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己学”与“省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9634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己学”与“省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己学”与“省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己学”与“省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己学”与“省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己学”与“省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己学”与“省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己学”与“省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1期末论文期末论文题题 目:目: 浅论“己学”与“省察” 学学 院:院: 四川大学法学院 专专 业业: : 法学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刘书涛 学学 号:号: 2016141021014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 麻尧宾 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2浅浅论论“己学己学”与与“省察省察”读读 “己学己学”发发略:本体的略:本体的综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刘刘书书涛涛 法学院法学院 2016141021014【 【摘要摘要】 】“己学”是在孔子“为己之学”一说

2、下传统儒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己学”概念中的“以己为本”不单为“以我为本”,亦是“以我们为本”。以是,本文试通过“己学”与“省察”之浅论,简要论述“己学”何以通过“省察”而推以“以我们为本”,终达一体之仁。【 【关关键词键词】 】 己学;儒学;省察;一体之仁己学;儒学;省察;一体之仁、 何何为为“己学己学”“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 “理”、 “物”、 “心” 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己学”之前身一般认为出自孔子论语宪问中,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言所出的“为己之学”,即强调人通过学

3、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立足于“为己之学”基础上的“己学”在吸收了宋儒“物本论”、 “心本论”、“理本论”以及西方的本体论等哲学思想后提出了以“己”为本体, “理”、 “物”、 “心”浑然一体。虽说“己学”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但是“己学”并未有宇宙面的本体,有的只有自我与本体的浑然如一,追求的便是一己遍照。、 何何为为“省察省察”麻尧宾先生在其中国哲学讲话发略中对于省察的表述是这样的:“论语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3说君子日三省乎己,这叫做省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反身而诚义,可叫做省察;中庸说: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4、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慎独义,也可以叫做省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纲中间的明明德,亦复可叫做省察。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省察”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审视与反省,并且从“君子曰三省乎己”便为“省察”这一点可知, “省察”同“己”、同“己学”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这也是我们打算浅显论述的地方。三、三、 “己学己学”与与“省察省察”之关系之关系(一)(一)“省察省察”生活中的生活中的“己己”以感触以感触“己学己学”“己学”虽然是至大无外、无所不及的存在,但是“己学”不是游离于人们生活之外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入世的理念,哲学源于生活,也必定会回归生活。

5、正如李贽所言“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平常的一言一语有“己学”;平常的“一举一动”亦有“己学”。而“省察”则是让人更加的贴近“己学”,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为“认识你自己”,扩开来说即是“你自己要认识你自己”。 “省察”大致的主体是“己”、“省察”的客体也是“己”, “省察”从“己”出发,最终仍然是复归于“己”。在这个不断的循环而又升华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省察”一步一步的从生活中的“物”形成“己”对于“理”的认识,最终“发明本心”,方知已通过“省察”得“己学。 ”(二)(二)“己学己学”何以通何以通过过“省察省察”而推以而推以“以以我我们们为为本本”实现实现一体之仁一体之仁该章节主要受麻尧宾先生中

6、国哲学讲话发略中“中国哲学讲义”影响,个人认为同“己学”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选择就该章节表达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有错误或者不成熟的地方,还望先生斧正!何为“省察”前文已经较有叙述,因而不加以重复。 “省察”的起点是“己”,最终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4也是复归于“己”,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省察”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省察”生活中的己而领悟“己学”。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如何“省察”“己”似乎都只不过是在丰富自己而领悟“己学”,在这个意义上颇有独善其身的意思,又怎么会有以一人之“己学”成万物一体之仁呢?因而这就需要我们

7、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省察”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省察”的过程中推以“以我们为本”,成万物一体之仁。先生在书中写道:“大学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纲中间的明明德,亦复可叫做省察。 ”而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明明德”作为儒学三纲之一,其意思为“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的德行”。在这里就很明了了,倘若要以“省察”“己”所感悟的“己学”成万物一体之仁,就要做到起点是“我”,终点则是“我们”。而这也是“己学”所继承的传统儒家思想中“推己及人”的想法。那么什么是“我们”?先生对此的叙述和看法对我而言相对的晦涩难懂,但是我所理解的“我们”大致为五峰知言的往来的说法:“观万物之流形,

8、其性则异;观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 ”。在我看来不管是“我们”还是书中的“他们”其实都是无数个“我”流形相异的结果, “我们”和“他们”的划分都只不过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站位和圈子所人为划分出来的。倘若抛开自己的立场不说,那么“我们”即是“他们”, “我们”和“他们”都只不过是无数个流形相异的“我”所聚合而成,而这个说法也契合“理一分殊”的说法。因而“己学”所言的“以己为本”不但是“以我为本”,也能说是“以我们为本”。既然“己学”可谓“以我们为本”,那么究竟又是如何实现万物一体之仁呢?而这个就是“明明德”所能够带给我们的改变了,弘扬人内心善良的品德。 知言的往来已经说过:“察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

9、,那么无论是坚持性善论还是性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5恶论,追究其本源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那么在领悟“己学”之后通过“明明德”的方式便能够实现万物一体之仁了,具体如先生所言:“所明之德固是此自然灵昭不昧的善念,若惟精惟一于此慎独之道,使此灵昭不昧的善念愈加扩大,所谓善念增之一分、恶念减之一分,则明德终便若一片明镜了。故将我与他的内在于各自心性构造中的私欲的墙壁一一拆解贯通,则我与他无分彼此,乃成一体的我们了”。这就真正的做到了以一人之“己学”成万物一体之仁。这种情况也正契合朱熹的“理一分殊”以及先生的“一己遍照”的思想,虽然说“己学”只有一个,但

10、是各自的流形之不同, “己学”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便有千差万别;同样,虽然说“己学”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是最终还是复归一体之仁。四、四、 “己学己学”以以“以以我我们们为为本本”成一体之仁之意成一体之仁之意义义哲学来源于生活,即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超脱于生活,但是最终它都必须要回归于生活。因此,我们主张以“明明德”“省察”“己”以悟“己学”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实这次选择了这个角度来作为期末论文,除了这个角度本身让我有兴趣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曾经批驳我们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以及感叹现在政治方面的某些敏感问题。在选择这个角度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了先生这一学说仍然存在着现实意义

11、。一方面是儒学虽然说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毕竟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在近现代以来,从事儒学研究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了解知道儒家文化的人也是逐渐减少。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少,那么推陈出新的几率和可能性就越发的小。而先生这一学说不论其影响力如何,但是能够推陈出新,提出“己学”这种 现代的新儒学思想,总归是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再续上了一个时代的生机。麻尧宾先生之中华文化己学堂 Emailiushutaoscu163.cm6另一方面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衰微,宗教信仰方面也是门庭冷落。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没有一个信仰或者追求的道德尺度,因而各种道德败坏,损人利己的事情已经成为常态。在这个

12、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毫无顾忌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谋取利益。不必说人人认可这个学说、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人遵循这样的学说,甚至是寥寥数人、数十人去践行、去弘扬,对于这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正面积极的。也正如先生所言“所谓善念增之一分、恶念减之一分,则所谓明德终便若一片明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麻尧宾:“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2】麻尧宾:“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 【3】麻尧宾: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 【4】麻尧宾, 己斋答问: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5】麻尧宾, 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6】中华文化哲学篇课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