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9682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编撰人:王炳元课程概述: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跨科学科,是医学专业学生应该 学习和掌握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的疾病产 生过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将起到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医学心理学会成为他的 学业中的必须。 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医学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掌握人的 健康与疾病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术, 以便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在医疗实践中为病人服务。 内蒙古医学院在本专科学生中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目前采用的 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陈力主编的“普通高校教育十 五国家

2、级规划教材、五年制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目前作为必 修课共需课时为 26 学时。该教材共十二章(不含绪论) ,讲授八章, 包括:绪论,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第 三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四章心理障碍,第五章临床心理评估, 第六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八章 病人心理(以上讲授) ,第九章康复心理学,第十章医学领域的人际 关系,第十一章心理护理,第十二章药物心理学(以上不讲授) 。通 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医学实践中初步应用。这对于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具有

3、积极的促进作 用。 我院本专科各专业学生均开设此课程,课时及教学要求相同。 目前承担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有: 王炳元,男,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职称; 张媛,女,副教授职称; 乔婷婷,女,助教职称。 教学大纲正文: 绪论 目的和要求 明确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发展概况。 内容 医学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心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交差性学 科,同时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 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伴随新的、更完善的医学模式的形成应运而生的。 医学心理学

4、思想源远流长,它的诞生应追溯到 1852 年洛采首先 以医学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和魏特曼 1896 年开设的第一个临床心理门 诊。中国医学心理学发展现状和 21 世纪展望。介绍医学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中 的作用 ;研究疾病过程带来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措施;研究人的 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人格素质在健康和 疾病及其转化中的作用;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 各个方面;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并简述医 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常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 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5、思考题 一、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二、 医学心理学是怎样出现的? 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四、医学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 目的和要求 明确医学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概念和主 要内容,了解心理的发生发展;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情绪情感的概念和表 现及其在人的实践和健康、疾病中的作用;个性的概念、特征、倾 向性及人的自我意识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等。 内容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 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活动 发生、发展的过程。

6、人的心理也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 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加以选择、 接受,在神经通路和脑中进行编码、储存,确定其意义,并运用知 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 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过程。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基础。感觉的一般特性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 觉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理解性和恒常性。 记忆是指个体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是 一个有一定结

7、构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 遗忘、再认和回忆。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 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有间接性 和概括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过程。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 想的一种行为。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 验。情绪具有两极性,情绪的调节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表情动作、

8、生理变化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 意志过程是人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对人们的各种认识 活动以及行为反应具有推动作用,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 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调控 系统三个方面。性格是个性的核心;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个性倾向 性的影响和制约;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调控水平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化 成熟程度。 教学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一、 什么是心理现象? 二、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三、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四

9、、 试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五、 分析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 六、 影响智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七、 什么是性格?它有哪些类型?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目的和要求 一般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基本理 论,也就是作为医学心理学理论构成的心理学理论。 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内容主要有:潜意识理论;性心理学说;人格 学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心 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的学 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沃尔普的交互抑制与系统脱敏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这 些理论强

10、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包括正常行为、变态行为及其心身反应模式。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 可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个体行为的获得、维持或消退。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首要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研究 经过选择的人,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研究对个人和 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应成为心理学的主要涉 及范围。此理论鼓励和指导人们成为精神健全和富有创造性的人, 在治疗心理疾患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促成了开 发健康人潜能的热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包括自我实现论、 人类的需要层次论和询者中心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11、,并以此 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如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语言及情感 等。认知心理学虽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着眼于信 息加工模型,把人脑与计算机做类比,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 起来,产生了人工智能新学科,这是现代科学的突破,因而具有较 为广阔的前景。 心理生理学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必须通过 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它重点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尤 其是心身关系、心身交互影响等,代表了心理学及疾病研究中的生 理学研究方向。 教学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一、 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二、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 三、 行为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12、四、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中“询者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和要求 明确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心理应激的概念 和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反应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应对 技能;认识心身疾病发病机理和常见类型。 内容心理应激是解释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与疾病或导致疾病的关 键环节。应激源可分为社会文化性、职业性、环境性和心理性应激 源四种。挫折与心理冲突是重要的心理性应激源。 认知评价或称做觉察,是心理应激决定发生和变化强度的关键 因素,拥有社会支持资源的多少、人格特征类型和对事件的可预测 性与可控制性等也属于应激的中介因素,影响着应激的强度。 应激的生理与心

13、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发生的,塞里用全 身适应综合征描述生理反应过程,生理反应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应激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情绪、行为和认知反应,基本变 化与塞里全身适应综合征三个阶段相匹配。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会产生消极作用,长期 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 针对情绪应对主要采取心理防御机制手段,针对行为应对涉及 应激的行为反应,采取适当的应激管理措施会增强应对应激能力。 心身疾病的概念反映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疾病观,传统 上从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研究心身疾 病。目前心理生理学的快速进展和不同理论途径的互相补充,使人 们基本掌握

14、了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体现了心身一元论的观点。目前有很多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与疾 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教学时数 2 学时 思考题一、 什么是心理应激、应激源? 二、 应激反应有哪几种类型? 三、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第四章 心理障碍 目的和要求 明确心理障碍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和类型,了解常见的心理 过程障碍、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的一般特征 和诊断技能。 内容 心理障碍概述:一般认为,当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 或公认规范并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时,即可被视为心理障碍。目前尚 无判别心理障碍的统一标准,综合学者的意见一般为四个标准,即 经验标准、

15、社会适应性标准、症状和病因学标准以及统计学和心理 测验标准。关于心理障碍的发生原理的解释有四种理论模型,即医 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行为模型和社会文化模型。心理障碍的分 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心理过程分类,另一种是按症状和病因学分 类。 心理过程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等。 神经症性障碍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可理解为由神经症引起的精 神障碍,常见的有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神经衰弱五种。 人格障碍是由于能力或动机的缺乏致使个体产生不符合社会要 求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 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

16、、依赖性人格障碍和其他或待分类 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是指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人,但心理障碍表现为以 异常的性行为作为满足性欲望的主要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干扰了 正常的性活动。性心理障碍包括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异性癖、 露阴癖、窥阴癖、色情狂、施虐癖和受虐癖、恋童癖等。性心理障 碍的治疗主要采用行为疗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思考题 一、 什么是心理障碍? 二、 心理障碍的一般判别标准有哪些? 三、 神经症性障碍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 临床心理评估 目的和要求 认识临床心理评估的意义,掌握对智力、人格、神经心理及一 般心理的评定方法,学会常用的各种量表的使用。 内容 心理评估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还可对心理干预 的效果做出判定。本章介绍了心理评估的有关概念、方法以及对从 事心理评估工作的要求等。 心理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量的工具,讲述了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基本要求和心理测验的类型。 临床常用的心理测验包括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 (MMP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