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法律保护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650972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私有财产法律保护(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目录一、私有财产权概述1(一)私有财产权的涵义1(二)私有财产权的特征1二、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缺陷4(一)公共财产的优势地位依旧过分强烈,平等保护不够充分4(二)没有凸显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及人权属性4(三)关于征收、征用的补偿规定较为模糊4(四) “公共利益”的范围难以界定5三、完善我国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的思考5(一)确立我国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指导原则5(二)明确私有财产权保护的主体范围6(三)明确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将其纳入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6(四)明确确立征收、征用的正当程序原则6(五)重新界定“公共利益” 6(六)应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做出概括性的规定而非列举性规定

2、7参考文献71试析我国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摘要: 财产权是宪法予以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是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一项权利。在公民法律维权意识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则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生存、安身立命之根本,私有财产及私有财产权观念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信条之一,尤其在西方人那里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我国自古以来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私有财产权的观念,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从无发展到2004年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再到2008年物权法的出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完善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

3、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关键词 财产权 自然权利 宪法保护一、私有财产权概述(一)私有财产权的涵义私有财产权是权利主体对其财产所享有的控制、支配和行使的权利。这只是对私有财产权的大体而笼统的描述。要对私有财产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困难的。无论从人们日常习惯用中,还是从各个学科更多的通用含义来看,私有财产权往往仅指财产所有权。 “从严格意义上讲,正如法律规定物的所有权转移的情形一样,该术语用来指财产所有权。 ”当下人们对物权法关于财产权保护的争议,物权法有关“物权平等保护”的规定是否违反宪法,核心仍然是财产所有权平等

4、保护是否合宪。的确,在一切的私有财产权中,财产所有权是最根本的权利。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将财产所有权与私有财产权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在法学逻辑中,私有财产权是财产所有权的上位概念,财产所有权是私有财产权的最重要内容。有财产权是私法主体对其财产的控制、支配性、使用等权利。(二)私有财产权的特征私有财产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1.私有财产权是权利,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私有财产权的效力得到法律承认,是必须保护的财产性利益,这是私有财产权与一般意2义上的财产利益区别之所在。一般意义上的财产利益只是单纯地拥有财富,是一种中性的事实状态,它本身没有经过法律的正当性评价。财产利益可能是合法利益,也可能是通过

5、不正当手段取得的非法利益。合法劳动获得的财富是财产利益,通过偷盗、抢劫取得对财富的占有也是财产利益。财产利益本身仅仅是对占有财富这一事实的客观性描述。财产或者财产利益自身没有必然的合法性与道义上的正当性。但私有财产权则不同,私有财产权之所以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就在于私有财产权属于权利范畴。对于何为权利,不同的思想家和法学家确有不同的表述,有关于权利的“自由” 、 “法力” 、 “规范” 、 “资格” 、 “主张”等林林总总的不同学说,各有不同的表达侧重面。这些有关权利的学说都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即主体行为或者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一旦超出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范畴,该事物就不能称之为权利。 “权

6、利滥用或者滥用权利的概念往往是政府、组织、执政者不当地或非法地限制以至取消公民权利的借口。 ”这即是以反证方式说明权利的天然合法性与正当性。无论是政府、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财产,只要取得方式上没有正当的法律依据,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取得财产,却不能说取得私有财产权利。既然私有财产权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私有财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2.私有财产权的权利主体是私法主体私法是民法的另一称谓,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平等原则是民法的最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7、身关系。 ” 第三条更是以基本原则的形式进一步确立了“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一原则。平等原则是私法的首要基本原则。丧失了私法的平等原则,就没有私法与公法的区分,也即没有私法的存在依据,也就不会有私有财产权的概念,充其量只有财产的称谓。依照民法的平等原则,包括所有的民事主体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一切民事主体所的权利应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民法不承认任何享有特权的民事主体,也不承认任何财产权具有特殊的地位。所谓私有财产权只不过是私法主体对财产的控制、支配和处置的权利。即使是国有财产权,也是国家作为私法主体对财产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也同样是私权。私权的平等性决定了,除了自然人以外,不论权利主体是法

8、人还是非法人组织,不论现实生活中这些组织在其他领域和社会关系中还扮演着什么角色,上至国家元首下至乞丐贱民,甚至是被某些人视为神圣的国家还是政府组织,一旦成为财产权关系的权利主体,则丧失其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优越地位而降为平等的私法主体。那种认为国有财产权由于赋有特殊的使命,不像一般的私人或企业财产所有权,或用于生活3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增殖,因而否认国有财产权的私权性质,而将其视为行政权力的观点,根本就不知权利为何物的怪论。财产权是私法权利主体对其所享有的财富的支配和使用的权利,其本身不具有任何人身的强制性。而所谓的包括行政权在内的公权力,均具有对他人的人身支配性。这是私权区别于公权的关键所在。对于

9、国有财产权的私有财产权性质这一点,在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德国,即使是政府机关等公法法人所控制的“国有财产” ,在法律上被视为“公法法人的私有财产所有权” 。公法法人与一般自然人和法人的财产权利在效力和保护方式并无不同,对公法法人的私有财产权特别保护是违宪的。习惯中,人们只是为了特别表明财产权的主体为自然人,并与公有的财产权相区别,才以私有财产权代称个人所有的财产权。但这不是严格地从法学与法律规则的角度来表述和解释私有财产权。自从我国民法通则颁布至今,对国有财产等公有财产的保护,一直由以保障私权为使命的民法承担;国有财产权主体与其他主体发生财产权纠纷也是经由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10、在与其他权利主体发生财产交易关系时,公有财产也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易原则。3.私有财产权是国家公权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私法上的权利,与私有财产权相对应的概念不是公有财产权。公有财产权也是私法上的财产权利,只是私有财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两者不具有对应或者对立关系。与私有财产权相对应的是公权力,也即人们常简称的权力。在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公权力均指有别于私法主体而对社会起控制、支配地位的政治组织,对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强制性支配力量。自国家产生以来,这种支配性的力量就是国家权力。它通过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垄断支配性的强制力,并最终以暴力作后盾迫使社会成员服从。公权力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它是对人的行为强制性支配力量

11、,并以此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按一定规则有序运行。对人的强制性是一切时代公权力的共同特点,也是与权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具体到不同时期,权力与财产权的关系呈现不完全相同的状态。人类历史上的独裁专制时期,国家权力归于君主个人,各层级官吏不过是帝王行使国家权力的代理人,权力只是帝王的私有之物。独裁专制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和自由,财产权只是权力的奴婢,私有财产权没有任何的独立与尊严。权力与私有财产权的关系, “权力作弄权利”的特点至为分明。当然,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权力的专横程度有所区别,财产权的地位卑贱程度也显得多少有所差异。现代民主社会中,权力虽然仍然是对人的强制性力

12、量,但权力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文明社会已经唾弃了国家权力的私有制,国家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的授权,其运行的目的不是为专制政府的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保障每个公民的财产和自由权利而存在。唯有4为了公民权利而设置的国家权力才有其正当性。在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中,权力丧失了了凌驾于权利之上的优势地位,而是为权利服务的存在物。私有财产权是国家公权力的重要源泉,公权行使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保障私有财产权。当然,即使是当代民主社会的公共权力,权力的行使也是通过具体国家机关的具体人员来实现,权力本身仍然天然地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权力的扩张直到其受到阻碍时为止。为了不使原本应当服务于私人权利的公权力异化成为侵犯私有

13、财产权的暴政力量,人们通过宪法设置权力分立的体制以实现权力制衡机制。同时通过私有财产权特别保护的宪法条款,防范权力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二、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缺陷笔者认为,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存在以下缺陷:(一)公共财产的优势地位依旧过分强烈,平等保护不够充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意味着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财产权价值。在公共财产与私有财产的保护上,过去长期采用的原则是不平等的,在对公共财产的保护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则显得消极和被动,不仅如此,在具体保障力度上也明显向公共财产倾斜,导致两种财产权保护的不平等。由于保护原则的不平等,客

14、观上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私有财产的拥有者缺乏安全感等。从宪法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公益与私益之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与对公民私有财产缺乏有效的保障有关。(二)没有凸显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及人权属性当前的宪法修正案虽然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做了相对完善的规定,但是并没有改变该条规定在宪法中的位置。修正后的宪法仍然将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规范被安排在总纲的根本经济制度下,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未曾涉及。而按照世界各国宪法文本规定的惯例,公民的私有财产权都是规定在公民基本权利一章中,强调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可侵犯。

15、但在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这割裂了公民人权体系的完整性。私有财产权在人权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价值,没有私有财产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不完整。(三)关于征收、征用的补偿规定较为模糊我国宪法中缺乏明确公正的征用补偿条款。宪法虽规定了可依法给予补偿,但是对补偿的原则和标准缺乏一般性的规定。无法确定究竟是采用正当补偿、完全补偿还是适当补偿标5准,可能造成具体部法和实践中补偿标准的混乱。不仅补偿条款模糊,我国宪法还缺乏征用补偿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定。从世界各国的宪法文本看,首先做出补偿规定的是美国宪法,美国宪法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或财产。尽管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把正当法律程序当成实质性的或程序性的法律原则,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在宪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上大都试图引进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以限制政府滥用权力。遗憾的是,我国宪法对此仍然缺乏基本规定。(四)“公共利益”的范围难以界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 10 条第 3 款):“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