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5704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期末考点归纳生产与经济制度期末考点归纳第四 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

2、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构成地位形式含义作用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份)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私营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份)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

4、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外资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份)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

5、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6、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原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意义: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