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58025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摘要:经济利益关系决定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并不能自发 地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当前,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制度因素, 也有市场因素,还有政策因素。要化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必 须运用市场以外的政府力量。政府通过制定再分配政策和理顺分配体制,防止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防止出现既不符合效率原则,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分配 现象。这是对政府在构建和谐经济利益关系中职能的基本定位。 关键词: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2、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和谐 的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因为经济关系和谐是社会和 谐的基础,而经济关系和谐的实质是社会利益关系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现实、市场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和谐 不能自发形成,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建设。因此,构建和谐的经 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利益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经济关系和谐 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关系能否和谐。因此,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是根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

3、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 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 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关系规定人们的基本经济关系 和利益关系,并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市场经济关系和利益关 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二是在收入分配 上表现出来的差距。这两方面有内在联系:经济地位的不同,必然会在收入差 距上表现出来,而收入差距正是人们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的体现。这两方面关 系又必然

4、会在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得到充分反映。 首先,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经济利益关系表现为人们对 社会财富占有和支配的关系,或者说是人对社会经济活动支配权力的关系。政 治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不同政治权力的关系,或者说是对社会政治活 动具有不同支配权力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是因为,一方面不同 的经济地位决定不同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越大,在政治地位上的 差距也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的角度说,人的生存和发展都要靠 其经济能力,如果在经济上没有能力,也就没有能力去从事政治和其他方面活 动。因此,政治上的权力,以经济权力为基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客观

5、上会 形成与此相联系的政治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一个客观规律。 其次,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人 的各种利益的集中体现。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能力,决定他们对社会 财富的占有和支配状况,实际上也就是人在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体现。不同 的经济地位,一定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基本观点,也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的一个基本事实。 正是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根

6、本 上取决于经济关系是否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着力点放在 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上。只有经济关系和谐了,社会关系的和谐才有基础。一 方面,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又总是服务于一定 的经济关系,最终是为了保持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 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从理顺经济利益关系,构建 和谐的经济关系为出发点来理顺其他方面的关系。这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一条基本思路,或者说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解决好利益和谐问题。 二、市场经济不能自发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在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还是要按社会的价值目

7、 标去构建,这是首先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从现 实经济关系的分析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的是 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规律对经济运行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市场经济关系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人们基本的利益关系是在竞争、优胜劣汰、 等价交换等市场经济的规范中形成的。按照市场经济固有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 社会经济关系,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目标存在偏差,这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经济条 件决定的,是市场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现象。社会利益关系是否和谐,最终会 在收入差距上反映出来,当前,导致收入差

8、距扩大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 中,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政策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导致 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经济关系的和谐。 首先,制度因素会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制度因素是指在社会范围内不同 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人在经济地位 上并不能做到完全平等,雇佣劳动关系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但这种经 济地位差别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 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 肯定,总之,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从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 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

9、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 前提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能对社会基本经济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人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不会成为社会范围内经济关系的对立。因此,尽管现阶 段人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会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但在根本上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的基础上来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 在基本经济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多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共同存 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否认,多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共存,本身 就包含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和

10、谐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性质决定其在基本经济关系、收 入分配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从人与人的关系 看,基本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从收入分配关系看,基本关系是按资本分配的 关系。这样的关系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与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标不一 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 是简单地限制或取消非公有制经济,而是在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的条件下,通过 引导和政策规范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因此,必须要看到非公有制经 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和谐因 素。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共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们之间既

11、有统一性、又有 竞争性,这在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所有制经济 的发展,客观上会对另一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它们之间会产生争夺市场、人才、资源等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也一定会使 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扩大,因而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也不 一致。同样,消除这种不和谐因素也只能是在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前提 下,通过政策规范和导向,逐渐化解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其次,市场因素会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市场因素是指市场经济运行过程 中经济规律客观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收入的主要部分通过市场来 实现,市场经济规律必然会对人

12、们收入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收入差距呈现扩大 的态势就是这一影响的主要表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和竞争机制对每个人 来说都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对能力不同的人来说,结果却不平等。不同的人 由于能力不同,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优胜劣汰,结果表现为 收入差距扩大。但这种优胜劣汰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联 系在一起。所以,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承认收入差距的存在,这是从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客观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的作用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相一致。因此, 在坚持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来使市场因素

13、 产生的不和谐的现象得到抑制,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市场因 素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进行逆向调节。 再次,政策因素也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政策因素是指现阶段分配体制和 分配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当前,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比较突出的是农民群体、城市下岗职工、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群体,他们的收 入水平处于社会的较低层次,而且,要提高这些群体的收入水平难度较大。当 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有这些劳动群 体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差距,及一些历史造成的原因,等等,但在分配 体制和分配政策上存在的问题是重要因素。一方面,从分配体制上看,在传统 的

14、分配体制向市场经济分配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范围内的分配规则也发生根 本性转变。在传统分配体制下,对社会成员的分配规则是以平等或平均为重点, 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是构建分配体制的基本指导思想。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趋势,收入分配 也不例外。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发展势必出现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在许多领域, 特别是企业的收入分配不再有统一标准,收入分配不再表现为国家行为,而是 企业行为;二是在一些收入分配仍有国家标准的领域中,单位在收入分配上已有很大自主权,或者说,在这些领域中收入分配相当大的部分已是单位行为, 从而使国家的收入分配标准与实际收入间的差距

15、呈现扩大的趋势。社会范围内 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导致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间收 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体制原因。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收入分 配政策也呈现与市场分配原则接轨的基本走向,这又必然造成不同社会群体之 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长期在传统体制下运行的部分社会群体,由于种种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失去竞争力,他们难以避免地成为低收入阶层,而在市场经 济活动中出现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收入则明显高于社会平均 水平。由此出现的社会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与收入分配政策偏向市 场化原则具有直接联系。与收入差距扩大相联系的另一个因素是按要素分配政 策的实施。按

16、生产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这一政策的实质 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确认,并保证其在经济上能得到实现。由于社会成员拥 有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从收入分配上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认可,能更好地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但这一政策实 施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也不可避免。拥有较多生产要素的阶层,在经济活动中 就能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合法地取得收入,从这方面得到的收入要远高于依 靠劳动所取得的收入。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的实行,必然使社会成员间 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上述分析说明,影响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并不都具有相同性质,有些因素 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不能改变;有些因素由入的主观 行为决定,属于政策层面的内容,可以改变,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就是属于这 方面的内容。因此,当前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实现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应把 着力点放在对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上,并通过政策调整使制度因素和市 场因素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得到有效抑制。 三、政府是构建和谐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 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与特征决定在社会范围内不能自发形成和谐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