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40663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与生活--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的心理问题摘要:本文对 2 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18 名 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漠然而去的小悦悦事件所折射现在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 进行分析。前半部分主要是从 “行善有风险、信仰缺失、功利教育、陌生人社会、 旁观者效应五个方面反映分析事件造成的原因,后半部分是阐述小悦悦事件发生 后的我们应该有所反思和如何杜绝这种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和措施。关键字:小悦悦事件、冷漠、旁观者效应正文:2011年 10月 13日, 小悦悦( 本名王悦 )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 两车碾压,7 分钟内,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热议。 21 日,

2、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小悦悦被汽车多次碾压, 18路人视而不见, 令全社会哗然。 人们纷纷在道德上谴责这些见死不救者,有人甚至得出结论: 病 态的社会没救了 ! 然而,这 18 个人并非大奸大恶之徒, 平常生活中也不一定是无 情无义之辈,而跟你我一样,是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已。 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路人的冷漠更引人深思。 恻隐之心 日渐从我们的身边消逝, 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人们追问, 造成这一 切的又是什么。1 . 行善有风险道德践履未能超越利弊权衡那些围观者,剥离了冷漠的标签,也是普通的民众。他们未尝不懂,没有人 是座孤岛,相互搀扶才能同舟共济。 或许换个语

3、境, 他们也会痛斥“铁石心肠”, 呼吁人性回归。可一旦轮到自己做“路人甲”,他们就打起酱油。原因何在? 究其症结,不过是“行善有风险” ,出手不得不谨慎。 将道德流失归咎于 “世 态使然”,是公众一贯的逻辑转化。“彭宇案”殷鉴在前,“做好事遭恶报”, 谁还敢冒险救人?2. 信仰缺失致使人们对生命少了几分敬畏人性的冷漠, 有教育缺失的原因, 也有政治原因, 更多的还应该是信仰的缺 失。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 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 而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由于有上帝的存在,所以科技的发展 并没有造成人们精神上太多的缺失。 最近几十年来, 在功利化的世界观指导下

4、, 在极度自私的人际规范中, 这个 社会已经陷入了信仰沦丧、 诚信缺失的扭曲状态, 这才是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之一3. 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前段时间,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着就俯身倒地,可没人敢去救 他,因为刚想伸手就会想起彭宇,最后老干部窒息而死。还有湖南一女子落水, 挣扎好些时候没人下去救, 等警察来了就晚了。 还有很多例子 , 这里不仅不鼓 励爱同类的能力,不教育,不奖励,而且会惩罚,这样就导致少有同类救同类。 可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去年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中,我们更是可以发现,在当前这样的教 育环境下, 我们先是失去救同类的能

5、力,后来连被同类救的能力也失去,最后偶 尔被救也忘记了感恩, 感恩也要求要感谢国家, 而不是感谢人,这个同类,本身。 这样重视阶级而忽视同类的教育是可怕的。4. 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 极大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 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 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传统社会,人际交往主要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展开,其特征是熟人信任。 随着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交往,而且与有些人的交往 可能仅此一次。 在传统社会, 人际信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关系加上个人特质如良 好的人品、声望等。在

6、现代社会,由于面对的是陌生人世界,关系难以覆盖所有 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模式的特征是普遍信任,实质是制度信任。5. 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 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 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 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 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 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 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 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 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 打 119啊, 那么, 如果

7、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 里面坐满了人, 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可是其他人泰然 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 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上面就是JohnD arley andBibbLatane在 1968 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 场的托儿越多, 被试者反应越慢。 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 试者和其他人通过电话交谈, 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痫病犯了。如果被试者知道 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 你一定猜到了, 如

8、果他以为 有很多人一起通话的话, 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心理学家们发现, 人们常常要以别 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 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 人在场时反应会变慢。 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就不做了, 或者抱着罚 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没有人报警了。这就是从众和责任分散效应。 摄像头下, 18个路人一个个经过小悦悦身边,但在繁忙的批发市场,每个 路人都知道周围有很多档主、 工人、顾客以及其他路人可能在看着自己的一举一 动,因此心里即使相救也会受到阻碍。由于情况对自身而言没有危险,路人们彻 底沦为旁观者效应的俘虏。旁观者对出手顾虑重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袖手旁观有以下

9、原因: 首先, 在危急事件中,旁观者面对的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情景, 影响了其决策。 如果他们清楚受害者很危险, 需要帮忙, 就会感到有责任施以援手, 否则就会观 察其他人的反应,看看别人会不会出手。 然而很不幸,其他人此刻也同样在观望, 结果人人都得出一个结论:别人都无动于衷,看来没必要帮呀。 其次,旁观者对救人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很多人以为, 危急关头见义勇为的 人一定是阳刚十足的人,但研究发现,性格刚毅的人,例如大男子主义者,反而 不愿意帮忙,因为他们害怕判断错误出洋相,自己丢不起这个脸。除了出洋相, 旁观者还担心自己水平不够, 会帮倒忙, 被专业人士批评, 甚至给受害者增加危 险,要承担法律

10、责任。他们认为有那么多人在场,总有人会出手相救吧,特别是 医生和 * 等专业人士, 他们比自己更有能力, 也更有义务帮, 自己袖手旁观也不 用背负多大的责任。 例如,当你在公共泳池游泳时, 忽然看到有个小孩在水中疯了似的打水。你 的本能反应是看看周围人的反应如果他们表现得很惊慌,还高呼救人, 你就 会判断孩子溺水,马上游过去救; 如果他们视而不见,甚至谈笑风生,你就会判 断孩子是在玩水,过去救岂不是出洋相? 小悦悦的悲剧已经发生了,首先我们要反思道德缺失原因。18 个路人不救 助,而陈姨救人, 这个现象不单纯是“旁观者效应”可以解释,而是这个社会结 构引起的。这几十年来,社会整体上处于高度快速

11、发展,人的价值观变了,更物 化。人处于竞争中,而大多情况下又以外在物质衡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处 于高度焦虑中,不论贫穷或富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会 夸大一些因素对他的不利。 如此前南京彭宇案的影响, 会认为救人的行为会受到 一些不好的结果。 加上社会媒体对此事的讨论, 放大了做好事反而带来不好的效 应。所以导致现在社会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真正的道德是勇于揭露事实,而不是急于谴责。 过路者虽然未施援手, 但 也未作恶。 挽救道德应该重奖见义勇为者,重罚作恶讹诈者。 忽略那些极好的和极坏的人, 而将重心放在无所作为的人,对道德建设

12、毫无帮助。 这种舆论导向只 能让被冷落的好人寒心,让被忽略的坏人逍遥。除了陈阿婆和司机,我们13 亿 都是路人。”我们现在的生活,社会变成竞争性情形,所有人都在竞争。在竞争 时,对其他不相关的事可能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处于高压的环境之下。在这个事 件中,路人毫无疑问也会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包括良心上、 行为上的一些谴 责。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 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 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 扶人者却要承担责任, 社会价值出了问题, 这是直接原因。 “希望此事能让有关 部门清醒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 小悦悦事件 ” 虽然掀起了关于社会道德的讨论,但社会道德终究还是要以个 人道德修养为基础

13、。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说过“ 要实现仁德,须要从自己做 起,而不应要求别人去做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的话,这是非常深刻的。而 从这一系列的反思言论看, 反思者或是归咎于媒体, 或是责难于制度, 或是不满 社会麻木,或是批评法律不够周全, 唯独从自身的角度对此事进行自省和反思者 极之罕见。这个现象恐怕才是最应该反思的。为了避免和杜绝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1. 解救心灵突破一个旁观者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例如,加拿大 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 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 具体

14、到每个人,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 士提出如下建议: 如果你是旁观者, 发现情况模棱两可, 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 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 就应果断采取行动, 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 而 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 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 都是推卸责任, 只要意识到这一点, 你就会担起责任。 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 一起帮忙时, 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 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 需要别人的帮忙, 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 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

15、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 看客围观之下, 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 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 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2. 建立助人行为模型。. 个人首先要意识到事件在发生。 此时你肯定会大不为以然, 我怎会看不见显 而易见的事情呢?但有时事物就在眼前你就会看不见,因为我们会出现视觉的盲 区,所以童鞋们走路时还是注意脚下旁边,做了被冤枉的路人可不好额! . 你必须对情境做出判断, 即某个人是否需要你的帮助。设想一下, 如果你有 帮助别人的愿望, 而别人并不需要或愿意你帮助时,你会感到多么的尴尬。 我们 大部分都有过

16、类似的经验, 比如搀扶并不想过马路的老太太,问题是这种经验教给我们一种错误的东西: 帮助行为有可能看上去很愚蠢。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解 释为“评价忧虑”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 你必须承担责任。 如果你是唯一的旁观者, 你会因为不帮助而带来的良心责 备和内疚而承担只有你能承担的责任。然而,如果有多位旁观者, 那么责任就会 分散,随之因为不帮助而带来的良心责备和内疚也会分散,最后就会出现无人帮 助的情况。 . 你必须决定你该采取什么行动。 这时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显得至关重要。如果 你是医生或护士或其他护理人员,那么你就会更可能介入车祸等突发事件中,因 为你知道该怎么做。 而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没有改善情境的能力,你将不 会提供帮助。这步虽然要求硬件能力,但打个120,人人都还是可做的。 . 最后,当你决定该采取什么行为之后,你必须去做。 仅仅知道怎么做并不会 让你去做。现在,你必须掂量帮助别人的利和弊。你愿意独自介入一场械斗吗? 你担心救人反被讹人吗 ?你害怕自己会弄得更糟吗?这些问题都会在你脑中一闪 而过,都可能阻止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