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742560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9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理科会考)(精华锦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7 页)高中地理必修1、2、3 复习提纲1、 (1)天体系统的级别: 填空(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 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其中 小行星带 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 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原因是: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2、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

2、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2)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伴随发生,周期11年)黑子 光球层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 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 影响降水量; 耀斑 扰乱地球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干扰地球磁场,发生磁暴;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3、 (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23时 56分 4 秒)除 两极点外,都是 15/小时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快,

3、远日点( 7 月初)较慢(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白天入黑夜的是混线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 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 度。(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 度,时间相差4min 。 (东加西减)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 小时。 (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伦敦所在时区: 0 时区(中时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 黄赤交角

4、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5、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 月 22 日至次年6 月 22 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 月 22 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 月 22 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 月 22 日至12 月 22 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 月 22 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 月 22 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 月 21 日9 月 23 日全球昼夜平分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

6、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如右图 2 所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融再生。岩浆岩 :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沉积岩 :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变质岩 :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内力作用)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一

7、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 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春分3 月 21 日赤道向北夏至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向南秋分9 月 23 日赤道向南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北春分 3 月 21日秋分 9 月 23日 02326N 2326S 夏至 6 月 22 日冬至 12 月 22 日第 2 页(共 7 页)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 ,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地堑:地貌常呈 狭长的凹陷地带如: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 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

8、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

9、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 ,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

10、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 月)北移,冬季(1 月)南移。(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4)季风环流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

11、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热低压;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30 度附近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 在 30 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暖高压;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 60 度附近南北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冷低压,湿冷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冷高压,干冷风带分布风向 成因性质 纬度位置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南半球低

12、纬信风带南北纬 30与赤道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北风东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干热中纬西风带南北纬 306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西南风西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 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温热极地东风带南北纬 6090之间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风东南风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偏力影响偏转为偏东风干冷3、 (1)锋面锋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实例第 3 页(共 7 页)面冷锋冷 气 团 主动向暖 气 团 进攻单 一 暖 气 团控制,温暖晴朗暖 气 团 被 冷气团抬升, 常出现阴天、 下

13、雨、刮风、降温天气。冷 气 团 替 代了 原 来 暖 气团的位置, 气压升高、 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单 一 冷 气 团控制,低温晴朗连续性降雨,降 水 在 锋 前(前、后)气压下降、 气温上升、 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峰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单 一 气 团 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阴雨连绵单 一 气 团 控制,天气晴朗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2)气压系统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4、(1)认识水循

14、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4 个)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6 个)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蒸发、凝结。降水(3 个)台风登陆属水气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只参与内陆循环。(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

15、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1. 不同的气候特点,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不同地表形态: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流水作用弱,而风力作用(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蘑菇岩、风蚀城堡、沙丘、戈壁等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V”型谷、河谷、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2. 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气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降水多少,影响流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流量大;我国东部

16、季风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气温相关。1.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2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减少投资;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热带地区: 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山区河谷: 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技术难度。1气候变化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变暖,(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的方可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