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第一章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207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彩学第一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学第一章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案课 目:第一章色彩的物理规律学习要点: 物体显色的各种色彩都是由一定比例的三基色光源组成的,描述物体的色彩,客观的表现光源即物体与色彩的关系,这是色彩科学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也是在影视节目制作中能够对画面色彩进行控制与调节的依据。内 容:第一节 光的特性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第三节 色彩外观的表现第一节重点: 作为色彩本质的光线是怎样的一种自然现象第一节难点: 色光混合的规律第二节重点: 物体的吸收特性第二节难点: 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第三节重点: 色彩的类别第三节难点: 色彩的基本特征要 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踊跃发言思考:三原色等量混合规律是什么?第一节 光的特性一、 光的本质光是

2、人们感觉所有物的形态和颜色的唯一物质。有光才能看到物。色是由物体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一种光学特性,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因此,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结果,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是光赋予了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色与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光是色之母,色随光而变” 。1、光谱人们对光谱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666 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可算是最早对光谱的研究。其后一直到1802 年,渥拉斯顿观察到了光谱线,其后在1814 年夫琅和费也独立地发现它。牛顿之所以没有能观察到光谱线,是因为他使太

3、阳光通过了圆孔而不是通过狭缝。在18141815 年之间,夫琅和费公布了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条暗线,并以字母来命名,其中有些命名沿用至今。此后便把这些线称为夫琅和费暗线。实用光谱学是由基尔霍夫与本生在19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他们证明光谱学可以用作定性化学分析的新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几种当时还未知的元素,并且证明了太阳里也存在着多种已知的元素。1896 年,塞曼把光源放在磁场中来观察磁场对光三重线,发现这些谱线都是偏振的。现在把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次年,洛伦兹对于这个效应作了满意的解释。塞曼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中也是重要的。在复杂光谱的分类中,塞曼效应是一种很有

4、用的方法,它有效地帮助了人们对于复杂光谱的理解。2、光源光源光一般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有两种标准光源,一种是太阳光, 在蓝天下的光线,是带有蓝色的白光,这是最常用的光源。一种是在黑暗环境下的,如经常使用的白炽灯、荧光灯光源等。二、 色光混合的规律1、色彩的产生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呢?要了解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对光源色和物体色做进一步的了解。(一) 光源色当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再投射到一块白色的屏幕时,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犹如雨后彩虹般的光带。光带颜色的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其中有些部分的变化显著,颜色差别较大,由上而下呈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

5、色排列。这是因为在太阳光中含有不同波长的光(辐射能) ,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同时刺激人眼时,人感觉到的是白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因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到白色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形成了色光带。这种被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称为色散。在色散光谱中,一种颜色只有一种波长。这种只含一种波长而不能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也称为光谱色或光源色。真正的单色光并不存在,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平时所谓的单色光,就是指波长在一定范围内的光,波长 跨越的范围越小,该色光的单色性或单纯性就越强。由各种光源(标准光源:1、白炽灯 2、太阳光 3、有太阳时所特有的蓝天的昼光)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

6、,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如:普通灯泡的光所含黄色和橙色波长的光多而呈现黄色味,普通荧光灯所含蓝色波长的光多则呈蓝色味。那么,从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其中所含波长的光的比例上有强弱,或者缺少一部分,从而表现成各种各样的色彩。光源色是光源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除日光的光谱是连续不间断(平衡)的外,日常生活中的光,很难有完整的光谱色出现,这些光源色反映的是光谱色中所缺少颜色的补色。检测光源色的条件:要求被照物体是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自然界的白色光( 如阳光 ) 是由红 (RED). 绿(GREEN).蓝(BLUE)3 种波长不同的颜色组成的. 人们所看到的红花, 是因为绿色

7、和蓝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 而红色的光线反射到人们眼睛里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 , 绿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反射为蓝色, 蓝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反射为绿色. 3 种原色中的任意两种相互重叠, 就会产生间色 ,3 种原色相互混合成为白色, 所以又称为 “ 加色法三原色“. (二) 物体色有了光,人们才能看到物体,才能通过视觉的感知得到物体的形态和色彩,物体有色吗?物体的色从哪里来?我们说,物体本身没有颜色,光才是色彩的来源。当光线(可见光)作用到某个物体后,会产生不同的反映,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才决定了物体的颜色。当光照到物体上时,

8、会产生透射、吸收和反射现象。这些现象对物体呈色起着主要的作用。物体对光波透射的多,吸收和反射的少,称为透明体。反之,则称为不透明体。光作用在透明物体上,除部分光线被反射、吸收外,相当部分的光线能透过物体,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光谱成分决定。光作用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则由反射的光谱成分来决定。物体对光全部吸收时,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是黑色;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便是白色;物体对某些波长的可见光不吸收而产生反射,这个物体便呈现出这些波长的光的颜色来。这就是物体色。因此,一般地说,物体色是可见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如果用字母 B

9、、G 、R、Y 、M 、C 、W 分别代表蓝光、绿光、红光、黄光、品光、青光和白光,那么可用以下示例表现三原色光灯等量的混合规律。绿光( 2G)+红光( 2R)=黄光( Y)蓝光( 2B)+红光( 2R)=品光(M) 蓝光( 2B)+绿光( 2G)=青光( C)蓝光( 2B)+绿光( 2G)+红光( 2R)=白光( W)2、色彩三要素(1)明度(2)色相(3)纯度三、 光源特性的标志在国际五种标准光源中,A 光源的色温是 2854K, 近于 40-60的普通灯泡, B 光源的色温是 4800K ,接近于上午直射的阳光,C 光源的色温是 6800K ,相当阴天较高的色温,D65 光源的色温为 6

10、500K ,E 光源是为了简化色度学的计算而假想的一种光源。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一、 物体的吸收特性世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和无形的东西统称为“ 物” 。物的定义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 便有了设计与制造, 有了与大自然塑造的 “ 物”的不同东西 “ 人造物” 。因此:物,包容了自然生成物和人造物两大类别。当照射光源的光谱成分固定时,物体反射或投射的光线及由此形成的色彩仅仅取决于物体对照射光线的吸收特性。比如:当蓝、绿、红三原色光组成白色照射景物时,成熟的橘子吸收了白光中的蓝光和一半绿光,把全部的红光和一半绿色反射出来显现了橙色。迎春花吸收了白光中的蓝色,把绿光和红光反射出来,形成了黄色。初雪把白光

11、中的蓝、绿、红三原色几乎全部反射出来了,因此呈现出洁白的色彩。二、 物体的显色方式物体的颜色是如何显示的呢?由于物体的特性和与光源的关系不同,色彩显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雨过天晴,汽车驶过积水的柏油马路,会形成一片片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原来无色透明的汽油,怎么会变成彩色的呢?这是光的干涉现象造成的。在平静的水塘中丢下一块石头,水面就会激起一圈圈涟漪。如果从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两块大小相同的石头,它们激起的水波相遇时,波动情况就大不一样,在两列水波相遇的区域,水面起伏更剧烈。某些地方的水面特别低。水面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案:从中心向外,不仅有成同心圆状的高低相间的圈圈,而且有辐射状的高

12、低相间的条条。两列水波相遇后叠加的情况,物理学上叫做水波的干涉。同样,两列光波相遇时也会发生干涉。 飘浮在水面上的油膜,在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当光线照在油膜上时,一部分会被油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进入油膜内部,被油膜下面的水表面反射。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复色光。当它在油膜的正面和背面反射相遇时,就要产生干涉现象,有的光线互相加强,有的光线互相减弱,甚至完全抵消。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和薄膜的厚度。由于油膜的厚度各处都不一样,阳光中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会得到加强,有的却会减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样,油膜上有些地方就显得红一些,有些地方显得蓝一些

13、,呈现出瑰丽的色彩。不仅油膜会形成光的干涉,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比如肥皂泡、晴蜒或苍蝇或苍蝇的翅膀,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色彩缤纷。三、 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能为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物体,其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有一定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是绘制色彩画的基础。1固有色: 是指人们在正常光线下 (如太阳光、天光和普通的灯光),所看到的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如蓝衣服、红花、绿草等。色彩变化与物体本身的质地、远近及光线强弱有密切关系。固有色一般在柔合的光线下显得明

14、显,在微弱的光线和强光下则变弱。反光强的光滑物体固有色弱(如玻璃、抛光的金属等 ),反光弱的粗糙物体固有色强 (如呢绒、麻布等 ) 。距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较鲜明,距离远的则固有色弱。这说明固有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稳定的,光线太弱和太强( 如暗部和高光部 ) 都不易看清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处于明部的中间调子部位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物象的固有色。所以对于固有色的认识应该是;既要看得出,又不要把它看得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光线和环境的关系,随时随地都会起着变化,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光源色:即光的色彩。 如火光色暖, 月光色冷。由于光的照射,引起物体固有色的变化

15、,即光源色的不同,直接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如光源色倾向越明显,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越大,在光度很强或很弱的光源照射下,固有色随之减弱,甚至消失。在一般情况下,暖光使物体受光部位色彩变暖,冷光使其受光部位色彩变冷。所以,特定的光照条件,是决定物体色彩的首要因素。也可说光源色是色彩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光源赋予物体的特殊色彩成份,对画面色调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眼前要画的对象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光照条件下,这对于正确确定画面色调是非常重要的。3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

16、化。无论是在直射或反射的情况下,光线既照亮了要画的对象,同时也照亮了它周围的物体和空间。这样,光线经过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就会给所画对象本身的色彩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环境色的作用。如人们穿着红衣服,则面孔的暗部反光处即呈现着偏红的灰色。物体的明部也会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但往往由于光照强烈,光源色远远超过环境色,因而环境色在明部往往是影响微弱的。对比之下,对暗部的影响则非常明显。这种在不同光源、环境的条件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叫条件色。可见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与理解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实质上是人类面对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应,而不同的心理感受又决定了人们的情绪的不同变化和内容。于是色彩使人们的联想在艺术作品中,便成为人们情感语言内容的词汇和辞海。在影视节目中的运用:黄色是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我国汉代已在官场中时尚黄色,尤其是皇帝的黄锦袍,上绣团龙,光彩照人,威严无比。在我国古代黄色被等为至尊无比的天子色。这是因为黄色能以其亮光的力量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