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7599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感悟艺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下下)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设计(下)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1鉴赏作者描写音乐旋律的技巧。2学习在比较中归纳的艺术特点。3学习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诗歌中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难点:理解李凭箜篌引中典故和意象的象征意义。【媒体准备】多媒体教具;投影仪。【时安排】3 时。【预习要求】阅读全,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教学过程】第一时学习心血凝成的作品一、作者简介:(投影展示)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

2、939 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 、 我们是民主青年 、咱们工人有力量 、 吕梁大合唱 ,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 (与张鲁、刘炽合作) 、 白毛女 (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 、小二黑结婚 ,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二、检测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凛冽(ln li) 霎(sh)时间 皓(h)月 清寥(li)悲天悯(n)人 颤栗(zhn l) 吞噬(sh)三、导入示例:在本单元我们学过音乐家冼星海的

3、自叙留学巴黎 ,我们敬佩他身陷贫贱却不移大志的决心,也为他献身祖国的热情而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 ,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同样的事情,换一个叙述者,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四、用比较法指导学生理清脉络。1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篇写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几事?明确:主要写了三事:冼星海创作风 、外国音乐家对风的评价、投考高级作曲班的波折等。2冼星海在留学巴黎中提到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取这三事情写呢?明确:选取的这三事,都是留学巴黎中最感人的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冼星海考取巴黎音乐院

4、,是他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三事同时也是很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如考场事。3比较两篇对于创作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叙特点?明确:冼星海的原大都是比较精练的叙述,展开有限的描写的只有这么几行。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而在马可这

5、里,光是风的写作过程,就是两千多字。冼叙述概括,本叙述详细。五、分析中的三种“风”。1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着力写风呢?明确:当然是因为,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运转折的关键。 风这个奏鸣曲,得到了法国音乐界权威的赏识,他才获得了投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资格。2在本中, “风”除了是指巴黎寒夜中的狂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明确:在本中,风具有三重含义。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3首先,我们看冼星海住处的风。这是大自然的风。马可没有到过巴黎,难得的是,他把风写得那样具有感性色彩。这得力于马可的想像力。他是怎

6、样写出风的严酷的呢?明确:这种严酷,只用了几个有特点的细节就显得饱满起。窗外的风声, “猛烈的嘶叫”, “窗页被吹落”, “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 “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煤油灯火,不断地熄灭。4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作者又联想到了哪里的风?明确:风意味着苦难。不仅仅是在巴黎,马可把它扩展到冼星海的整个生命中去。他让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风之时,联想到十多年前,广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风雨声。北京寒风中传的枪声和犬吠,水灾地区“吹裂肌肤的烈风”。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传的风,民族的历史的风。这些细节描写,不但让读者感觉到风的寒冷,也表现了冼星海对祖国命运的隐

7、忧。在冼星海的中,关于创作动机,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像,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冼星海作品中风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中用音乐描写风的语段。旋律转入一种颤栗的、不安的音调中去。音乐从那减七和弦的悲剧气氛中转入新的乐段,经过一个色彩性的、幻想的间奏,过渡到一种坚实、壮丽的乐句上去。这时,他仿佛觉得老诗人的巨大的身影就站在他对面,那深远的眼光和苍劲的脸色像要透过历史的帷幕给世世代代的受难人以鼓舞和安慰。音乐形象是旋律,本是语言所不能传达的,但是,马可找到了表述音乐的形象的语言,把专业性术语和形象的可感性

8、结合了起。在这里,音乐术语构成了音乐的旋律形象,更借助着对杜甫的想像,透露出冼星海的内心形象,把音乐的风和冼星海内心的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六同样是描写留学巴黎期间的三事,冼星海和马可各自用了两种不同的记叙方式,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呢?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注意:学生可能有各自的喜好,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 )明确:马可描写的风的创作,集结了主人公对自身苦难和对祖国苦难的强烈感受,是他在巴黎期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最困难的时期,又是其创作成功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主人公本人在留学巴黎中也是花笔墨最多,情不自禁描写起的最重要的一段。此事当然是主人公巴黎经历中最感人的故事。马可运用的是

9、学描写,其不同于留学巴黎之处,也是其优点或特点主要有:1、对于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富有感性的细节。2、增加了显现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如珠江边的风雨声、裹夹着枪声犬吠的寒风、大水灾中兴风作浪的烈风。这些苦难在留学巴黎中只是部分有概略提到且不是与风的创作放在一起,而在马可的笔下不仅内容多了、写细了,而且与风的创作放在了一起。这样, “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3、 留学巴黎没有对它的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描写,在马可笔下作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细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音乐形象的转换,且成为凝结上述各种“风”的核心。特别是音乐创作的最后部分,尤其

10、鲜明地把“心血凝成”四字形象展示了。即他把主人公连棉被都没有的生活细节与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联系起,说“此刻他连一条冷似铁的布衾都没有,而且还远离祖国的土地千万里”,于是音乐的旋律转入颤栗不安的音调中,但紧接就过渡到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博大情怀,乐声由悲切转入壮丽的结。总之,这样丰富的、有深度的、又统一的学描写是留学巴黎所没有的。但留学巴黎的写法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或特点。一是它是中唯一的一处描写,在一片直白叙述中显得很突出,给人深刻印象。二是它的侧重点放在苦难及其感受上,似乎对读者的情感触动更大,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

11、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浓缩了主人公许多情感、痛苦和当时的情景,引人触动,遐想。三是都为主人公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处大幅度展开的学描写是考场事,这也是主人公留学巴黎经历里最感人的故事之一。显然,此处的描写比留学巴黎的简单叙述效果要好。马可的描写至少有三处好处。1、对门警阻止其入考场展开了细致描写。此处描写越充分,越能反衬出后面戏剧性变化的重要价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门警后的愕然反应,鲜明展现了主人公求学条的艰难和取得成就的可贵。2、要饭票一事本身就是生活中极感人的细节, 留学巴黎的写法太可惜了这一细节。马可很有感染力的描写显然动人多了;尤其“饭票”

12、这脱口而出之状和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为好的情态,使主人公三年挣扎于生存线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3、从头至尾采取了小说的情节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极富情节性、戏剧性的,这样写不仅更为引人入胜,而且更觉得真实可信。上述两事不仅感人,也都是主人公留学经历中最重要的事。此外,风在巴黎公开演出后,对艺术家们的反应马可也展开了学描写。此事虽不如上述两事感人,但也是最重要的事之一,同时这也加强了通过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主人公的作用。七布置作业。完成伴你学语相关练习。第二时学习李凭箜篌引一、作者简介(投影展示)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

13、“晋”、 “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 , 全唐诗存诗五卷。“引”和“行”一样,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体裁,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在公元 811 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郞。诗中所歌颂的李凭属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李贺的赞颂当不是虚言。二、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箜篌(ng hu) 颓(tu) 女娲() 妪()三、弄懂诗歌中的意

14、象和意境。1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都是当时制作乐器的名品。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化意味。 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和凤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有高贵、高雅的联想。庄子用凤凰比自己,说“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2梧桐高雅的形象,又加上“张高秋”。这“张”字语义颇丰,大体可以理解为弹奏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是引伸出的, “张”的本义是开张、张开,也就是张开双手、张开双臂的张,令人联想到姿态和胸襟的开放。本,不管怎么张,总是要张在人面前,在人的手中。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旋律之美,在人的心与手之间,在人与人

15、之间感情的交流和默契中。但这里却说,张在高秋之间,好像没有人似的。把琴和天空,而且是秋高气爽的天空联系起。这就构成了一种异常空旷的背景。在天宇之下,什么也没有,只有箜篌,箜篌的形象和意蕴就变得宏大了。在李贺的构思中,就是尽可能让空间宏伟到天宇上去。而同时,天宇之下,则尽可能地空白,连都是“空”。这样的一幅画面,同学们会不会感到空洞?明确:不会。因为要让箜篌之声,占领全部空间,不受任何影响。相反,高空中惟一存在的云,要被箜篌之声影响到衰颓,到不能、不敢飘动的程度。3昆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箜篌音响效果是太强烈了,连昆之玉都被震荡得碎了。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不用“鸣”字,而用“叫”字?明确:要

16、从音响效果上理解:昆之玉可以碎,凤凰可以叫,芙蓉可以泣,香兰可以笑。四者皆贵重之物,而引发之声,不一味典雅地悲愁,也不限于凄厉,也有兴奋和欢乐。诗人追求的效果,是悲欢、邪正、雅俗的复合趣味。4在接下的意象中,则以现实和神话的交织为特点: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十二门,是皇家宫阙的景观;而紫皇,则是道家的神仙之宗;女娲,又是神话人物。三者杂处,意在构成一种错综的复合和意象的群体。有人阐释女娲一句,说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直泻。这样跳跃的想像,这样多元的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有点冒险的,可能要造成芜杂的,但在李贺这里,却构成一种迷离恍惚,怪怪奇奇梦幻的景观。在这种景观中,现实退隐了,甚至连李凭、连箜篌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为音乐所激动的神话人物和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