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70456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与演变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与演变汉字初传关于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中韩学者观点不一,从中国的早期文献上看,可以推定大致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为什么用中国的早期文献来判定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呢?其原因是,朝鲜半岛最早记录本国及周边国家历史及外交关系的史籍乃是高丽中后期的三国史记(1146 年)和三国遗事(13 世纪后叶)。虽然在朝鲜历史上,从三国、统一新罗到高丽前期都出现过数量繁多的史书,但是其实际的名目非常繁杂,演变的过程也很漫长。由于这些早期史书已经湮没无存,我们只能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采编了早期史书的著作和其他文献中寻找线索,所以迄今早期史书的面目依然模糊不清。而古代中国自

2、商周时代起,史籍、经籍中就有关于朝鲜半岛的记载,关于汉字传入朝鲜,中国的古文献尚书大传、史记、汉书、三国志及朝鲜之后的三国史记,皆有相关记录。武王胜殷,继公子禄文,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之朝鲜封之。1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2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耕作。3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4殷周之际,箕子率众进入朝鲜,将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入朝鲜,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而自箕子之后,朝鲜与周王朝一直也保持着密切1 尚书大传2 史记3 汉书.地理志4 三国志的联系,春秋战国时代,燕国距离朝鲜最为接近,燕国发行明刀

3、钱中刻有大量的铭文,这也促进了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图 2.1 燕国明刀钱的复原图图 2.2 燕明刀钱在中国流通传播的交通路线文铭数量出土地点出土数量 左右行I化不明共计 渭原郡龙渊洞 约 400232674568169 江界郡仲岩洞 约 250271741156115 江界郡吉多洞约 400031230723631215352702 昌城郡梨川洞2027912 宁边郡都官洞约 203322919 宁远郡温阳里42114 共计约 4694367360251370116723021表 2.1 朝鲜出土的燕明刀钱及铭文统计表从上表可知,朝鲜出土的燕明刀钱,就达到了 4000 余枚,在这些钱币中,铸有“

4、左”字的有 367 个,“右”字的 360 个,“行”字的 251 个。秦汉时代,为了避难的许多中国人,纷纷来到朝鲜,有的甚至在朝鲜封侯成王,(例如汉高祖时代燕人卫满率众入朝鲜,建立卫满朝廷),这些秦汉的大陆移民,将汉字和汉字写成的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东征卫满,在朝鲜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直接将朝鲜纳入管辖范围之内,这进一步促使了中国的官员、民众往来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促进了汉字和汉文书籍的传播。随着汉字及汉籍的传入,一些贵族开始将本国的语言、思想与汉字相结合,运用汉字来表达思想。公元前 108-200 年,朝鲜贵族霍里子高为妻子丽玉所做的诗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

5、的代表,诗文如是写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这也充分证明了,汉字经历了殷商、秦汉这段漫长时代的传播,最终为朝鲜半岛的人们所认识和接收,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国的思想、语言同汉字紧密地结合,来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他们的思想和历史。汉字被运用于朝鲜,也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进步。背景小知识:2007 年 10 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 50006000 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

6、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 10 月 10 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新罗、百济时代汉字的应用公元前 1 世纪,朝

7、鲜半岛出现了新罗、百济朝廷,而他们都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两国都沿袭了前代使用汉字的传统,以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百济的汉字使用情况,不仅在三国史记中有所记录,而且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百济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东晋人高兴),始有书记。5臣立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6(百济向北魏孝文帝求援时所书,从中可以看到其娴熟的汉文运用水平以及君臣观)新罗建国之初,也没有自创文字,公元 251 年,新罗已经设立了专门掌管汉字传播和运用的官职。而它与百济之间的战和往来,也借用汉字书写,并开始使用汉字来编修

8、史书。汉祗部人夫道者家贫无谄,工书算著名于时。王征之为阿湌,委以物藏库事务。7民者无常心,故思而来大王不患民之不安,而责寡人,何其甚乎?85 三国史记卷 24,百济本纪第 2,近消古王三十年条。6 三国史记卷 25,百济本纪第 2,盖卤王十八年条。7 三国史记卷 2,新罗本纪第 2,沾解王五年条。新罗也同百济一样,能够相当熟练的掌握汉字,并运用汉字和汉籍所体现的思想,来记载本国历史并与领邦进行外交往来。虽然新罗、百济都接受并使用了汉字,但汉字毕竟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字,无法全部覆盖到朝鲜半岛自身的语言体系之中。随着朝鲜半岛自身语言体系的发展完善,到了公元 7 世纪,新罗人在长期总结人们使用汉字来表

9、述本国语言时的特点,创制了吏读。吏读是一种汉语、朝鲜语混合的文字,它在形式上都是汉字,其句子中实词多用汉语,而虚词则用朝鲜语(以汉字记朝鲜语音)。例如:“为古”表示朝鲜语的发音,意为“做”;“为也”表示朝鲜语的发音,也是“做”的意思,“置古”表示朝鲜语的发音,意为“放置”。下面是大明律直解中使用吏读和汉文原文的对照文,从中可以看到,如果将那些汉字表示朝鲜语的词语去掉,则与汉文所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凡官吏亦擅自离职役为在亿良笞四十为乎矣难苦为去向入回避为要因而在逃为在亿良仗一百停职不用为旀所避事为在乙良各从罪齐。9凡官吏,无故擅自离职者,笞四十。若避难,因而在逃者,仗一百,罢职不叙。所避事重者,

10、各从重论。10随着吏读汉字的普及,朝鲜还创造了很多有别于汉字的特有文字,称之为吏读字。例如:艍(小舟)、螦(穴舟虫)、乧、等等。而这些吏读字,也为之后李朝创建自己的谚文(今天韩文的前身),打下了基础。总之,吏读的创立是朝鲜人民运用汉字过程中,根据自身语言和思想特点而进行的主动改造,这也体现了东亚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共性逐渐消融,个性开始彰显的特征。高丽王朝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公元 930 年,高丽创办国学,讲授中国儒家经典,公元 958 年高丽实行科举制,之后,高丽与宋、辽、金都有着密切的往来。随着高丽将儒学作为治国的重要之策,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汉字的使用进一步得以普及。高丽还专门在朝廷中,

11、设立了讲授、传习汉语、汉字的机构,例如公元 1391 年设立8 三国史记卷 3,新罗本纪第 3,奈勿王十八年条。9 (朝)洪文起:吏读研究,第 353 页。10 (朝)金钟埙:韩国固有汉字研究的“汉文都监”,为高丽培养大量的汉语人才,推动汉语在高丽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时,汉语、汉字的教科书也成为普及汉字、汉语的必备之物,老乞大、朴通事这类的汉语教科书应运而生。老乞大中间的“乞大”,即为契丹的意思。全书两万余字,分上下两卷,它以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沿途的见闻、住宿、饮食、买卖货物、期间还夹杂了一些治病的对话,是用汉字撰写而成的汉语会话教材。成书的具体年代和著者已经

12、难以考证,但推算大致在宋、辽、金、元的时段。下面是其中的具体一段语言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它所载的汉语,乃是宋元时代的文白相间的语言。(例一): “这月的尽头,到的北京么?”“到不得!知他?那话怎敢说!天可怜见,身已安乐时,亦到。”(例二): “驼驮都打了也,咱们行着。小的,你将碗碟罐儿家去。生受你,休怪着!”(例三): “主人家哥,休怪小人们这里定害!”“有甚么定害处!吃了些淡饭,有没甚么好茶饭。”(例四): “你是朝鲜人,怎么能说我们的官话。”“我在中国人根(跟)前学书来,所以些须知道官话。”“你跟谁学书来?”“我在中国人学堂学书来。”“你学的什么书?”“我曾念的是论语、孟子、小学。”“你每

13、日做的甚么工课?”“每日清晨起来,师傅根前(跟前)受了书,放学,到家里吃饭,再到学里写仿,写仿后头对句,对句后头念诗,念诗后头师傅根前(跟前)讲书。”“讲甚么书?”“讲的是小学、论语、孟子。”“讲书后头又做甚么工课?”“到晚晌,师傅面前抽签背书,背的熟的,师傅给免帖一张,若背不过的,教当值的学生背起来,打三下了。”由上可知,老乞大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宋元时代的汉语与中国人对话,而且,从中也可以看书,当时的高丽对于中国儒学、儒书的尊敬、推崇和效仿。除了老乞大之外,还有朴通事,它们都对高丽时代的朝鲜人学习汉语其中重要的作用。李朝时代对汉字、汉语的变异一、汉字、汉语的进一步普及一、汉字、汉语的进一步普

14、及到了李朝时代,学习汉语的潮流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朝廷设立了司译院、偶语厅、承文院大力培养翻译人才,除此之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汉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派人赴中国辽东请教。据朝鲜史料李朝实录记载,公元1434、1445、1487、1489 年,李朝先后派遣专门人员付中国,请教经史、文句。例如:臣闻中朝文臣邵奎以亲老养辽东。前者蔡寿、李昌往见。奎接待甚恭,多所质正。令(今)奉教权五福以汉语质正王辽东,请令五福质于邵奎,翻译直解小学。11(1489 年)第二,令赴明使节兼负请教。例如:明英宗正统四年,朝鲜使节李思俭赴明,除了“朝圣节”之外,还向明朝官员和书生请教汉字及礼节使用的知识。问迁主礼

15、于知礼朝官及辽东书生。12第三,设立质正官,随李朝使节赴明请教。例如,明神宗万历二年九月,质正官随使臣赴明请教的情况如下:11 (朝)李朝成宗实录二十年条。12 (朝)李朝成宗实录二十一年条。国朝于朝燕使,例送质正官,质问华俗于中朝,必以博文详雅之士充之。其后渐习华训,言语吏文,无不及者。13第四,向来朝鲜的明使学习。例如公元 1450 年(李朝世宗三十二年、明景帝景泰元年),明使倪谦至李朝,国王世宗令文臣成三问、申叔舟、孙寿山等请教明使汉语知识。问韵书于使臣。三问等将讲洪武韵讲论良久。14又如公元 1503 年(李朝燕山君九年,明孝宗弘治十六年),明派金辅、李珍至李朝。李朝司译院启奏国王,令

16、崔世珍等人向明使臣请教:我国事大以诚,而识汉语者只李昌臣一人。此任非轻,不可不肆习。今两使到馆,留数月,择可学者如崔世珍、宋平、宋昌,使之传习,则必皆精通。15第五,聘请来朝鲜的中国人教授汉语。李相,原为辽宁铁岭卫军人,因犯罪逃逸至李朝,因其“稍解文字,粗知医术”,破例被任为李朝承文院博士。择吏文生徒文理通晓者,每日往来李相处学至正条格、大元通制等书。本院官员二三人轮次来质问吏文。又令肄业生六人来读书。16另外,还有令本国精通汉语者讲授课程,重视翻译人才,引进多部中国音韵学书籍等措施,这使得汉字、汉语到了李朝时代,已经基本上普及至普通的读书人,也为李朝在熟知汉字、汉语的基础上,根据本国语言的特点,改造汉字打下了基础。训民正音的创立训民正音的创立创立训民正音的背景:中国汉字很早传入朝鲜,并未朝鲜人民所接受,朝鲜人民长期使用汉字,表达语言和思想。但是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