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41988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复习七步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自读古诗,初步感知;汇报交流,理解诗意;品读欣赏,理解悟情;指导背诵,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 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板书课题,齐读。解题:“七

2、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简介:曹植(192 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 “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 “三曹”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根据注释理解诗的大致意思。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与同桌交流。三、汇报交流,理解诗意检查诵读

3、情况。个别读。教师根据时机进行范读。多种形式诵读。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情况。先说说注释中的字义解释,再补充。注释字义: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泣:哭泣。本:原本,本来。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何:何必。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诗句之意: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何必这样急迫呢?三、品读欣赏,理解悟情。品读前四句: 这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

4、植以什么自喻?用什么比作曹丕?(豆;萁。 ) “泣”是怎样的修辞?(曹植以“豆”自喻,拟人化的“泣”字,充分而又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悲伤和痛苦。)品读后四句: 这两句是谁在质问谁?(作者笔锋一转,集中书法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想逼呢?写法领悟:借物抒情。前四句写物,后两句抒情。概括中心: 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四、指导背诵,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背诵。拓展:课外搜集曹植的

5、诗并全面了解其人。2.鸟鸣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流程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齐读课题,解题。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作者简介:王维(701761) ,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

6、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 而字曰摩诘。 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 又精通绘画、 音乐、 书法。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 400 余首。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 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 ,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

7、首诗,赏这幅画。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指名读,读后点评。齐读。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 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集体交流诗句之意。字义:涧 :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

8、静。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 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第一行:人闲桂花落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 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 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 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夜是这样

9、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第二行:夜静春山空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 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 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

10、样,静静的, 静静的 , 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静) 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 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

11、幽” )指名朗读,齐读。朗读背诵整首诗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试着背一背。归纳主题: 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表达手法: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 作者用的是 “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 的艺术效果。 (前两句重要写 “动” , 后两句主要写 “静” 。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

12、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芙蓉楼送辛渐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13、。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复习: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 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揭题:今天 ,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

14、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 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自读,读准确,读流利。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多种形式朗读。三、自主交流

15、,理解诗意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品读前两句诗请大家默读前两行, 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

16、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 “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 ,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师:王昌龄才华横溢, 官至县蔚, 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