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165719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 松江四中 范蕾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 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 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 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 上海市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文教 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同时也应尊重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 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 教学氛围。 “个性化教学”打破

2、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 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 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 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 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并 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 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

3、究竟想要表达怎样 的感情? 生 1:对母亲的思念。 生 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 3:赞颂母爱。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 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 秋天的怀念 ,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 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 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 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 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 展示三个质疑问题: 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

4、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 联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 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 一句, “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 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 ,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 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 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 质疑。 (生讨论交流)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 异,了解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所解决

5、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 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 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文教学过程中, “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学 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以自身经验和阅历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这种阅读感悟和体会既不是来自教师讲解,也不是在同 学交流中获得的,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是“独特”的。因此, 在教授合欢树之前,我印发了史铁生不同时期的几篇作品 秋天的怀念 、 我与地坛 ,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圈划出最能打动 你的句子,而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合欢树 时

6、,能够结合以往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些思维的 碰撞让我惊喜不已。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三: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 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写这句话的用 意是什么?其实,写到“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 ,就可以结束了,为 什么还要多些一笔?为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 1:“风”吹过的感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 生 2:母亲太苦了, “风”代表着面对苦难命运的执著,吹散痛苦,母亲 不会看不开了。 师:“风”是母爱。 生 3:“风”并不能看见,只是作者的想象,他想象风吹过树林虽然有过 响动,但终归平静,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更应该

7、好好的活着,让往 事吹散在风里,就像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叮嘱我和妹妹要好好 地活。 生 4:“风”是看不见的,可能是作者回想起当初母亲没有去世时常常在 地坛的树林里偷偷地望着自己,而如今,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所以 在这树林里依然会感受到母亲的气息,感觉母亲从未离开过自己。 生 5:史铁生失意的时候会回到地坛去,会想到母亲。我个人的观点是: 风其实是母亲的灵魂, 是母亲从树林中走过,把树叶带起,发出飒 飒声。 师:“风”是母亲的灵魂?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生 5:前文中写到“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 。 “迷迷 糊糊”一词写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他在小公园里陷入了遥远的回忆, 现实

8、与幻想交替出现,感觉像母亲又来寻我了。 师:“风”是无形的,风吹过田野就是麦浪,风吹过大海就是浪花,风吹 过树林就像母亲的灵魂又回到这里,你的解读很动人。 生 6:我认为“看见风”是一种很唯美、很抽象的说法,这表达了史铁生 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让我想到了我与地坛中母亲寻找史铁生的 场面,这小公园就是地坛,史铁生在地坛中经历过人生最痛苦的煎熬 并在地坛走向坚强,而他的母亲就在地坛无数次的寻找过他,当年母 亲来寻我,我就躲在灌木丛之后,现在换了我在这里独自回忆。所以, 史铁生看到小公园里的“风”就想到了他的母亲吧。 尽管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有时是模糊的、笼统的,但一定是真实 的、独立的。我相信,学生更

9、愿意与同伴交流的是自己与众不同的 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海 量的文本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鼓励学生乐于沟通(合作学习),在 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共同提高。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 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3、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只有将学生置于开 放、活跃、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 欲言,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张扬的舞。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四: 师:虽然合欢树的故事虽然姗姗来迟,但它一出现就打动人心,本文的题 目是合欢树 ,但为什么文章只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

10、?这棵 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这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生 1:合欢树从弱小的“含羞草”长到枝繁叶茂,如同作者的成长,合欢 树这时成了“我”的象征,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和生命的期待与憧憬。合欢树同时也是“母爱”的象征,母爱如同这棵合欢树,母爱常青, 母爱永恒。 生 2:文章的最后一段中,那个孩子长大了,孩子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缩影, 望着树影儿,就会回想起树影儿下的童年和树影儿下的母亲,所以合 欢树还象征着母爱。 师:嗯,合欢树象征着“我” ,象征着“母亲” 、 “母爱” 。 生 3:合欢树是母亲在我心里种下的一粒精神的种子,“合欢树”的成长历 程与“我”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母亲希望我像合欢树那样

11、坚强的活 下去,所以合欢树是母亲在我心里种下的希望种子,也是母亲给她自 己的希望种子。 生 4:史铁生所说孩子的“长大”不是身体长大,而是内心的成熟,那棵 树并不是代表庭院中的树,而是象征希望的树。 师:哦,你的见解更深入了!合欢树象征着“希望” 。 (板书:希望) 生 5:合欢树不仅象征着“希望” ,也象征着“感恩” ,文章最后提到孩子 看树影儿,史铁生把自己投影在孩子身上,孩子看树影儿就是对母亲 的感恩,史铁生笔下的孩子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缩影,告诉大家要珍 惜母爱!(板书:感恩) 生 6:合欢花初开的娇艳象征着母亲年轻时美丽,同时,合欢树身上承载 着太多太多我与母亲幸福的点点滴滴;合欢树的

12、“合”可以拆成“一 口人” ,似乎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期望:一口人也要欢欢乐乐的活下去。 而我多年以后再见合欢树,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苦心。 师:你用拆字法解读这棵树,很精彩!在你眼中这棵树不仅仅是母亲母爱, 更重要的是它把母亲坚韧的、毫不张扬的个性深深的重在了我的心中。 师: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说得很透彻, 合欢树 的确是一篇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文章,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当 你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再读合欢树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其实,学生个性能否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成功与 否,关键是交流展示中是否获得他人的认可。在交流个性体验时,由于经验和阅历的关系,有些学生的体验可

13、能有些浅显、甚至有失 偏颇,但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而不是 先入为主,将教师的主观理解与认识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越俎代庖, 教师的作用只能引导、点拨。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 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找到进步、成长的感觉,并将这种体验和感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学 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个性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时常回想起孔子的沂水春风,在草长莺飞的暮春三月,穿上 刚刚做好的春衣,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春秋时孔门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后人追怀不已,其中 最打动人心的,是孔子的包容,是孔子对于性格迥异的学生循循善 诱、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虽然内心赞同曾点的理想,但在集体交 流的过程中只是倾听,微笑,鼓励每位弟子能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 想法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