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27136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湘潭市三中 张尖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 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 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2、能力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 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 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

2、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时安排 1一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 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 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货币到底神在哪 里?又奇在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板书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三、推进新课 (一)商品的含义 【探究活动一】1、 (课件展示)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 请问:瓶装水“农夫山泉

3、”是商品吗?山里的泉水是商品吗?为什么? 2、 (课件展示)超市里不同品种、形状的西瓜。提问:农民李大爷一家今年生产了4000 斤西瓜,除了留下500 斤自己家人 吃外,剩下的都被超市收购 了。 这4000 斤西瓜全部是商品吗?为什么? 3、你能说明到底什么是“商品“吗? 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如 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的化肥、农药,工厂购买的机 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山里的泉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 动产品;而瓶装水“农夫山泉”则是商品,因为在把山里的泉水变成瓶装水 “农夫山泉”的过程中,是耗费了人类劳动的。第二,并非

4、所有的劳动产品都 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李大爷一家生产的4000斤西瓜中, 留下来给自己家人吃的那500斤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 于交换;只有被超市收购的那些西瓜才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 交换。 (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设疑】那么,商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 乍看起来,货币与商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 得多。那么,货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述】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一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一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一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

5、的商品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产品没有什么剩余,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很少。这时候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物 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商 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19 世纪初,某山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有牛奶的人叫:“要牛奶 的人拿大盐来!”有盐的人喊:“要盐的人拿矛头来!”有矛头的人喊:“要矛头的 人拿咖啡来!”而有咖啡的人喊:“要咖啡的人拿红珍珠来!” 思考: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咖啡,那么上述情况中,哪一次交换 可以成功?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牛奶,他需要交换几次?在物物交 换阶段,交 换获得成功必须

6、具备什么前提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物物交换的难度往往很大, 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很复杂。那么,你能设想出更简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 题吗? 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 都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 各种商品之间交换的媒介。 起初,牛羊、贝壳、布匹等,都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但是人们发现 它们都有缺点: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不易分割,不易保存等等。那么, 你能找到一种更好的东西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吗?人们经过长期的比较摸索,终 于

7、发现了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那就是:金银。它有着其他商品无法 比拟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于 是人们就让它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从商品中分 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是货币。 可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 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师强调:金银作为货币,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特点,使得它能够固 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的“奇”所在。 (高一新生对于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会感到陌生和复杂,因此这个内容应该以 老师讲述为主,但中间要也要注

8、意引导学生思考。 ) (三)货币的职能 【探究活动二】货币产生以后,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 具有哪些职能? 【课件展示】商店里一款电脑标价4200 元。小 张经过还价,用4000 元买下 了一部电脑;小李没带那么多钱,但他和店老板是熟人,店老板同意他先付3000 元,余下1000 元过两个星期再付。在 这个实例中, 货币分别执行了哪些职能?这 些职能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 教师总结:1、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含义不同,货币所具有的表 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的职能,叫流通手段。表现形式不同。货币执行价值尺

9、度的职能时,只需要 观念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能是现实的货币。2、流通手段与支付 手段的区别:支付货币的时间不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是一手交 钱一手交货,钱与货是的交付是同时的;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钱与 货是的交付是不同时的,要么延迟交钱,要么提前交钱。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都必须支付货币,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使观念的货币。 对于货币的职能,我们可以列表比较如下: 货币职能 含义 表现形式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 值大小的职能 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贮藏手段 货币推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

10、表 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且 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 银条块 支付手段 支付赊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的职 能 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 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 间转移的职能 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教师强调:货币可以执行这么多的职能,特别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 物,与其它一切商品想交换,这就是它的“神”之所在。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称为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价值决定价格,这就 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价 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

11、。 (四)纸币 【讲述】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由最初的金银条块发展到铸币,铸币在流通 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但是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 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 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要不足值的货币也能买回商品,何不用一种 简易的东西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课堂提问】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足值的货币, 执行流通手段的职 能呢? 【讲述】人们发现,可以用纸币来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 :纸币的印刷成本比铸币的铸造成本低得多;使用纸 币,可以避免铸币在流通中因为磨损而造成的贵金

12、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 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于是,纸币产生了。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金银条块 铸币 纸币。 【探究活动三】(课堂讨论)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 货 币是有价值的,那么,纸币有没有价值呢?2、纸币 既然没有价 值,那么, 谁来保 证它在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不受到拒 绝? 教师总结:如果说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纸 币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微小 的价值来执行职能的。也正因为它没有价值,所以纸币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如香港,澳门)发行的并且强制使用。所谓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

13、些地 区)发行的并且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设疑】纸币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购买到商品。而 现在我 们国家有很多人还没有脱贫,国家可不可以多 发行一些纸币,分 发给穷人, 让他 们富裕起来呢?为什么? 【教师讲述】我们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又假定每1 元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就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如果只有700 亿元的货币,那么就会有300亿元的商品不能成交。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 况下,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这说明商 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定面额的货币,在市场上

14、是不会只流通一次就回 到银行而退出流通领域的,它往往会流通多次。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货币只 流通1次的话,对货币的需求量是1000亿元;如果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能流通 5次,那么实际上需要的货币量则是200亿元了。可见,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少,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越多;反之,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流通中实际 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例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 是越少越好,货币的流通实际是受规律支配的。 根

15、据这个公式,我们还可以知道:国家有权发行货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 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就会引 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而发行过少,则会阻碍流通,出现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请阅读教材第5页“名词点击”。 关于通货膨胀,我们要注意:1、它是指纸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 象。一次性或短期的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价格上涨,不能 称为通货膨胀。2、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 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其他因素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也可以引发通 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者的实质,都是社会总供给和社

16、会总需求不平衡, 结果对经济都不利。 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我们可以列表比较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只对学 有余力的学生讲授)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表现 实质 需求过旺、供给不足、物价上涨, 经济过热,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需求不足、市场低迷、物价下跌、 经济滞缓,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治理 措施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 出,增加税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综合运用投资、消 费、出口等措 施拉动经济增长,特 别是要 扩大内需,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 出,减少税收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有人说,新课程教学最大的矛盾,是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教学任务之 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无限的教学任务。这个矛盾, 在本框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结合本框的教 学,谈两点粗浅看法: 1、要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本次培训中,专家讲到:“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此,我在进行本课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