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041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悲鸿的绘画艺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 05 月 09 日 18:50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 人参与 0 0 条评论 0 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

2、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 野蛮与文明、 独裁与民主、 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

3、也。”“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 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

4、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比如1918 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

5、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却从没有减弱。例如徐悲鸿于1924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琴课、抚猫人

6、像,又如1925 年创作的蜜月等,虽然画作中的写实主义技巧是显而易见的,徐悲鸿同时赋予画面的还有另一种婉约、秀丽、温馨,甚至是超然物外以及朦胧梦幻的浪漫主义气息。再看他1926 年的著名油画箫声,更是使这种充满神韵和秀美气息的浪漫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以至于法国诗人保尔瓦莱西这位日后的法兰西院士在箫声的素描稿上,情不自禁地题写了几行诗,意思是说他看到的这位画家是一位魔术师,看到这张画,就好像看到美好的景致从箫中间流淌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在徐悲鸿的艺术作品里,写实主义的手法仅仅是他的艺术创作的手段,而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情在形外”的浪漫主义特征也是无时不在的。再者,徐悲鸿绘画艺术的

7、浪漫主义特色在其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甚至是诗文和讲辞中都是极其显明的。比如,他的国画前进、新生命活跃起来、漓江春雨、山林远眺、沉吟等,其中的写景图漓江春雨以其对创造性的泼墨技法之运用,体现出的浩然浑融的气势和儒雅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独执偏见,一意孤行”的个性、强烈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特色蕴含其中。包括印度妇人、泰戈尔像、神鹰图、灵鹫、鹰击长空等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内,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是不容否认的。特别是灵鹫与山鹰的眼睛,真可谓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之作,使灵鹫和山鹰的形象与搏击的本性跃然纸上,显现出了傲然独立的斗争精神。再看早期的油画中的创作喜马拉雅山,这幅

8、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气韵生动、飘逸洒脱的美学追求,还从其构图上的奇绝、色彩上的包容、对中国阴阳辩证以及西方理性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卓绝的高强度整合,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总之,写实主义手法是徐悲鸿艺术的基础和来源,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手段。在艺术表现力上徐悲鸿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本身,凸显出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这就像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许多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家,他们大多同时极其重视师法自然,而最终又达到一种新超越一样。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画家都是极其尊重现实主义和师法自然的,徐悲鸿的浪漫主义艺术正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 托物抒怀, 以此

9、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 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 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 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 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 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 长沙为日寇所占, 正在马来 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 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 并以干笔扫出鬃尾, 使浓淡干湿的变化

10、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 犹如钢 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 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 “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 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 家同呼吸共命运, 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 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 子姓有可

11、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良马,可 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 下才也,可告以良马,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 有九方皋, 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 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 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

12、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 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 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 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 田横和他的五百壮 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 恐日后有患, 所以派使者赦田横 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 诏商状,曰: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 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 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 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 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

13、甚矣。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 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 地写道: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 者,莫能图,何哉! “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 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 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 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 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 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

14、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 其 雕塑般的体积, 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 普桑喜用的 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 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 的伟大 “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 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 前跨的腿、 支 立着的木棍、 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 透出一种英雄主 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的现实主义立场, 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15、,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 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 -雄狮 负伤之狮 创作于 1938 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 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 回首跷望, 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 “ 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 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 睡狮” ,现 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 睡狮” 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 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 年,

16、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 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 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 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 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 至 1940 年,应印 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 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 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 愚公移山图 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 汤 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 此取笑他,他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结果终于感动上天, 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 着重以宏大的气势, 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 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 最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