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055839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 段、修辞等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 领悟到坚守

2、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 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们见过 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 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

3、进 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 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 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 ,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 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 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 心历程,运

4、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 “世界名人录” 。 2时代背景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 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七十年代末,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 ,坦坦荡荡地泄露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 3名家品评 可我在重读这些散文时的感受,却一点也放松不起来,作家的锐利思想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对“地 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么深沉。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

5、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 们,都有很强烈的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像重重的蜗牛壳压在身上,对一切事 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个对与错,都要找出个理来。我曾经说过,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 于分析的作家,她写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处处都表达抒发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她们 那一代人的审视。你就看看张抗抗一些散文的题目吧:谁能感觉思想的重量 无法抚慰的岁月 以思想悦己 地下森林断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等等,无处不让你感受到她的思想情感的流动。 三、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6、 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hn yn 袅袅nio 鼎盛dng 沙砾l 万籁俱寂li 啾啾ji 镜泊湖p 嶙峋ln xn 瘠薄j 郁郁葱葱cng 沉湎min 吝啬ln s 徘徊pi hui 窥测ku 愤懑mn 孱弱chn 簌簌s 崛起ju 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

7、:(草木)苍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 孱弱:瘦弱。 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崛起:兴起。 2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作者连着发 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 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作者 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

8、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 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 ;二 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第9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 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 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

9、像写成。而且运用了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火山爆发所形成的 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 ,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 “洁净的山泉” “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 成对比;甚至“长空的大风” “洁净的山泉” “山顶的鱼鳞松”对地下森林也是一种环境映衬(或称正面 映衬) 。而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写 得过于简略,忽视了地下森林成长这一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是何用意?也许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 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

10、,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 “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 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 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 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 “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 的事理方面思考,

11、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 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 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也 就是说,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 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 四自主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文章主题见“整体把握”的开头一段,这里不复赘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 心疾

12、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 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 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 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 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 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 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

13、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 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 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 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 了!正如上文所说,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 的地下森林抒发

14、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2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 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 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 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 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

15、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 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 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 容。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 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

16、 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 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五、全文小结: 同学们,对语言的理解,既要从表情达意入手,也要考虑修辞句式角度(打出板书) ,二者是有机统一, 这节课,只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老师有意识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品味语言,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立 足文本,联系语境。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写作背景等。 今天,我们从这表情达意和修辞句式两个角度赏鉴了这篇美文,地下森林成长的历史,让我们感慨万千, 火山不给他留下生命,阳光不给他光辉,然而她不屈服于不公的命运,而是凭着自己坚忍的毅力,终于 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中考即将来临,在你们艰苦复习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 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去备考,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