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65005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赵胜选 内容提要:在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人钟爱茶,与茶有着不解之情缘。茶文化与个人 修养默然相融,反映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 关键词 :茶文化 茶道 重德、尚和、崇俭、融真 修养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赵胜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由于人 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因而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 精神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它的形 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 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以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思想,人们 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 文化。从而使饮茶从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 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展现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 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 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性,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

3、、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 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茶文化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历史相伴随,贯 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 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 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 标准和行为规范。 1茶性蕴含着茶德, 茶品即人品, 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

4、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 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黄土 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流露高洁;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 展示幽雅。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 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 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 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 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 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

5、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提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 道。 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 “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 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 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 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 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

6、性所在。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 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和”在茶道中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 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 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行为的价值尺度。 “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解释各 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

7、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 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2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 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 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 弃根本的“和”。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和” 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儒、释、道三家“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

8、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 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 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 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 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 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 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

9、水。煮 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 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 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 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 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 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

10、饮茶、沟通思 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 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们的行为上,就 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 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 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 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 3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

11、 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 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讲到齐国的宰 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 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 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 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而陆羽 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

12、制,则“涉 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 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另外,风炉的铸造时间,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 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 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 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 体。 融

13、真,讲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 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 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 的性情之真。 茶的自然本性之真。 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 “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

14、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 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4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 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 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 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显 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品茶的环境之真。 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徐文长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 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

15、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 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许次纾说品 茶的适宜时候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 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 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汇时,对美的感悟。 茶人的性情之真。 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 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

16、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 目的。 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 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 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 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 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 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 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 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 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 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 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 趣。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