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28993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8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的形成 1.1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 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形成过程: ? 移动躲避危险、获取食物 ? 定居种植、驯养、储存、祭祀 居民点形成地点: 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 原始聚落选址:近水的二级阶地或向阳坡地上,便于取水,利于卫生。 例1:西安半坡遗址(4000BC),住宅群位于中心,被河流和壕沟所包围;壕沟外围, 东部为烧制陶器的窑址,北部为集中的墓地。 例2:奥地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点(2000BC),边界明显但不规则;建筑集中,未规划; 形成室外空间 总结: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

2、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 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1.2 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 a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b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c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 也可以说,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 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

3、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 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总结: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 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产生的条件 ? 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分阶层的社会,所有权的不平等; ? 宗教、政治国家的出现等。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提供图片 1.3 城市的含义城市的含义 1.3.1 字源学的解释: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4、易而退,各得其所”。 英文: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1.3.2 经济学的解释经济学的解释 J.Button: 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 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 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1.3.3 地理学的解释地理学的解释 F. Ratzel: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1.3.4 社会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 具有某些特征的

5、、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 ?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 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 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1.3.5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 城市是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为主的聚落,是一定范围内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 1.3.6 城市规划学的解释城市规划学的解释 城市是以非农业

6、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我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和镇。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1955 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 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 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1.4 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对城市定义的理解 1.4.1 理解城市定义的三个要点:理解城市定义的三个要点: ? 城

7、市的定义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 城市的定义是发展的。 ? 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密集性、非农业土地利用、异质性或多样性) 1.4.2 城市与乡村区别城市与乡村区别 人口特征:人口特征:人口密度更高和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乡村居民则 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经济特征:经济特征:在一定的区域中,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较强的规模 经济特征和聚集经济特征。 职能特征:职能特征: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担负着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 建设特征: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强度远远超过乡村地区,体现在建设 规

8、模和建设密度等方面。 1.4.3 城市的选址城市的选址 ?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1.4.4 城市的实质城市的实质 ?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 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1.4.5 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 ?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1.4.6 城市的职能:城市的职能: ?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

9、的交流场所 ?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 商品交易的场所 ?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提供图片 2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建设要适 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 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2.1 古代城市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 2.1.1 城市与防御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例1: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

10、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 栅栏。 例2: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 架设吊桥。 2.1.2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 中国: 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 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 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 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

11、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 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外国: 埃及于公元前2500 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长 方形,用城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250 多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 面积与贫民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 2.1.3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朝代都城规模很大。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到17 世纪,英、法、德 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城市才有较大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市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

12、心教堂。 2.1.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多位于农业经济发达地带,古代城市多位于农业发达的冲积平原。 例如:早期的黄河流域以粟等为主要农作物,后期为小麦;到后来转移到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长江流域。 2)运输业、商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商业的发展与运输业息息相关,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开凿无不渗透着商业利益的存在。 水路运输的优势:运价低,运量大。 内河运输枢纽城市:古扬州、淮安、开封、济南等。 沿海运输:泉州、广州等 国外的如伦敦、巴黎、里斯本、奥斯陆等。 2.2 近代城市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 2.2.1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

13、集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革命,人可以摆脱风力、水力,人工能源使人可以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 迅速在城市发展, 并随之带动商业和贸易发展, 人口迅速膨胀。 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 城市扩展吞并了周围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加速城市化。伦敦自1840 年至1930年城市面积扩大了8倍,人口增加了近十倍。 2.2.2 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厂居住区工厂,圈层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工业发展,产业部类增多,大量原材料与产品: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人口集聚,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产生了新型商业及公共建筑; 经济活动增加,金融机构产生,城

14、市中出现了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 新交通工具出现,并成为城市对外交通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自己的用地选址要 求,大大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19 世纪末,汽车的出现,城市道路系统发生很大变化。 沿海城市的辉煌(水运贸易的支撑) 内陆城市开始崛起(铁路的应用) 2.2.3 城市与环境城市与环境 城市面积扩展,市民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 程。 工业发展与生活垃圾,进一步恶化了城市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物质财 富。 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

15、 科技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很高水平 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了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 2.2.4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城市的聚集效应,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发展带动城市的聚集效应,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迅速发展,门类增加,多种产业的协作使城市聚 集力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业、商品交流和集散使城市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提供图片 市政设施的改进和完善,文化设施的集中使城市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提高。 2.2.5 二战后至今城市的发展二战后至今城市的发展 城市人口

16、增加,城市化水平达到约有50% 城市发展出现分散趋势的理论与实践 交通方式的发展使城市结构布局改变(高速,航空、船舶) 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出现城市群,城市带 新型科技对城市的结构开始影响(网络,能源) 3 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3.1 城市化城市化 3.1.1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含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 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具体包括: ? 人口职业的转变 ? 产业结构的转变 ?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 基础设施的完备化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PU = U/P 式中 P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