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69228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的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是实现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的最好诠释。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物理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本人认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键是一些教学细节的设计,在物理教学细节中素潜移默

2、化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教学细节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细节中充分应用小组讨论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细节中,通过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使学生逐步建立学习的责任感、成就感,完善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本人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时,进行了一次在物理教学细节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下面是其中的几个片断。案例描述案例描述片段一:新课引入片段一:新课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物体 A 静止在水平面上,我想让它运动

3、起来,有什么办法?2、我想让上例中的物体 A 运动得更快,有什么办法?3、一个人推着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当这人停止用力后,小车将会如何?4、为什么宝马汽车的最大速度比奥拓汽车的最大速度更大?生答:1、给物体 A 施加一个力的有作用2、给物体 A 施加更大的力3、小车将会停下来4、因为宝马汽车的牵引力比奥拓汽车的大。根据前面的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第 2 页 共 5 页说明:让学生知道,仅根据直觉和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片段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片段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指出亚里

4、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之后,教师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在人类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阐明各学科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的人,他对混饨一团的科学进行了分类,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物理学方面,亚里斯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 “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 Physica ” ,是他从希腊字 vois (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此外,他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他的著作是希腊文明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动物学、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逻辑学、伦理学、历史学、

5、美学、修辞学、诗歌等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 (在念前面内容时,故意逐渐加快语速,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不能详细了解亚里士多德,但从涉及的范围广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敬意会油然而生。 )由于亚里斯多德只想用推理去解释物理现象,并没有从事这一领域的实验工作,所以他提出了许多错误的断言。比如:他认为物体只有受到推力的时候才运动,推力一旦消失,运动就停止;他坚持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他主张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等。每个人的认识均受其所处时代科技水平的影响,和所有科学家一样,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存在错误是难免的,但不应该因此就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阻碍科学进步

6、的落后势力的代表而进行批判,应该批判的是照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墨守成规的人。以下是几位伟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幻灯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其为人类的导师。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其为:古代最博学的人。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说明: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角度来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的贡献。由于高中的教科书在提及亚里士多德时仅出现错误观点,往往给学生造成亚里士多德是对科学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错误认识。片段三:从亚里士多德片段三: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伽利略笛卡儿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过程的教学牛顿的研究过程的教学第 3

7、 页 共 5 页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理想实验是以哪些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的?2、经过了哪些抽象思维?3、抓住了哪些主要因素?忽略了哪些次要因素?4、为什么要称之为“理想实验”?答:1、可靠的事实基础:(1)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滚上的高度与原来的高度接近;(2)第二个斜面倾角越小,小球通过的路程越长。2、抽象思维:(1)从摩擦越小,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到达的高度越高。抽象出当斜面光滑时,小球能到达同一高度。 (2)从第二个斜面倾角越小,小球通过的路程越长,抽象出当另一个斜面水平时,小球将以不变的速度沿水平面运动下去。3、抓住的主要因素:斜面的倾角对小球运动的影

8、响。忽略的次要因素:当表面比较光滑时,忽略了摩擦对小球运动的影响。4、因为这一实验无法完成。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材料上都无法做到。所以称之为理想实验。伽利略时代由于科技不够发达,现代科技可使物体所受阻力越来越小。接下来我给大家展示在阻力很小的情况下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演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当然,伽利略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恰恰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笛卡儿的观点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

9、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后来牛顿又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后,指出它为人类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拉开了序幕。并提问: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体会和总结一下,四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认识是如何逐步完善的?说明:对伽利略的观点和笛卡儿的观点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惯性定律不第 4 页 共 5 页叫伽利略定律或是笛卡儿定律,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

10、家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渗透科学精神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片段四:中国古代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片段四:中国古代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在引导学生理解“惯性”后,及时插入这一小片段:中国古代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人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幻灯 1、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2、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经上第 21 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3、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

11、须人动举。 ”说明:这里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片段五:协作学习片段五:协作学习接下的一点时间我想交给大家:请您为同桌出一个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或有关惯性的判断题,看看您的同伴对本节知识掌握得如何?说明:通过小组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片段六: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本课教学片段六:以一个小故事结束本课教学 在巩固“惯性”这个概念时,给学生讲一个与惯性有关的小故事,并作为本课的结尾:“公共汽车上的故事”:一辆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车上坐满了人。当一位站着的男生正掏钱买车票时,一不留神撞到了前面站着的一位女士身上

12、,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女士向男生骂了句“真没德性” ,车上的乘客都看着他,他该如何为自己被误会辩护,脱离窘境?一男同学甲:原因是汽车在刹车,男生没抓牢扶手,他应该向女士解释道:刹车时,车速变慢,人由于惯性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而撞倒您,不是故意的。问众女同学,是否满意甲的回答不满意(众人大笑)。再问一女同学乙,乙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作出与甲基本一致的辩护。第 5 页 共 5 页问众男同学,是否满意乙的回答不满意(众人大笑) 。问:两位同学辩护的理由都说对了,为什么那位女士不满意呢?一同学站起来答:他们俩都还没有说对不起!(众人大笑)说明:分别让男女同学“扮演”故事中男主人公的角色,为自己做辩护,

13、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在教学中渗透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案例评析及反思案例评析及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乐于学”的主题来进行设计,在多个教学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角度来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的贡献;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渗透科学精神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共汽车上的故事”一例中,通过对该例子的讨论,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在教学中渗透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成功落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在如何在教学细节中恰当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