次脱胎换骨的变迁。从胡珠生先生 的 温州近代史 、林炜然先生的 辛亥革命在瑞安等文献看,

11、这种 变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剪辫易服 据 温州近代史 记载,辛亥 革命爆发后一个月,即1 1 月1 0 日, 府城“有 5 0 0多人公开剪去了辫 子” 。1 9 1 2 年1 月7 日晚,好几百学 生手拿剪刀“把群众的帽子脱下 来,凡是养着辫子的都被剪了,一 小时内剪下2 0 0 多条辫子。 ”剪辫以 后, “西洋帽子的生意特别兴隆,一 顶帽子原先只卖一个法郎,现在要卖2 . 5 法郎” 。未剪的也扎成发锥或 盘在头上, “脑后挂着一条尾巴的怪 状是不见了” 。 辫子作为一种发饰,原本是个 人生活方式的小事;但在特殊时 期,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当年, 清兵入关以“留头不留发,留发

12、不 留头”来逼迫汉族人,许多汉人为 了抵抗,不惜豁上自己的性命。辛 亥革命时,剪辫子与蓄辫子又成了 革命与不革命的标准之一。在革命 党的倡导下,剪辫子渐成社会风 尚。许多人甚至约好同日剪辫,并 燃放爆竹,一起聚餐庆祝。在不少 人的辛亥记忆里,民国是从剪辫子 开始的。 人们的服饰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 化。以往服饰上的那种古板单调、等 级森严的局面,开始被生动活泼、千 变万化的服饰景象所取代,穿衣戴帽成为个人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的一个 鲜明标志。身着西式服装成了温州人 时尚的标志。当时的一首打油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 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到莲钩六寸 长。 ”形象地描述了这样的民俗变迁。

13、 二、人际关系和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的温州,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际交往的 礼仪也随之变异。百姓对官吏说话 不必下跪了,下属见上级也能正坐 平视了,平辈互相称“君” ,对前辈 称“先生” ,至于三跪九叩首,一跪 四拜以及俯伏、稽首等仪尽行废 除,一律改为常礼一鞠躬,大礼三 鞠躬。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对于许多未经 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意义 是常被低估的。这句话是在1 9 4 1 年时说的,意在告诉我们:要重视辛亥 革命的历史,重视辛亥革命推翻皇帝 反封建的这一面。不了解辛亥革命推 翻皇帝统治的重要性,你就不能理解 那个时候的人们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14、。 三、废除旧祀典 林炜然先生在 辛亥革命在瑞 安一文中说:清明节奉城隍神出 巡,瑞安知事全熙“得讯,即派差把 它压回,否则即逮捕首事者。 ” 温州,这个“东南一隅” ,由于 历史的、地理的原因,民间信仰特别 发达,敬鬼神、好祭祀是旧时温州的 民俗特点之一。辛亥革命对封建迷信 固然有所打击,但疾风骤雨式的革 命,不免将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如 祭孔典礼,如民间俗信,并不一概是 “封建迷信” 。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对其否定之否定,已经是百年之后的 事了。 辛亥革命后,温州还出现了许 多新风尚,如老黄历不用了,妇女 不再缠足了,时兴文明结婚,禁止 吸毒、赌博总之,温州迎来了 移风易俗、民俗变迁的新

15、时代。移风易俗的新时代张小燕1 8 7 7 年温州开埠,吹进欧风 美雨,融进西方文明。清末民初, 一批温州学子以留学、游学等多种 方式东渡扶桑,留学日本,攻读西 学,关注世事。他们参加光复会、 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参与反清、抗 俄等革命斗争,在辛亥这场近代资 产阶级革命中留下明朗的温州足 迹,而后又在教育、医疗、金融和 军事等领域,在开拓温州近代化进 程中留下晚清温州“海归”辛亥志 士的卓越建树。 据温州学者胡珠生统计,从 1 8 9 8 年到1 9 1 1 年的1 0 多年间,温 州出现留日热潮,留日学生有1 3 0 多人,形成一个以黃溯初、黄 实、杨悌、吴璧华、叶正度、殷 汝骊、虞廷恺、许璇

16、、姜琦、张 云雷、林调元等辛亥志士为代表 的新型温州知识群体。他们传播 西学,引领新风,推动了温州社 会转型发展。 如刘绍宽、宋恕,他们或为 温州现代教育和文化事业之先 贤,或为温州近代启蒙思想之明 星。刘绍宽 1 9 0 4 年秋赴日考察, 书成东赢观学记 ,将日本教育 经验嫁接温州本土,在家乡平阳 创办普通学堂4 0 多所。刘绍宽曾 两度出任温州中学校长,任上制订 温州府官立中学堂暂定章 程 ,开温州教育史上依法治校之 先河。刘绍宽直言日本考察的影 响: “余此后从事教育,皆基于此 行” 。 宋恕早在沪上结识日本友人并 阅读日本书籍,1 9 0 3 年夏亲往日 本观光。学人杨际开认为,在近代 中国,最早开始从文化触变的角度 研究日本的是宋恕,宋恕把中国文 明现代转型与日本近代崛起这两个 课题内在地结合起来, 找到了西 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调节、 对话以及转换的中间地带。 温州早期赴日留学、游学群 体,积极参与辛亥革命,继而创立 温州的近代教育和近代医疗,1 9 1 9 年黃溯初、吴璧华等人创立瓯海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