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7579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苏教必修四秋声赋复习试题(带答案)(时间:40 分钟 分值:60 分)一、基础巩固(2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其一气之余烈 烈:威B有动于中 中:内心必摇其精 摇:摇落,损耗D亦何恨乎秋声 恨:遗憾解析:D 项,恨应为“怨恨”之意。答案:D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 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解析:D 项, “以”用法同“而”。A 项“而”,表并列/表修饰;B 项“其”

2、,他/可能;项“于”,在/对于。答案:D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悚然而听之 B其意萧条,川寂寥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解析:“星星”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或细小的点,此句中指点点白发。答案: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欧阳子方夜读书B金铁皆鸣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D朝而往,暮而归解析:项,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作状语。答案: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此秋声也 B闻有声自西南者商,伤也 D夫秋,刑官也解析:A、 、D 三项均为判断句,B 项为定语后置句。答案:B6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1)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3、,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分)译:_(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分)译:_答案:(1)月色皎皎,星光闪闪,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的。(2)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 二、阅读鉴赏(20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言,完成 710 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

4、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5、。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 滃(ng)然:水盛大的样子。涵煦:滋润化育。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向四周看B修尝考其川,按其图记 按:依照今滁介江、淮之间 介:处在、位于D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采摘解析:“按”应解释为“查看”。答案:B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安于畎亩衣食得于州南百步之近B向之凭恃险阻而孰知上之功德升高以望清流之关以绝秦望D而故老皆无在者掇幽芳而荫乔木解析:A 项“于”,介

6、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在。B 项“之”,助词,衬音作用,不译/结构助词,的。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D 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9下列各句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1 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开门见,紧扣题,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B的第 2 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政治局面。由“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 1 段的“丰乐”意为丰美景可乐。第 3 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D 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

7、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解析:没有流露“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答案:D10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 分)(1)其上则丰,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4 分)译:_(2)既得斯泉于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俯而听泉。(4 分)译:_(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3 分)译:_参考答案:(1)上有丰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2)既已在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此游乐,抬头望,低首听泉。(3)更为庆幸的是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参考译

8、: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上有丰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洌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下打败李景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

9、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依旧高耸,河水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我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此游乐,抬头望,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10、乘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更为庆幸的是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三、表达交流(1 分)11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6 分)多情的人总是用自己的感情为景物染色,不同的诗人,其笔下秋的色彩就不一样:“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写秋却让人体会不到秋的萧索与凄清。_参考答案:“凄

11、凄切切,呼号愤发”是北宋学家欧阳修笔下的秋,以秋声烘托秋状、秋意,让人耳目一新。12阅读下面一段字,调整部分词语或语句顺序,使音韵和谐,结构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 分)中秋月,挂天上,照小窗,映木楼,远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游子隔水隔相望,泪眼无限惆怅。修改为:_参考答案:“照小窗,映木楼”改为“映木楼,照小窗”;“隔水隔”改为“隔隔水”。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每句不超过 30 个字。(分)材料一 人民网:在印第安维尔斯网球比赛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为谁打球的发问,李娜说:“我只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我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 ”“我仅仅是在打自己的网球,我努力做到最好

12、,那是我的工作。 ”材料二 网友 1:客观分析,李娜现在是“单飞”状态,说为自己打球是大实话。她为人真实、不矫揉造作。爱不爱国不是说出的而是做出的。作为一个运动员,只要能够在赛场上竭尽全力去拼搏,她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网友 2:李娜在说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这番言论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公众人物身上所应该承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当年国家花费重金培养,哪里有现今的金花单飞?如果不是中国球员,哪里有成群结队的赞助商面对天价合约趋之若鹜?如果没有国家背景,试问哪位“个体户”运动员能在世界上耀武扬威?为寻求外媒的“惊叹”,而不识趣地对祖国反戈一击,实属不该!(1)提取“材料一”李娜话的主要意思。(2 分)答:_(2)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3 分)答:_参考答案:(1)我打球为自己,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2) 对于李娜打球不是为了国家的言论,网友观点不一(网友态度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