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503025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怎样让德育教材活起来摘 要 学生生活与德育教材存在差距和矛盾,品德教学要遵循儿童自我建构这一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重构,从而促使学生品德的自我提升。关 键 词 德育教材;重构;德性内生作者简介 董一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师德育是成长主体在教育影响作用下的品德自我建构的过程。任何一种德性的形成,一般都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然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与教师所提目标要求之间是有差距的,是一对矛盾;学生与德育教材内容、德育方法之间也是有差距和矛盾的,要促使学生的德性自我建构,必须解决这些矛盾。 新课程改革一书中强调

2、:“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在品德课堂上,我尝试着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超越教材,以促使品德有效内化,获得了一些启示。一、链接儿童生活实际促同化规范性的外部影响需要通过学生主体内部同化为德性的结果。所谓同化,即主体将客体纳入自己原有心理结构。品德课程实施要坚守一个观点:即教师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用教材 教,就得同化教材,正如鲁洁教授说的“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因此,解构、重构的前提首先

3、是要强化目标意识,认同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解构、重构、建构是教师在同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上的文本生活毕竟是他人的生活,不是儿童本身的生活,教材只能起到范例和引导的作用。教学时,还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重构,以缩短课程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促使学生的同化。(1)关注生活积累,建构新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关注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现实需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

4、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教学,就可以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 “衣”这一板块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教者没有局限于教材上对“变色龙军服” “医护衬衣” “情绪手套” “保温袜子”这几种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高科技产品的介绍,而是先用多媒体展示“羽绒服、保暖内衣、羊绒衫、棉 t 恤”这些孩子熟悉的衣服, 感受我们的穿着越来越时尚、美丽、实用,接着出示衣服的吊牌这一孩子熟悉却忽视的东西,让孩子读读上面标注的成分,从而感悟到衣服里面的科技含金量可真不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上面

5、的教学片段通过这样的内容调整,引领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按照“生活经验激活”“新知识学习”这样的顺序,弥补了教材内容远远凌驾于学生生活之上这一不足,形成了新的生长。(2)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引发学生共鸣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静止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地域性。教师应该随时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重视教学和与所在地区、所在时代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进而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以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为例。三年级的孩子对劳动者及其劳动付出缺少切身的体会,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零距离”观察、访问、体验。当学生

6、来到食堂,看到了巨大的炒菜锅,尝试着举一举巨大而又沉重的大铲子时,学生对食堂工作人员的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劳动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所选的人物、事件、环境须是本班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才能使教材呈现的理想的课程成为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现实课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顺应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一步一步地促进儿童做出越来越成熟的判断和推理,因此,他主张采用“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

7、间存在的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顺应,是主体所操作的客体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改变,即对原有心理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品德教育过程是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因而,合理重构教学过程,引领矛盾冲突,对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将会有拔节的效应。例如,苏教版五年级鸦片的背后一课有以下几个板块:“1.鸦片特殊的武器”“2.屈辱的战争”“3.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4.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5.为什么挨打” 。教学的时候,教师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而是作了这样的重组、补充:把第 1、第 3 部分和补充的“林则徐禁烟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三段视频” 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失去了什么?然后通过

8、“这时候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林则徐该不该禁烟?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的举措,是不是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和这 样的屈辱?针对学生这样的认知冲突,老师引导学生辩论。这些辩论的话题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却富有思维的张力。这样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列强的险恶用心、罪恶手段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学目的有了认同和强化。认知冲突的激发,不仅把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引向深处,还发展了学生的道德选择与判断能力。三、凸显学生自主性促内生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

9、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所以,道德教育不应当成为一种外部强加,它是学生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因此,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重组,以凸显自主性,促使道德内化。我认为,品德课的自主性一般有如下三个步骤: 其一,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产生内部动机;其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和体验,发展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其三,教师促进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时的教学,教师改变了教材 “生生对话一一道来”以介绍科技产品的安排,而是设计了“七嘴八舌话科技” 、 “奇思妙想创科技”两个能给学生很大自主空间的教学板块

10、,组织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 交往。第一步:课前谈话:你们知道身边有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科技产品?这个话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观察中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为进入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二步:教师出示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请从“衣、食、住、行、学习”中选择一个方面,在小组内开展学习:1.阅读书中相关的内容。2.围绕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组内交流:(1)我们身边有哪些科技?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2)对比以前,谈谈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11、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他们从熟悉的冰箱、电磁炉、厕所、旺仔牛奶糖等一系列变化,体验、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体验,发展道德思维和道德情感。第三步:教师组织学生驰骋神思创科技:50 年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又是什么样子呢?选择一个方面想象。这个环节,是教者超越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设计,促进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践行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显示,教师改变了教材上的灌输式介绍,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利用导学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交流,使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获得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四、瞄准情感触动点促体验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说:“感情这个东

12、西很重要,如果能激起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苏教版二年级我与小动物一课,教材安排了“寻访身边的小动物”“制作明星动物卡”“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动物小百科”“动物 sos” “小小饲养员”这样几个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往往缺乏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直接体验,因此,按照教材的教学板块安排,课堂显得不温不火。 “激发喜欢动物的情感、培养爱护动物的行动”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于是再次执教这节课时,对教学内容、过程作了这样的调整:动物知识知多少:知识问答动物朋友趣事多:请出老师养的小狗,听老师讲它的趣事交流动物朋友故事:出示照片和视频出

13、谋划策护动物: 播放“鲨鱼被割鱼翅后缓缓沉入大海死亡”的视频。在重构后的课堂上,孩子们兴奋极了:被老师、同学家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人类残害鲨鱼而愤怒,他们表情凝重,情不自禁地说:“美味的鱼翅原来是要鲨鱼以生命为代价的呀,以后再也不吃鱼翅了!我们要保护鲨鱼!”这样 的教学重构瞄准了孩子们的情感兴奋点、触动点,道德认识、道德需要与道德价值由内而生,产生了巨大的行为推动力。五、重视实践操作感悟促外化道德认知最终要靠道德行为来完成。品德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行为的变化和改进,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非得给学生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例如:针对学生春游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采摘花草行为

14、、随意给小动物投食、上下车拥挤、离开时垃圾满地老师对苏教版品德教材中别把花草弄疼了 春天在哪里 我与小动物我和春天一起玩 在公共汽车上 绿色小卫士几课的教学进行解构,组合成我们去春游一课。教者巧妙地创设了集体春游的情境,帮助学生懂得文明乘车、爱护花草、与动物友好相处、整理垃圾和衣物的有关知识、道理和方法。这样的解构、重构,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了道德认知。接下来的课堂实践是培养道德行为板块,第一次教学时,老师组织少部分同学开展行动练习、演示,然后全班评价,这时可以看到,旁观的同学与参与实践的小组相比,少了一些兴奋;再次参加练习演示的同学与初次参加实践的同学相比,多了熟练、自觉,少了青涩和错误。于是,再次执教这一课时,将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整:全班参与,全程参与练习实践,不仅做到人人知,而且追求人人会。结果在开展真正的春游活动时,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