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41989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作者:陶海燕 乔明琦 王文燕【 【摘要摘要】 】 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 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 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 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关关键词键词】 】 七情学说 怒致病 心理应激 综述1 七情学七情学说说与心理与心理应应激的相似性激的相似性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

2、 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 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 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1.2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 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 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 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 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

3、御反 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 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 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2 怒致病与心理怒致病与心理应应激的相关性激的相关性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 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 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 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 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

4、度 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 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 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 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1 病理机制的相通性 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 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 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心

5、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 连锁的过程 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 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 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 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 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 、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 分泌- 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

6、 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 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 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 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 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2.2 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 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 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 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

7、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 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 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 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 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 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 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 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

8、 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 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3 问题问题与展望与展望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 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 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 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 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的人群或具有精神性障碍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 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

9、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 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 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 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 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 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 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 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

10、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 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铮铮.情志内伤与心理应激的比较与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2): 6364.2 周萍,朱文锋.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5,16(9):484485.3 李峰,杨维益,梁嵘,等.从中医学看肝脏调节应激反应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1998,21(1):2022.4 严灿.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17(3):209211,274.5 王朝勋,郑洪新.怒伤肝与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失调探析J

11、.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05.6 Vuitton DA,Wazieres B,Dupond JL.Psychoimmunology: a questionable model RevMed Interne,1999,20: 934946.7 严灿,潘毅.中医情志致病机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4):236.8 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5,25(5):459462.9 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中医怒恐伤气动物模型制作及行为评估J.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2006,15(1):1011,53.10Breu

12、er ME,McGinnis MY,Lumia, AR,et al.Aggression in male rats receiving anabolic androgenic steroids: effect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 provocation.Hormones and Behaviour, 2001,40(3):409418.11岳文浩,付文青,芦宗玉,等.“怒伤肝”机制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6(9) :481483.12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3:264.13乔明琦.择时造模猕猴经前期“病证表现”及其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2,8(7):59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