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9221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特点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风景名胜区的使用与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风景名胜区 规划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常规意义上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念很难改善现在的 状况。而且我国风景名胜区中以少数民族居民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 涉及民族广泛。本文从分析新疆、云南等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及问题入 手,总结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民族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点。强调了少数民族 文化保护与传承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性。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民族文化;规划问题;资源保护 Scenic areas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national cultural

2、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use a lot of problems have arisen ,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wor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 Conventional sense of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concept is har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Chinese famous sce

3、nic sites in minority resi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cenic spot in number.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 in the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in Xingjian and Yuan,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and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Emph

4、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thnic minoritys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the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Key words: Famous scenic sites planning; National culture; Programming problem; Resources protection 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规划中的一个类别,必然具有规划的通性,即目的性 和前瞻性。而针对其特定的服务主体,又具有特殊性。依据风景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开展科研、开发

5、经济等功能 1 ,风景区规划相应的应该具有以 下特点:以景源保护为核心,确保景源自身持续发展,重点协调资源保护与开 发利用的关系,尽可能满足人们对游憩、科教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求。特别 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风景名胜区,要充分考虑到人文景源与民俗文化对风景名 胜区的影响。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保护和传承。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总结我国名胜区规划现状的问题及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民族性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特点。 1.2 研究意义 风景名胜区规划要充分利用发挥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景观,是具有少数 民族地区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更加完善,更具特色。 2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现状 2

6、.1 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念 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风景名 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并 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 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2 。 2.2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现状问题归纳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 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 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 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

7、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 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 3 。3 分析新疆、云南风景名胜区规划现状特点 3.1 民族性概念 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旅游的民族特征、特色,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不同于 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个民族 “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 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4 。 ” 3.2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概况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是新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距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术齐97 公里;同时它也位

8、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北道之上,具有构成区域旅 游网络的资源优势,旅游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深度 挖掘哈萨克民族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的立化基础上,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对市场和资源的多次配置以各个层次和角度的综台分析。 对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民族特色,科学规划出各个特色区内的 特色项目,将发掘文化、利用文化、生产文化。 3.3 当地哈萨克族文化在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体现 3.3.1 哈萨克民居文化在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体现哈萨克毡房是哈萨克牧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之一,规划中建筑形式大 部分采用丁毡房的形式,但因功能区的性

9、质和特色的不同,毡房的样式有所差 异。 在古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中,设有大量的古毡包、古战车和古营帐。 结合古代兵器、古代服饰,以及火器的展示。营造了一个具有“王者”风范的 雄伟场面。 3.3.2 哈萨克服饰文化在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体现 哈萨克的服饰文化体现了他们的游牧文化的民族性和所处环境的地域性, 很有考究的价值。规划中对服饰文化的渗透可通过三种方式来表现;一是通过古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区中展览大厅展览于大众,如哈萨克男子喜欢戴的 翻边帽,未出嫁女子头上戴的“塔克亚” 、 “别尔克”或“特特尔 5 等。 3.3 云南丽江风景名胜区概况 丽江,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衔接地带,它

10、是充分利用汉、藏文化和 纳西本土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文化资源,深度发掘曾被淹没的文化资源的成功 的范例 6 。丽江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丽江作为滇西北 重要的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走廊。除了自然地理优势外,更有其特色鲜明的 历史文物,独特神奇的文化事象,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字和文献古籍、绚丽夺目 的文学艺术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丽江同时处于要冲之地,汉,藏、白、 纳西,普米等民族文化北上南下,东西融会。构成了多元文化圈。丽江规划紧 紧扣住多元文化做文章,科学规划出各个特色区内的特色项目。找出每个自然 和人为环境中的“重点目标”使中心区带动边缘区,以大景点带动小景点,以 “圈”和“带

11、”型的分布来展现自己的优势景点。对于点状不能带入线内、圈 内和片内的景点,可以建成民族生态文化村,保持其淳朴和原始的风貌。 3.4 丽江旅游业的成功之处 丽江的旅游经济能够加速发展的经验就是把文化作为旅游灵魂,作为旅游 内容,用民族文化来提高旅游品位,用独特的、民族的、深厚的纳西文化深深 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丽江旅游的策划集中在“认识文化价值、发掘文化、利 用文化、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上,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过程 中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和享受文化,以文化的互异性为 引力,以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融合和吸收为结果,真正把旅游 做成“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追

12、求;既是一种闲暇,也是一种充实;既是一 种放松,更是一种文化战略” 7 的高层次文化行为。 4. 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名胜区规划当中出现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的主要对象,在实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 些违背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律的问题。其中,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化,人工化, 商业化”问题日益严重 8 。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目前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纳入新的理论 研究方法来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4.1 文化错位,形象扭曲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我国的宗教胜地。原本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文化景 观与自然风景早已融为一体,成为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是

13、,由于疏于规划, 随意招商,许多人文景观已经面目全非,与城市景观趋同。如佛教胜地五台山, 自然景观独具一格,气候凉爽,堪称清凉世界。许多善男信女来这烧香拜佛, 这里呈现的是一处超凡脱俗的避暑胜地。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寺庙周围已经城 市化,显通寺等古寺名刹,已淹没在酒肆栉比的闹市之中,再难寻找一方净土 了。 4.2 改变当地社区文化 不当的旅游开发会使当地乡土文化出现明显的“舞台化” , “商品化” , “庸 俗化”的现象;一些不健康、迷信、落后的陈规陋习,被错误地当成本地特色 而加以渲染与利用;而且随游客人数的剧增,犯罪率和离婚率也有日趋上升的 趋势;改变了社区的制度和宗教文化等。国外一些人类学

14、家、社会学家、旅游 学家也认为,当入境游客人数超过旅游区的承载力时,旅游的发展将加剧地方 特色的消失,带来诸如犯罪率上升、贫富悬殊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 旅游服务的商品化有可能助长唯利是图的意识倾向,削弱了人们合作互助的意 愿,甚至可能使社区原有的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 9 。 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所谓粗浅开发, 就是规划思路局限在对景源的外部形态联想和缺乏考证的当地传说上。规划工 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 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引起大众游览兴趣的内容作为开发重 点。突破“景点观光”模式,开发多种

15、游憩活动。 “除了自然观光,还应强调身 体锻炼、意志培养、环境学习和伦理责任,强调五感的体验 10 。 5. 规划发展趋势可遵循的模式 5.1 可运用本地展示模式。本地展示模式是选取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进行开发,使其具有吃、住、 游、购、娱等多种功能,较为真实地展现少数民族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 节庆和其他民俗事项。也可用本地再现模式。本地再现模式是指主题旅游景观 源于本地辉煌的历史 11 。 5.2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旅游目的地已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 带有相当意义的旅游事业管理模式变为了市场经营管理,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地 就是典型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12

16、。 “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公司以技术、 资金联合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 发展运作机制。西双版纳傣族同将此模式运用到旅游经营管理当中,首创了公 司+农户的民俗旅游管理模式 13 。 5.3 文化真实原则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现代人旅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求 “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由“真实”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少数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因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体验,正好迎合了现代 旅游者的求“真”需要。因此在开发旅游项目中,需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 行正确的定位。开发时必须遵循本真性原则,避免庸俗化、城市化,更不能 “洋化” 。开发应基于当地历史和现状,此外旅游服务设施的格调、造型、色彩 都要保持浓郁的乡村性和古朴性,以给游客亲切、淳朴的心理感受和真实、自 然的视觉冲击 14 。 6 总结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重点在于对具体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风景 资源的保护,以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5 。机遇和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