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211642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风格(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传统音乐综述“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 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我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群众性,乡土气息严重,地域区别清楚,传承习惯浓厚,创新少。中国传统音乐简介: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

2、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 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 ”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 ,

3、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 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 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 音乐、戏曲和器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 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 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

4、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 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 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1、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陈述结构 (1)中国传统音乐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区别。 (2)中国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还有一些特定的终止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中体 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构关系: 文学中有对联,音乐中就有上下句;文学中有

5、“起承转合”四句诗体绝句,音乐中就有类似的四句结构小 曲;文学中有八句结构的律诗,音乐中就有与之结构原则极为相似的、并大量存在于器乐曲的“六十八板 体”(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内部有扩展,不及律诗规整);文学中有章回体,音乐中有套曲体; 文学中有使用成语的习惯,音乐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现成乐思的习惯;文学中有“枣核诗”等通过数列 形态控制的游戏性诗体,音乐中也就有“金橄榄”等结构形态与之对应。六十八拍为琵琶曲。 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曲式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唐大曲和戏曲音乐对现代音乐结构的影响。唐大曲的“散慢中 快”的渐变原则和后来的戏曲借助于板式速度结构来组织等线性结构思维,是我国传统音乐结

6、构的最高成 就。西方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是奏鸣曲。唐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 音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 体现着一种从“散起”到“入拍”又经轻歌曼舞而变作“繁音急节”的快速舞蹈(相当于“破”)的部 分;收尾时节奏还有“散”(即“曲终长引声”)的渐变速度布局。整个乐曲在开始的时候,每个演奏者 就开始调琴,他们预先不调琴,用这种方法将听众的感觉调进来,调进乐曲的感觉中来。 用核心音调(而不是主题或曲牌),即兴展衍变形来发展乐思。 新的声部控制关系。它是西方现代技术,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法相同。 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乐器萧的“冒吹”和重直觉、重音响的现代多声语言等。罗永辉的千章扫 ,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

7、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舞蹈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 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音乐美的最高原则 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视“和为五音之本”。我国第一部音 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许多先秦学者都认识到“和”的作用,如 史伯“和生实物”的观点,晏婴“相成”“相济”的观点。儒家学派产生

8、以后,把乐作为一种教化工具,注重发挥“乐以治世”的社会功能,对“和”的推崇达到了 新的高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观念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孔子要求音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感情适度,在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尽善尽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 的作用。传统音乐“和”的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当然也 有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追求人与自然“和”,导致传统音乐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主题,如 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水龙吟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关山月二泉映月 渔歌樵歌渔舟唱晚等众多曲目。这些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

9、 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赋予音乐更多的教化色彩,追求音乐内部诸要 素的“和”,使中国传统音乐在音程配合、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对“和”的重视,使中西传统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西乐重强度,中乐重深度 。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自己的全部 感官和整个身体。例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轻柔优美和谐,不是使你沉静下去 ,而是使你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中国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 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

10、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 (一)“中和”之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与强调 对比原则的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强调渐变原则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确是相当格守“中庸之道”的。史伯较早 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谐的构成规律。他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继而晏婴提出“相 成”、“相济”的观点,实际上是强调音乐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季札在对演奏的各种乐的评价中,更 突出地体现审美上的“中和”特点,分出了“哀而不愁气“乐而不荒”等这些“中和”美感的基本类型。 孔子对中和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成熟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封建社会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展

11、奠定了基础 。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达到感情适度;要求音乐“尽美尽善,达到美善统一;又要求人 乐诗歌能起“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放郑声,兴雅乐, 达到音调典雅平和。中和之美这一美学范畴,在乐记中得以基本完善。乐记中指出:“大乐与天 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乐养,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意即: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须 要“和”,惟其有“和”,才能百物生长,生生不已。“和”的实质是:“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磨 ,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 也。” 从本体论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

12、境界从不受制于外在因素,人们是在“天人合一”这种人与自然 ,音乐奇妙和谐的融合中达到审美愉悦,达到对自我的肯定。对现实的超越,它的范畴及概念并没有一种 严格的界定。音乐的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是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自身内部的和 谐统一。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几千 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伦理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 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伦理乃形成对音乐审美中 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

13、精神人格,正是中国 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2 中国传统音乐以“虚”为音乐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含蓄美,视虚实结合、阴阳相辅、意象共存为最高艺术境界,这种观念是道家思 想的产物。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淡兮其无味”,他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 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种见解发展了乐记的“音由心生”的观点,注重用心灵体会自然、 人生、社会,强调心的作用,是对儒家过分强调礼乐教化功能的校正。这种重视内心感悟的审美取向不仅 影响了传统音乐美学,也符合当今“欣赏即是再创作”的认识,

14、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至今仍有巨大 的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一样,都要表现一个思想,这是一致的,但它们思想的意义取向则很 不相同。西方音乐的思想往往趋向于表现“实有”,制造“意义”;中国音乐则趋向于展示“虚无”,取 消“意义”。西方文化中,自然始终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存在的,故倾向于对它进行观察、研究,试 图揭示其奥秘。所以,西方音乐总是实在、固定而且明晰,很少有空灵的效果。再加上西乐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织体,更加重并突出了它的实在性。中国音乐则不同。中国音乐即使在表现一个实在的对象,这 个对象也往往不是乐曲的真正核心,乐曲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对象本身,而是在表现对象的旋律进

15、行中所 创造的特殊韵味和营造的疏阔、空灵的意境,使人听起来有一种“荡胸涤腑”的感觉。吴调公在论及诗歌 中的“空灵”时,曾描述过这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特点,那就是:“在密度上以少胜多,在色彩上以淡写 浓,在时间上从片刻见永恒。”中国台湾学者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以愈少之 物界形式,表现愈多之精神境界,而堪为人文精神藏休息游之所,其价值宜为最高。”这种含蓄美也许就 是东方文化的神秘之处吧。 实践上,中国传统音乐常运用旋律,把主题表现得抽象、虚幻,不同于西乐借助和声、复调、配器 ,把主题表现得具体、逼真。可以说,西方音乐主要表现为“深刻”,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其内 容和效果均很

16、不相同。西方传统音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其结构重逻辑、冲突 ,音乐时值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则是指音乐思维中所表现出的体验和领悟,是就音 乐的意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幽婉、深邃、含蓄、淡泊,其时值建立在心理感受之上。西乐的“深刻 ”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的;中乐的“深邃”则是动态的、游移的,无意精确鲜明 ,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它是主题之外的一种审美特质。 “意象”之美“意”与“象”就作为音乐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意与象两对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 音乐的美的创造创审美欣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的创造中,其集中体现为:以写意 为主,写意中的写实。易经提出“立象而尽意,“意”为意境,“象”为形象。王弼在周易略例 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