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212578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年时期的散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念保教案 上编(十七年和“文革”两时期的文学)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教学时数:1.5 学时 教学重点: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艺术表现特点 思考题: 1、散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2、杨朔散文形成了何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 3、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何特点? 4、试分析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美学局限。 在 5 0 7 0 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 时会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似于五 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 ,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概念,除 此而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

2、的通讯、报告文学(或称特写) ,也包括以议论为 主,但又具有较强的文艺性的短论,即杂文、杂感等。这里,我们在狭义上使用散文概念。当代艺术散文(下称散文)在 1 9 5 7 年以后才开 始趋于活跃,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 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以散文三大家中的前两位为例,来观 照十七年时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一、杨朔的散文杨朔(1 9 1 3 1 9 6 8 ) ,山东蓬莱县人,散文结集有亚洲日出 、 海市 、 东风 第一支和生命泉等八部。这些作品先后写作于 1 9 5 5 1 9 6 5 年间,其中大多数作 品长期以来为广

3、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为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之 一。最有影响的作品有雪浪花 、 茶花赋 、 海市 、 香山红叶 、 泰山极顶 、 荔枝 蜜 、 樱花雨 、 金字塔月夜 、 秋风萧瑟等篇。 杨朔是一位观念自觉,风格独具,且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创作程式的作家。一、杨朔散文中的人物,大多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他笔下的人物,有向导、渔父、船工、园丁、侍女、养蜂人、看门人等。其中好多是 没有姓名的,或只有姓氏而无有名字。像茶花赋中的园丁普之仁,是根据“普通之人” 的缩写谐音来取的;雪浪花中,别人问寻起老泰山时,他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 名字。 ”其实,为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普通人、无名氏立碑

4、,是他作品一贯的思想情感取向。 如小说三千里江山中,他这样谈到车长杰:“活着的时候,他悄悄的活着,死的时候, 他悄悄死了。报纸上不见他的姓,传记上不见他的名,但他在悄悄的一生中,献给人民的 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呵!”就此而言,他的散文立意显得别具匠心,在当时的一片颂歌声中 突显了出来。雪浪花是作者的力作之一,作品中的老泰山,是作者精心营构的一个普通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个被诗化了的人物形象。当他在海边听姑娘们议论那些礁石硬得跟铁差不 多,不知“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的时候,他风趣地从背后插进一句:“是叫浪花咬 的” 。姑娘们不信,老泰山就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 是

5、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老泰山一辈子没养儿女。因为年纪大,不让他出海捕鱼,他就给集体补鱼网、磨鱼钩、 管果树,闲时还推着小车替人磨刀。当他替人把剪刀磨好了,还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 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 ”这时候,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 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 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支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 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了。 ”老泰山的幽默、童心、豁达、乐观和富有诗趣的性格, 和大海的浪花、海边的礁石和

6、天上的晚霞融为一体,成了一个诗化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 最终被作者升华到诗的境界:“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 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是勤勤恳恳塑造着人 民的江山。 ”二、以诗为文,巧于营构,是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杨朔是一位有着自觉的散文观的 作家。他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在长期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诗化 散文的艺术主张。他总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以诗人的风姿,在作品中扮演抒情角色和塑造人物,按诗的要求,去营造意境和提炼思想。正因为此,他动笔创作时, “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 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

7、写成文章” 。他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 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 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 梁实秋曾说过:“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 (新 月第 1 卷第 8 号)把杨朔与秦牧、刘白羽相比,可以看出,他散文的情节是“简单”的, 这跟他诗化散文的主张是有深切关联的。他的散文大多可用一人一事一物来概括,如老向 导游香山红叶(香山红叶 ) ,老泰山海边漫步雪浪花(雪浪花 ) , 普之仁游昆明茶花(茶花赋 ) ,老宋游长山列岛海市(海市 ) ,老 梁访养蜂场蜜蜂(荔枝蜜 ) ,君子访日樱花(樱花雨 ) ,看门人

8、 访非洲蚁山(蚁山 )等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其构思立意最为常见的手法。如茶花赋托茶花的美丽, 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蚁山托蚂蚁托起蚁山的奇迹,言非洲人民反殖民力量的壮伟; 雪浪花借浪花冲激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量;香山 红叶托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言劳动人民越是久经风霜,精神境界越高等。 三、尽管散文情节简单,结构则很曲折。杨朔作品,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局面虽小, 但却开拓出了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审美空间。在全局构成上,杨朔常用抑与扬、纵与收、 显与隐、虚与实、悲与喜等等辩证艺术手法,把作品写得委婉曲折、峰回路转,讲究首尾 呼应,起承转合,以求达到疏密有致、

9、迭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 。 (张著散文史 4 2 P )但也有人指出了杨朔散文结构上的程式化倾向。其散文,大多是“开头设悬念,中间 转弯子,卒章显其志,前后相呼应” 。四、在语言运用上,锤字炼句,绘影传神,其文常以斑斓的文言与活泼的口语结合, 精炼的短句与散化的长句结合,形成了清新俊逸、蕴藉婉丽的文字风格。如茶花赋开头:“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归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 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 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古语与口语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写渔民老泰山:“长 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

10、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 沉” 。三言两语,要言不凡,以虚写实,神情毕具。 今天看来,杨朔的作品是存在不少局限的。除了构思雷同和结构上的模式化而外,他 只抒写时代生活美好和诗意的一面,而看不到生活多元多色调的另一面;对文学作品反映 时代精神理解得有些片面,有些作品显得做作,有些甚至有图解政治之嫌;作品中的“我” , 常常不是真实的“自我” ,而是一个诗意化的“大我” ;为了求取诗意,一些作品过于雕琢, 显得不够自然,等等。这些局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局限,但还应看到,它也是由 于杨朔对生活缺乏个人化的真实感受而造致的。二、秦牧的散文当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总是在“寻求诗的意境”的

11、时候,秦牧却充分展示着知 识与思想的魅力,主张“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使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不以创造意境取胜,而是偏重在叙事中言理,以理趣见长。杨 朔和秦牧不同风格的散文,像两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了久已板滞的散文苑地。秦牧(1 9 1 9 1 9 9 2 ) ,原籍广东澄海,出生于香港。五六十年代,他致力于散文 创作,出版了星下集 、 贝壳集 、 花城 、 潮汐和船四本散文集和文艺随笔集艺 海拾贝 ;文革后复出以后,奋力写作,著有散文集和文艺理论集十多部。其散文代表作有 花城 、 古战场春晓 、 社稷坛抒情 、 土地 、 菱角的喜剧 、 榕树的美髯 、

12、 海滩 拾贝 、 蜜蜂的赞美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题材广泛,涉笔成趣,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是秦牧散文最大的特色。他的散文被读者称之为知识的“万化筒” ,叙写着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的风物人情和林 林总总、千头万绪的历史故事、传说、掌故、轶闻、趣谈,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 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无所不包。他的散文,散发着奇异的、诱人的知识趣味,青少年读者 甚至可以把他的散文当作百科知识的教科书来读。在菱角的喜剧中,作者从菱角的品 种、外形的多种多样,引申到事物的多样化、复杂性,启示人们多懂得一些辩证法,注意 “同中见异” ,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防范和克服思想上的绝对化、简单化和片面性。

13、 海 滩拾贝一文,作者一开始历数了“伞贝” 、 “骨贝” 、 “鹅掌贝” 、 “冬菇贝”等 2 0 多种贝 壳的名字;接着又从古代的“贝币” ,说到现代精美的工艺美术产品;在如数家珍、涉笔成 趣的一大通介绍之后,转而阐发出深刻的哲理:渺小和伟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数的渺小,就没有伟大,离开了集体,伟大又会化为渺小。秦牧是从杂文起而进身文坛的,他的 散文可以看成是杂文的一种“衍化”:秦牧散文的表达方式,是“在谈天说地中进行潜移 默化” , “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读他的作品,读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哲理之风的熏 陶、思想之雨的洇润。秦牧散文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意境幽远,想象开阔,形散神聚,收放自

14、如。就是说,尽 管秦牧的散文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博杂,但是博而能一,杂而不乱,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组织 材料。秦牧认为, “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 界的开拓” 。对于他的大多数作品而言,知识性材料的运用,成了他阐发思想主题的生动、 形象的材料。如土地在叙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一个珍惜乡土的故事后,又追述历 化帝王在地坛前封赠疆土的仪式和帝国主义者的入侵,进而又谈到湛江的“寸金桥”和华 侨珍藏“乡井土”的情景,有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有现实革命斗争,以大量例举来引发 和强化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热爱。再如潮汐和船 ,通篇紧紧围绕“船”展开叙写,从渔 船扬帆出海,追溯到

15、古代航海家的艰险历程,然后又写到节日渔港的战况和他登上炮舰、 乘鱼雷艇游弋海面时的壮阔胸怀等等,作者写了许多船与大海、风暴搏斗的场面,看似互 无关联,实则是借以赞美劳动人民的勇敢、智慧和力量,可谓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 于笔端”的行文典范。最后,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 “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 流露出了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也是其作品中的理趣毫不板滞,能深入读者 心灵的重要原因。当然,秦牧散文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 运用,失去了新鲜感;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强 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

16、品流露出说教意味;一些作品表现的哲理失之于肤浅。郭文元教案 第三章 80 年代的小说 第五节 寻根小说(一)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80 年代以来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特点,掌握其给新 时期小说艺术观念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寻根文小说给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带来的变化。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时数:1 课时 一、 “寻根文学”概念的提出 在 80 年代的中期,一批有才华!有特色的青年作家推出了一系列有着强烈/ 寻 根文学 0 特点的作品,并引起了轰动,如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张承志 5 北方的河 6! 阿城的 5 棋王 6!王安忆的 5 小鲍庄 6!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韩少功的 5 爸爸爸 6! 郑万隆的黑龙江森林文化系列!郑义的 5 远村 6 等“ 在作品中,作家们致力于在历 史的审美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