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17216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去与现在的苏州滨水空间 引言 截至2012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2.57% ,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城市化 率还远远落后于后者,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我国依然会延续高速发展的城市化 脚步。由于全球变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社会密切结合并良性开发的城市开发模式正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开发的主流。城市 开发作为是以土地使用为核心的经济学活动,城市物业和市政基础设施是其主要对象,而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公共开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展 现出来,必然会对城市的整体风貌产生极大的影响。今年来,我国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如

2、火如荼的展开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以下通过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政府政 策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对于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的独特以及突出之处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滨水空间开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政策 一、影响滨水空间开发的因素: 1、经济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近水空间容易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出于感情因素,从传统 意义上来讲,古人认为“近水即近钱”,所以无论是城市的翻新改造还是一个新城市的开 发,开发者总会对城市的选址与近水空间综合考虑。由于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 升级,现代交通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苏州各地与上海的高速公路路网全面建成,从而水 体在交通上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3、随着水体在交通方面的功能的变化,内河水运的地位在 不断下降,甚至自身也出现了衰退迹象,所以对于水网密布的苏州来说,原来作为工业用 途的滨水地区就急需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于是从前一些作为工业货运码头的地方被改造成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但是一方面由于某些原来用于第二产业而产生的各种与自然环境不友 善的产物对开发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与困难,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滨水公共 空间对开发商利益至上的观念而言如果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其来说是无利可图的话,开 发商必然会对之敬而远之。而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地方甚至是整个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振兴,所以在对诸如城市用地由工业用地或者其他与城市滨水

4、公共空间 用地相差甚远的用地转变成城市公共空间用地时,政府必然需要在经济方面投入相当大数 量的资金来平衡开发商的利益。 2、社会因素 首先是自2001 年中国加入WTO 以来,我国的经济与国际逐渐接轨,而经济全球化的 步伐也在快速推进。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交通网络系统的不断发达, 人们的出行旅游也愈来愈频繁,于是由于人们出行旅游、休憩以及户外活动的不断频繁, 开敞空间的消费成为一股潮流,这就引起政府和市场对于建造更多开敞空间的兴趣。同时, 旅游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诸如购物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旅游行业应运而生。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城市,水体遍布,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必然

5、会为苏州市的旅游行业 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及突破。其次,苏州市以前近水地段大多数是工业区、或者是码头、 仓库等,居住者基本上是低收入者。但是现在在水边居住以及进行各类活动已经成为中产 阶级的理想生活方式。无论是对于普通城市居民还是拥有较高收入水平的中产阶级人士来 说,近水而居、近水而憩是最理想的选择。再者,由于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商家在公共节 日举办各类活动,比如说音乐节、露天演出等等,公共节日在城市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这就要求原来的滨水地区的功能从工业区、码头或者仓库等转变为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公 共开发空间,而且基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滨水空间的开发还需带有更多的综合性内容, 诸如购物、就餐以及

6、便于人们进行各类公共活动的等。 3、环境因素 在以前苏州市的滨水地区,各类工厂、仓库以及码头等琳琅密布,工业不仅污染了空 气,同时也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在质量非常差的环境条件下,甚至连绿化都没有,人 们自然不会乐意去滨水地区“享受”生活。但是近年来,人们的观点发生改变了,人们开 始逐渐喜爱上了滨水地区,究其原因,得益于近年来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就: 水体干净了,空气也变得纯净了。正是因为环境质量的改善,苏州滨水地区的开发才能更 加顺利的推进,而人们对于“近水”也再次提起兴趣。 4、文化因素 人都是有怀旧情怀的,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更能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情。 出于对人们怀旧情

7、怀的考虑,旅游产业中逐渐兴起了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旅游和文化旅游, 苏州市在滨水空间的历史修复和历史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效果也非常明显,如在枫桥 风景区的码头与米仓、平江路、七里山塘等历史保护以及城墙博物馆的历史修建等滨水空 间都是其作用下的成功典范。 5、政策因素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开发滨水地区都存在相当多的政府干 预。政府干预的动机主要是应对经济的转型,即:制造业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 (尤其是旅游和商业服务业)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上升。表现在用地上,即更多的城市土地 转向第三产业用地。而空置的滨水工业就成为了新一轮开发的契机。政府通过投资,对水 体、周边环境进行治

8、理,滨水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从而吸引开发商和使用者;将小 块的土地收买,集成大片土地,并改善基础设施,再以“熟地”提供给开发商,并将其作 为政府方面的投资;再者,政府为开发商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并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 吸引开发商和增强滨水区的人气。 二、苏州滨水空间开发的独特之处 1、与河道平行的空间主线:古街 苏州是历史文化古城,河流构成了古城的骨架,苏州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依水而建, 从而产生了与河道平行的街道。水路并行,紧密联系。苏州有许多吸引大量游客的滨河街 道,比如平江路、山塘街,街道与河道之间由一排古建筑分隔,适合的宽高比例,使得两 岸建筑形成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比例。 2、滨河开

9、发空间:广场 在现代设计中,公共开发空间是很重要的,广场是其中比 较重要的一种。与苏州历史古街相结合的“广场”,确切的说 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广场”,它一般会与交通、贸易以及宗 教等活动紧密结合,并与河道的形态形成滨河开敞空间。必然 山塘街的古戏台,前面是一片空地,戏台往河道而去则是一个 游客码头,码头的又与旁边的长廊结合,形成一个别具一致的 兼具游览、看戏、休憩等功能的小广场。3、贯通两岸:桥 苏州古城区水系纵横交错,人们的出行方式除了独特的水 系交通之外,陆路交通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水系的纵横交 错,便产生了许多如飞虹卧波似的桥。“小桥流水人家”的观 念在过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现在也

10、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习惯。苏州的桥数量极多,而且形态各异,大部分为拱形石 桥,桥身用石块砌成,就地取材。 4、现代滨水空间: 几十年来,社区开发一直是规划史们主要关注的事情。它涵盖了广泛的目标和活动: 1、有利于经济整张或者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减少经济损失的措施。2、有意识地提高城市 住房的质量,有些时候是数量。3、有意识地保持或提高城市的一些特定商业功能,如常见 的零售功能。4、完善社区的一些物质条件,如公园、娱乐设施、停车设施或街道模式。 5、城市设计目标的延伸。6、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1】滨水空间的开发也同样应该涵 盖以上数点,即有意识地保持或提高城市的一些特定商业功能;完善滨水空间

11、的一些物质 条件,如娱乐设施、休憩设施、停车设施等。苏州是著名的江 南水乡,在滨水空间环境的开发方面拥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 现在其将滨水空间与商业相结合,滨水空间与商业相结合的好 处是,一方面可以吸引开发商的兴趣,从而为滨水空间的开发 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既为人们提供了休闲、休憩的 空间,又能满足人们的消费行为。如金鸡湖环湖景观,沿湖建 设了一条很长的环湖步行道,湖边通过台阶与散步到、缓斜坡等亲水设施,加上湖边的音 乐喷泉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人气,而且其周边还有各类的餐饮、娱乐设施等配套,为人们在 滨水空间的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滨水公共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行为特征而设计开发的,因此城市

12、公共活动中心既要 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又要避免交通拥挤、人车互相干 扰。【2】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的丰富, 要求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趋于多样化;同时,科 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又促进了城 市公共活动中心主题化的发展。【3】金鸡湖位于苏州 经济、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园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而在建的东方之门,由于其特殊的城市区位,加上金鸡湖环湖景观、圆融时代广场公共空 间本来的人气集聚,必将为该片区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三、总结: 苏州古城滨河历史街道的滨水空间由各种空间形式组成,包括街道、建筑、广场、桥梁等, 桥梁、码头等在沿河形成“点”空间,建筑与古街道结合形成”线

13、“空间,广场形成”面 “空间。各个不同的点、线、面空间因河而生,又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构成古城滨河历 史街区的独特界面;现代滨河公共空间结合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赋予了滨水公共空间更多 的功能,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富含人性化,其中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注释:【1】现代城市规划(第5 版)约翰M利维,中国人民大学2003 年出版(第182 页,城市更新与社区开发); 【2】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六分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 部城市规划司共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出版(第9 页,1.7 城市公共活动中 心的交通组织); 【3】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六分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 部城市规划司共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出版(第9 页,1.8 城市公共活动中 心发展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