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559669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第十章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俄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 19 世纪 30 年代,随即迅速走向繁荣, 直到 20 世纪初才趋于沉落。将近 100 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 家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他们的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 农奴制,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相 当高度。高尔基曾经说过:“试比较一下西方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就 可以得出这个不可动摇的结论: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 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俄国文学对其他各国也有过深刻 的影响。鲁迅在 1932 年写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时,就曾指出它的巨 大作用。他说:

2、“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 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从文学 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从现在看 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 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19 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因素有显著的增长,封建农奴制面临危机。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遭到俄国人民的英勇抗击。沙皇利用人民的力 量打败了拿破仑,成了欧洲的霸主。他组织反动的。“神圣同盟”,在 欧洲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在国内强化反动统治。在战争中显示了爱国主 义精神和巨大力量的俄国人民,战后又重新处于奴隶地位,他们的不

3、满 情绪日益增长,纷起暴动。在农民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受资产阶级民 主思想启蒙的青年贵族,终于在 1825 年 12 月发动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武 装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运动。参加者都是贵族青年军官。起义虽然被 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是俄国解放运动的起点。从此,“俄国解放运动经 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与曾给过该运动以深刻影响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 要阶级是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贵族时期,大约从 1825 年到 1861 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 上从 1861 年到 1895 年;(3)无产阶级时期,从 1895 年到现在。” 列宁在 1912 年写下的这段论述是 1

4、9 世纪俄国历史和文学史分期的依据。 这三个阶段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和没落的三个时期。一、贵族革命时期的文学从反抗拿破仑侵略到十二月党人起义,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空前觉 醒。但是随着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30 年代的黑暗统治又到来了。沙 皇政府为了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旨在维护封建农奴制 的“正教、专制制度、民族性”三位一体的“官方民族性”反动理论, 妄图散播封建农奴制是“神圣不可动摇”的神话。到了 40 年代,资本主 义关系进一步发展,农奴制陷入危机。在对待农奴制问题上发生了斯拉 夫派和西欧派的争论。前者站在保守派贵族的立场,虽然不反对取消农奴制,却主张俄国回到宗法社

5、会去;后者代表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倾向的 贵族,宣扬英国式的议会民主,主张走西欧资本主义道路,要求改良。 两派都反对革命,他们的争论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论。但是为十二月 党人所唤醒的年轻一代,从贵族革命家赫尔岑到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别 林斯基,都与这两派相对立。他们不但批判沙皇“官方民族性”的谬论, 而且批驳斯拉夫派的复古主义,斥责西欧派对资本主义的膜拜。他们接 受了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鼓吹农奴解放,并且站在农 民方面与专制农奴制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斗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以前,俄国文学中先后有古典主义、感 伤主义、浪漫主义几种文学流派。古典主义的盛期是 18 世纪。感伤主义 兴起于

6、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这两个流派已是余音缭绕。到了 20 年 代,浪漫主义占了主导地位。人民群众的抗法斗争和十二月党人起义, 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其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十二月党 人诗人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等和普希金。他们的作品讴歌反对专制 暴政的斗争,表达争取自由的理想,对人民的苦难也有一定的同情。这 个流派的作家重视本国历史,提倡民族文学,对于摆脱单纯摹仿西欧, 形成俄罗斯独立的民族文学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这时也存在着 充满神秘主义和颓废情调的消极浪漫主义,它反映了在俄国解放运动高 涨形势下保守派贵族的绝望情绪。农奴制危机的加深,先进人士对农奴制的批判以及围绕

7、废除农奴制 问题的斗争,促进了一部分作家转向现实主义。反对农奴制的斗争,要 求文学揭露社会的黑暗,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俄 国文学本身的发展,也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8 世纪俄国 讽刺作家拉季谢夫的创作中对现实的批判因素,感伤主义在心理描写方 面的成就,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中反抗压迫、追求理想的精神,都在不同 程度上有助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这样,当二三十年代浪漫 主义文学盛行的时候,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了,尽管它初期的倾向 比较温和,反映的生活面还不广,但已初步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克雷洛夫的寓言、格里鲍耶多夫的戏剧聪明误和普希 金的后期作品

8、。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吸收了 各流派的成就,在诗体小说、戏剧、长诗、中短篇和长篇小说创作中, 比较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先驱。此外,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创作以浪漫主义见长的作家, 也在 30 年代转向现实主义。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反农奴制的批 判精神。米哈依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的诗充满着 进步贵族反对专制农奴制的思想,拿诗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注满 了悲痛与憎恨的铁的诗句”,向沙皇的暴政挑战。他在 1840 年发表的小 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多余人”形象的又一个典型毕乔林。毕乔林 是一个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

9、的贵族青年,可是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 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闷绝望。他时时进行自我分析,既否定一切, 也蔑视自己,只成为社会的“多余人”。作者用讽刺的笔调讥刺他,并 且谴责造成这种性格的贵族社会。果戈理(详见本章第二节)的讽刺作品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 他在剧本钦差大臣、小说死魂灵等作品中用讽刺的武器和卓越 的艺术描写,揭发农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统治的罪恶。因此,他遭到了反 动文人的攻击。他们说他的作品只写黑暗不写光明,是对俄国现实的 “诽谤”,并轻蔑地称他为“自然派”。这时,文艺批评家维萨里 昂格里哥里也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则坚决站出来支持“自 然派”(即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10、他写了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 的中篇小说(1835)和乞乞科夫的游历或死魂灵(1842)等文, 指出果戈理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而是对它的黑暗面进行有力的 批判;并且肯定这样的作品正是俄国所需要的忠于现实的好作品。后来, 别林斯基又写了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和一八四七年 俄国文学一瞥(1848),论述“自然派”形成的过程和它的特点。他 指出,40 年代后半期已经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它决定 了俄国文学的发展道路。别林斯基认为,“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地 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作品的主人公,反 映人民的疾苦,这恰好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而

11、果戈理对现实的 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正是为“自然派”开辟了道路。别林斯基以革命 民主主义观点阐明了“自然派”批判倾向的意义,他的理论对俄国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这样,经过普希金、果戈理的创作实践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的总结 和阐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到 40 年代已经取得完全胜利。在它的影响下, 有一批作家从 40 年代后期开始创作,后来都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作 家,如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涅克拉索夫、 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们发表了许多揭发社会病根,描绘平民 和农民苦难生活的优秀作品,扩大文学反映生活的范围,唤醒人们的反 抗精神,促进反农奴制革命思

12、想的传播。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解放运动的第二时期开始于 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它的舆论准备从 50 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取代了 贵族革命家,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 导力量。俄国在 1853 到 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 腐朽。50 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 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 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 1861 年宣布“自上而下”地实行农奴制改 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转变道

13、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 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 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 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 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 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 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 快就被扼杀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促进了文学战线上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无论是革 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或者贵族保守派都努力通过文学 宣扬各自的主张,创

14、作呈现空前的活跃。革命民主主义者尤其重视文艺 阵地,要求文艺为解放运动制造舆论;他们的政治理想、美学原则和战 斗的文艺批评给进步文艺以有力的影响和推动。这一切都为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本身的成长看, 40 年代兴起的一批作家已经积累了创作经验,艺术上比较成熟了,能够 写出高度概括现实、深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于是,俄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就在五六十年代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作家众多,优秀的长篇小 说相继出现。如最著名的有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1859),屠格 涅夫的前夜(1860)、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怎么办?(186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15、罪与罚,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戏剧,其中 著名的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471852),谢德林的外省散 记(1856),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1860)和涅克拉索 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等等。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的争论,是异常尖锐 的。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对立,而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则是它们 斗争的根本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在 1855 年发表的论文艺术对现实的 美学关系是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这一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作品中主 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

16、变化生动他说明:贵 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 人民群众已开始觉醒。“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普希金的 奥涅金、莱蒙托夫的毕乔林在二三十年代曾是贵族社会里的佼佼者,屠 格涅夫的罗亭(小说罗亭里的主人公)能言善辩,热情宣传资产阶 级启蒙思想,在 40 年代黑暗统治时,起过进步作用。但到 50 年代需要 行动的时候,“多余人”只是一些语言多于行动的人,已经担负不起改 革现实的任务了。到了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小说奥勃洛摩夫里 的主人公),尽管作家说他“有黄金般的心灵”,但是小说里出现的不 过是一个剥削阶级寄生虫的典型。他从小有农奴服侍,吃饭穿衣从不自 己动手。他懒惰成性,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度过,精神极度空虚, 连做梦也梦见睡觉。他极端无能,不能思考任何实际问题,不能处理任 何日常事务,哪怕贵族少女的爱情也不能使他振作起来,最终还是蜷缩 到平静的安乐窝里去。这个“多余人”形象表明,到了俄国解放运动的 第二阶段,以往的先进贵族已经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