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574424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加强强网网络舆络舆情管理情管理 促促进进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创新新摘要: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更是迅猛,据统计,我国现有网民 4 亿多人,手机用户 8亿多人,在这个我国网民的组成成份已由过去的学生、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公务员阶层,延伸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群。不仅城镇人口的网络已经普及化,而且广大农村,特别是外出务工者和年轻一代乃至中老年农民也逐步加入网民行列。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现实社会各个方面,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思想

2、交流与沟通的广阔空间,政府如何对网络舆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1 1、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2011 年 2 月 19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其实加强互联网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 2

3、008 年 6 月 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但不同的是,这次总书记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互联网媒体建设、管理、应用的重视。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迅猛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健全舆情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它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社

4、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天价烟”到“躲猫猫”,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一系列的网络热词正在显示舆论与网络形成的强大合力。网络舆情紧扣着社会舆情,网络舆情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 络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专家、谷尼国际软件副总裁邹鸿强认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事件发生后 应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处理,光靠人工在网络海量信息中查找是不够的, 必须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第一时间了解民意,由被动为主动”。及早收集网 络舆情,及早研究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 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部

5、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对于正确 引导网络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无界、互动、快捷、海量、多媒体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1.1.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个网民上传稿件和拍摄的照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时间;一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并上网的时间是53 秒;一个重大事件从发生到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的时间不到 1 个小时。网民散处世界各地,一旦把自己看到

6、的事件、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或在论坛、博客、QQ 群上转发,他就成为一个传播者了,舆情信息实现了无省界、无国界传播,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话题。2.2.网络舆情具有仇富、仇官、仇腐倾向。网络舆情具有仇富、仇官、仇腐倾向。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增大,各种矛盾凸显,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仇富、仇官、仇腐的心态膨胀,网络舆情呈现出“逢富则贬”、“逢官则批”、“逢腐则究”“一边倒”的状况。两个平民之间发生冲突,有钱的一方成为批斗对象;百姓与官员发生冲突,官员成为批斗对象;官员腐败现象披露后,往往被网民揪住不放,“谁提拔的?”、“纪委要彻查!”之类的呼声高涨。宝马撞人案、河南睢县“杯具

7、门”事件、安阳市委副书记失踪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3.网络舆情发展具有自身规律。网络舆情发展具有自身规律。网络舆情从冷到热也有自身规律。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炒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追求一是追求“眼球效应眼球效应”。即抓住网民好奇、猎艳、娱乐心理,通过吸引眼球的标题、内容来赚取点击量,扩大舆情的影响力。“女市长”不如“美女市长”吸引人,“美女市长”不如“年轻美女市长”吸引眼球。二是二是“少数人操控少数人操控”。事实上,网上言论并不是现实世界网民声音的组合。一方面,一些专业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的“马甲”发表相似看法,导致网上关注的热点看似大众共同关心的,但实质上

8、只是个别人在操控。另一方面,一些论坛“斑竹”为了炒作某一事件,将该贴置顶,或将希望听到的言论填满首页,形成舆论事件。如,“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窜红网络、“凤姐”因征婚雷人语言成为网络红人。三是三是“刨根问底刨根问底”。网络舆情炒作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往往会根据某一现象寻找不同线索,接连发帖,推进事件升级。如“李刚门”事件因肇事司机李启铭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醉酒驾车,导致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截停后叫嚣“我爸爸是李刚”,引发网民“人肉搜索”,推动了事件的不断升级。四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四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姻联姻”推动。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同类信息进行连续性、重复性传播,会产

9、生可怕的共鸣和累积效果,其影响就像滚雪球一般的立体放大。二、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作了实质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1 1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组工干部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网监机构等单位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组织部门在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

10、应对能力的提升。二是一些组工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认为网络舆情是虚拟的,对现实社会影响不大,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会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反过来又对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增加现实社会中处理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2 2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显得比较滞后。一是没有建立工作机构。一是没有建立工作机构。虽然有的组织部门明确了专职网评员、分管领导,但大多数组织部门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应对舆情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明确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职能,没有配备所需的设施设备,影响

11、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相关工作制度。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相关工作制度。目前,绝大多数组织部门都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监测、应急响应、事件处置、舆情通报等一整套应对舆情工作流程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打乱仗”。三是党建、组织工作网络阵地建设落后。三是党建、组织工作网络阵地建设落后。据调查,多数组织部门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有的虽然建立了网站,但网站功能不全、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技术不到位,难以发挥引导舆论的阵地作用。3 3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一是缺乏网络技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一是缺乏网络技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部分组工干

12、部使用网络的技术只停留在浏览网页、搜索信息、传送文档的初级水平,不能有效地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二是处置网络舆情的时机把握不准二是处置网络舆情的时机把握不准。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处置有“黄金 24 小时”的说法,即如果不在 24 小时内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回应,就会导致舆情成为热点,无法控制。如湖北宜城“29 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导致这一事件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三是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技巧三是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技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质疑和媒体采访是避免不了的,从一些事件中,我们看到有的

13、组织部门、组工干部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如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面对采访的记者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引发“逯军事件”后,记者联系郑州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逯军此言属于个人言行,只能代表个人,组织部也管不了,国家也是规定言论自由。”正是个别组工干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境十分被动。三、加强和改进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及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当前复杂的网络形势和应对舆情存在的薄弱环节,迫切要求组织部门、

14、组工干部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效提高科学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 (一一) )正确认识,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正确认识,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当前,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政治生态,改变了舆情环境,改变了交往格局,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更加难以预测、难以想象。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谁能用好,谁将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成功;反之一不留神就可能伤了自己。如邵阳市将干部提拔需家属出具道德鉴定书的做法作为干部考“德”的新招在网络上报道后,反而引起网民“作秀”、“花架子”等一片质疑,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影响了组织部门的形象

15、。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就要提高干部在网上的公信度,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组织部门要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加强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大组工干部要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网络舆情规律、网络社会与组织工作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学习研究,充分认识组织工作在网络社会生态下受到的影响和制约,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形成与之相对的工作理念,夯实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基础,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

16、和紧迫感。( (二二)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常态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常态工作机制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需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实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日常化。1.1.组建工作机构,抓好队伍建设。组建工作机构,抓好队伍建设。组建应对工作机构和加强应对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舆情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加强舆情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部门要把应对网络舆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责任科室和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与宣传、网监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纳入组织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办法,推动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高效开展。二是组建网络舆情应对队伍。二是组建网络舆情应对队伍。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文字功底强、熟悉网络环境的组工干部,负责党建信息发布、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等工作,并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和撰写网评文章,及时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