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3495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历代文书通识(一)历代文书通识(一)-誓辞篇誓辞篇 “誓辞誓辞” ,也称,也称“誓誓”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誓者,誓众之词也誓者,誓众之词也”(文体明辨文体明辨 ) ,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早期的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早期的“誓誓” ,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

2、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言辞。 “誓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古代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古代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历代文书通识(二)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

3、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文体通释说:说:“诏者,告也,告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 。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

4、诏等。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后,骈散兼用。历代文书通识(三)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告示篇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诰” 、 “告告” 、 “谕谕” 。 尚书尚书有有汤诰汤诰 ,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

5、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红示” 。“告示告示”的写作,要求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竖可知之也。 ”也就是说,也就是说, “告示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

6、人一目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了然。历代文书通识(四)历代文书通识(四)教令篇教令篇 “教教”和和“令令” ,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 “教令教令”则是二者的统则是二者的统称。称。 “教教” ,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教” 。 “令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称“令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商周时

7、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为“令令” 。秦以后改。秦以后改“令令”为为“诏诏” , “令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令” ,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疑之感。历代文书通识(五)历代文书通识(五)表文篇表文篇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表文是起源于汉

8、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东汉以后,汉以后, “表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陈情” 。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都称为“表表” ,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表体多包”之说,可见之说,可见“表表”的应用在一定时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期内是比较广泛的。 唐宋以后,唐宋以后, “表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

9、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官、谢赐) 、庆贺、进献之类了。、庆贺、进献之类了。 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表” , “笺笺” 。 “表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用于皇帝和皇太后, “笺笺”用于皇后。用于皇后。 “表表”的格式,一般在开头称的格式,一般在开头称“臣某言臣某言” ,末尾称,末尾称“臣某诚惶诚恐、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 “死罪死罪死罪死罪” ,最后落,最后落“某官臣上某官臣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表表”的程式也的程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清代,

10、在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清代, “表表”已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礼已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礼仪文书了,其程式由翰林院撰拟,经大学士奏定后颁行,一般为正副两份,正仪文书了,其程式由翰林院撰拟,经大学士奏定后颁行,一般为正副两份,正本不折,副本则像本不折,副本则像“本本” 、 “章章”那样折叠起来,外面用黄绢裹住,装进表匣,那样折叠起来,外面用黄绢裹住,装进表匣,待庆贺之后再送内阁收存起来。待庆贺之后再送内阁收存起来。 “表表”的写作,刘勰说过:的写作,刘勰说过:“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

11、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滞,则中律矣。 ”也就是说,表体因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因此要用也就是说,表体因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因此要用雅义扇杨美的风气,而文辞力求清丽。若内心恳切,则能因情造文,做到辞为雅义扇杨美的风气,而文辞力求清丽。若内心恳切,则能因情造文,做到辞为情使,反之,则是为文而造情。如果繁简详略恰到好处,既有华彩又有内容,情使,反之,则是为文而造情。如果繁简详略恰到好处,既有华彩又有内容,在嘴唇边念着也很通顺流畅,那就合乎在嘴唇边念着也很通顺流畅,那就合乎“表表”的规律了。的规律了。

12、“表表”用于陈情议事,大多是言之有物,语言朴实,情理兼备的,尤其在三国用于陈情议事,大多是言之有物,语言朴实,情理兼备的,尤其在三国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文质兼具的名篇佳作,它们情真意切,既内容充实,又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文质兼具的名篇佳作,它们情真意切,既内容充实,又富于文采。但是也不可否认历代富于文采。但是也不可否认历代“表表”文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夸阿谀之辞。明太文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夸阿谀之辞。明太祖朱元璋颇为恼火,认为祖朱元璋颇为恼火,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提倡“文章平实,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勿以虚辞为美” ,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

13、严禁,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颂布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颂布“表笺表笺”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表表”的的程式走向固定化。程式走向固定化。历代文书通识(六)历代文书通识(六)封事篇封事篇 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封奏”或或“封封” 。属于奏启类,。属于奏启类,机密性较强,类拟以后的机密性较强,类拟以后的“密呈密呈”和和“密函密函” 。 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星移斗转,阴阳盛衰都涂上一

14、层神秘的色彩和人们无法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星移斗转,阴阳盛衰都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成了与政治风云密切结合的概念。后汉时,专门设置了八能(即能够用成了与政治风云密切结合的概念。后汉时,专门设置了八能(即能够用 6 种乐种乐器钟、鼓、磬、管、竽、琴奏出器钟、鼓、磬、管、竽、琴奏出 8 种音律的人)在冬至日,要命令八能的士人种音律的人)在冬至日,要命令八能的士人奏乐。乐罢,撞钟的在板上写奏乐。乐罢,撞钟的在板上写“臣某言,今月若干日臣某言,今月若干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则冬至,黄钟之音调则臣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臣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 ”同样,击鼓的写同样,击鼓的写“鼓音调则臣道得,臣

15、道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簇之律应。得则太簇之律应。 ”击馨的写击馨的写“馨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馨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 ”写完后用黑色口袋装好,贴上双重封条呈给尚书,称为写完后用黑色口袋装好,贴上双重封条呈给尚书,称为“封事封事” ,是密奏阴阳历,是密奏阴阳历律的。当然,律的。当然, “封事封事”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机密事项,均用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机密事项,均用“封事封事”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 汉汉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 到了唐代,到了唐代, “封事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句子。的句子。 元明以元明以后,后, “封事封事”逐渐消失。逐渐消失。历代文书通识(七)历代文书通识(七)札子篇札子篇 “札子札子”也称也称“札札” ,又称,又称“札子札子” ,是古代朝廷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始于宋,是古代朝廷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始于宋代。因为代。因为“札札”与与“箚箚”意义相通意义相通,所以所以“札札”与与“箚箚”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