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018978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appiness and Its Signification 陈金华 复旦大学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以及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个体性和社会性、多样 性和复杂性、层次性和超越性四个角度来探讨并阐述下列问题:幸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怎样考量人的幸福感?幸福研究到底有何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人的幸福感既有主观性体验,又有客观性基础,经济发展是人们获得幸福 生活的物质基础;真正的幸福不应仅指个人的幸福,而是来自于个体幸福与社会大多数人 的幸福的和谐统一,应该更多地从社会总体角度来考虑并关注广大人民群众

2、的切身感受; 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指数”在一定限度内具有正相关性,但超过一定限度后,相关性便 显著减弱乃至相反,因此,不仅要追求 GDP 的增长和发展,更要重视 NHI(国民幸福指 数)的增长和提高;人生的幸福不只是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更主要的是不断追求精神生 活的健康、舒适、美满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古希腊思想家把幸福同人们的现实生活、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将幸福归结为某一种 或几种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行为方式。赫拉克利特提出幸福在于智慧,试图把知识与快乐 统一起来。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情、欲望和理性都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伊壁鸠鲁明确提 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幸福生活则是“肉体的无

3、痛苦和灵魂的无烦忧” 。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家在论 及幸福时,既有像霍布斯、曼德威尔那样的自然主义的幸福观点,又有像休谟、卢梭那样 的超自然主义的精神幸福观点;既有边沁提出的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础”的功 利主义思想,又有穆勒阐述的“精神的快乐优于感官的快乐”的思想,并且,强调幸福是 唯一合乎人性需要和值得追求的目标,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和人生的最终目的。20世纪60 年代威尔逊在他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中对幸福感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 毫无疑问,上述思想观点对我们理解和把握幸福的本质,实现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 启示。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

4、两个层次上以及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多样性和复杂性、层次性和超越性这四个维度或视角来探讨并阐述下列问题:幸福的本质 究竟是什么?怎样考量人的幸福感?幸福研究到底有何现实意义? 一、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意蕴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满足。人们的幸福 感主要来自于: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幸福是人们所体验到 的快乐感;幸福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满 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毋庸讳言,人们在理解幸福本质和特点时更多的是从人的主观、心理或精神层面来阐 释,而较少从客观的生理基础

5、和外在的物质条件上来把握。虽说这种关于幸福的主观性研 究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但是,仅仅从人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角度来研究幸福,不能 说是非常充分和完满的。其实,人的幸福感是由主体自身状况和客观存在条件诸多方面因 素构成的,既有主观性体验,又有客观性基础,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统2 一。从表面上看,幸福只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但是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 有、随心所欲的,相反是以人的相应生理官能及其需要为客观物质基础的。研究表明,幸 福感属于身心一体性基础上的脑物质的机能,人的快乐或痛苦的感知最终可通过脑神经元 的电、磁、场、波等脑生理反应解读出来。同样,满足快乐需要的对象也

6、是客观存在的, 如同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的属性和功能是客观的一样。有学者认为,幸福快乐最 终可通过如血压计一样的“快乐计”来测度。 1 从幸福的这一维度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即,人的幸福感的发生、发展离不开 一定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说,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发展决定 着一定社会人们的幸福状况。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2 不同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个人,他们的生活幸 福程度之所以迥然有别,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的。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社

7、会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提升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穴居巢处,茹 毛饮血,过着原始、蒙昧和贫乏的生活,幸福感极其低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使人们跟随自然季节的变化,进行简单再生产。社会生活以封闭、守旧、匮乏和清苦 为特征,人们幸福感非常有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因适应机器运转速度而 普遍加快,社会联系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使人们在形式上成 为独立、平等、自由的人,自然地,人们的幸福程度也有所提高。 当代世界,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工厂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

8、职工的劳动时间。家庭自动化 通过自动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自动电饭煲、绞肉机、电磁灶、微波炉等灵巧又实用 的技术来完成,其结果是,人们从繁忙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先进的科技还为人们提供 了丰富的娱乐设施,使闲暇时间变得丰富多彩。电视机、摄录像机、数码相机、激光唱机、 电子游戏机、手机、MP3、MP4、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使人 们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尤其是,互联网开创了一种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的新方式,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可视电话、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新闻、电子图书馆、 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上超市、网上购物以及电子货币(信用卡、现金卡)使人的自由 发

9、展与幸福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于节假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利 用假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培训班、讲习班、进修班等活动,以实现知识更新、能力提升、 身体强健、思想修养、艺术创造、精神愉悦之目的。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正是出于这种共识,当今世界 各国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当作头等大事,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 好经济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我国始终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只有依靠经济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

10、业,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才能解决人们的思想认 识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实现民富国强、人 民的普遍幸福。 二、幸福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及其意蕴 幸福感首先是一个人对于客观的生活条件及其存在状况的满足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 1 参见陈惠雄“快乐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发展向度与现实价值” , 光明日报2006年 12月 1日。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 82页。3 尽管古典经济学家曾把人假设为一个具有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的、惟利是图的 “经济人” ,但是边沁却提出把社会大多数人的快乐作为考

11、量幸福的尺度,从而彰显了社会 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幸福仅仅是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人或特定的 少数人的快乐,还是指向社会大多数人的快乐? 众所周知,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在自身素质、家庭状况、社会地位、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 很大的区别,因而对同一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幸福和快乐程度的判断和评价不可避免地大 相径庭。鉴于此,我们在考察幸福时,不应该过分地强调个人的或少数族群的幸福感受以 及快乐程度,甚至于将其作为考量幸福的唯一尺度(尽管个体性幸福客观上也是非常重要 的) ,而应该将把个人的幸福感受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

12、幸福感受结合起来。幸福的这一视角 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人们在追逐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幸福的时候,应该力求促进广大民 众利益的发展,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幸福不应该仅指个人的幸福, 而是来自于个体幸福与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的和谐统一。 不可否认,现实中一些人崇拜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以商品的 占有和物欲的满足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上的幸福。显然,这种幸福观是不可取的。在我国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应该培养并倡导一种理性、公正、和谐的消费幸福观。首先,这种 幸福观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既不是禁欲主义的贬抑消费,也不是享乐主义 的张扬消费,而是要理性地“量入为出”

13、,根据个人收入水平合理安排消费。其次,这种幸 福观是一种公正的消费幸福观。鉴于当代社会少数人过着一种挥霍浪费的生活,而多数人 则处在基本生活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境地;少数人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无视整体利益 和长远利益,以剥夺后代人实现其利益的机会来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尤其需要提倡这 种公正消费的幸福观,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代内公正(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者不同 利益集团之间在谋求生存和发展时应该力求平等,其消费不能以剥夺他人或他国人民基本 的生存权利为条件) ,而且有利于实现代际公正(意味着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时, 应该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这种幸福

14、观既不赞成消费 主义生活方式,也不认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主张实现资源使用的效率性和资源分 配的公正性。换言之,这种幸福观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不断 文明和进步,既实现了个人的消费幸福,也实现了全体人民的消费幸福。 在当代, “国民幸福总值” (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或“国民幸福指数” (NHINational Happy Index) 这个概念普遍受到关注,日益深入人心。 “幸福指数” 不仅有利于了解人们在工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工作事业、成就成功 感、安全保障感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而且对理解和考量人们的幸福感如何

15、受到社会的经济 发展、政治自由、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等情况的影响具有重要而 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与创造幸福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价值 取向。构建社会和谐,就必须关注“国民幸福指数”和“人民满意程度” ,并将提升人民群 众的幸福感视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 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根本上说,幸福与 和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社会总体 角度来考虑广大人

16、民群众的幸福问题, “国计”应更多地、更密切地围绕“民生”展开,更 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凡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收入、就业、医疗、住 房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 三、幸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意蕴4 影响人类幸福的因素纷繁复杂,既包括吃、穿、住、行、用的满足,也包括社会经济 状况、职业状况、收入分配状况、生态状况以及社会公正、健康、亲情、休闲等因素。虽 然,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普遍幸福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从总趋势上看,经济越发达, 物质生活条件越充裕,人们的幸福程度也就越提升。但是,这种趋势并非始终意味着“经 济发展与幸福增长”具有一一对应的效应。换言之,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指数”或主观 幸福感(SWB,Subjective Well-Being)在一定限度内具有正相关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 相关性便显著减弱乃至幸福无增长、负增长。当人们的收入上升到基本需要满足以上层次 时,金钱很难通约其它层次的满足,收入就不再是强相关性的幸福影响因子,而公平与尊 重、交往与友谊、自我实现乃至终极关怀就变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