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583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 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 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液固态三种物质形式而存在,能 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 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3、微小气候:温度、湿度、气流、热辐射,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4、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一

2、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 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形成的环境。 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 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7、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肥肉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 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生态系统服务:又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

3、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 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 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 量。 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 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达 到很高浓度,可对最高位的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4、10 类候选基因:DNA 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基因;受体基因;细胞 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

4、;介导营养因素基因;参与氧化过程 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 5、常量元素 11 种:C/H/O/S/K/NA/P/CA/MG/CL *6、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 可缺的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 14 种:铜铁锌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 7、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酶,蛋白质,激素,生殖 *8、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环境质 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9、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

5、成危害者。 10、4 种核裂变产物:碘 131,钌 103,铯 137,钴 60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 健康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12、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使机体由于接 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13、血红蛋白加合物是某些致癌剂暴露替代性的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物原因: 加合物在红细胞的寿命更长,能反映累积效应; 技术上易行; 已证明血红蛋白加合物的量与把组织 DNA 加合物的量相关。 14、遗传毒理试验检测终点 4 种:反映(原始

6、DNA 、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非整倍 性改变)损伤的试验 15、植物细胞遗传学检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高科技讨论会推荐使用: 紫露草四分体微核试验; 紫露草雄蕊毛突变试验; 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试验 建立全球性的环境生物检测网。 *16、动物致癌试验与判断标准: (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同类型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 (2)实验组出现对照组中没有的肿瘤类型 (3)实验组中肿瘤发生率早于对照组 (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每只动物平均肿瘤数明显增加 第三章 大气卫生 *1、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 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

7、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 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通称为光化学氧化剂。 2、烟波着陆点:烟气自烟囱排放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 点称为。 *3、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此时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r500mgL 的为极硬水。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450mgL。 (4)含氮化合物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又被称为“三氮” 。它们常被作为评价人畜粪便污染和水体自 净的指标。 如发现水中氨氮增高,则有可能是新近受到了人畜粪便的污染。如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 则说明水中有机物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如硝酸盐氮

8、检出量高,而氨 氮、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但现已自净。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则可能是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也可能是过去曾受污 染,目前自净还在进行中。 (5)溶解氧(DO)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作为有机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当水中溶解氧小于 3- 4mgL 以下时,鱼类将难以生存。 *(6)化学耗氧量(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如测定温度等) ,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 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总 量。清洁的水化学耗氧量一般小于 2-3mg/L。 *(7)生化

9、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时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称为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 物愈多,生化需氧量愈高。为使生化需氧量测定值具有可比性,规定以 20培养 5 日后, 1L 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 5 日生化需氧量。 (8)氯化物(9)硫酸盐(10)总有机碳(TOC) 和总需氧量(TOD ) (11)有害物质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细菌总数:指 1ml 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 3724h 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2)总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 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 24h 内产 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

10、废水:二级处理生物处理BOD 处理 (2)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第二水源” ,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 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如用于冲洗地 面、厕所、绿化、喷洒、景观用水等。因其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称中水。 5、径污比:径流量与排入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 20/1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污比大,稀释能力强,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 度小。 *6、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原因是该水体接纳了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水中 营养物质增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 呈现红

11、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出现在湖泊称水华,在海湾中叫赤湖。 7、水体污染调查分为:基础调查;检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应急性调查 8、江河水、湖泊水检测:每个大污染源河段至少设 3 个:清洁或对照断面,上游;污染断 面,污染源的下游;自净断面,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 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 13 种:汞、镉、铬、砷、铅、镍、苯并芘、铍。能在环境 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者。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10、生物处理:需氧(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厌氧 *11、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 1)一级处理:物理。可从废水中去

12、除漂浮物和大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废水 PH 值, 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不宜排放,必须经二级处理。 2)二级处理:化学(BOD) 、生物。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进一步净化,是主 体工艺通过二级处理,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可去除 8090 3)三级处理(高级处理):氮、磷 12、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 到污染前的状况。 13、有机物的自净过程:1)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数小时即完成 2)有机物在水中微生

13、物作用下的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 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一般要延续数日,通常用 BODs 这一指标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量。3)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最慢, 一个月左右。 14、水体净化过程的特征:1)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2)有毒污染物变为低毒或无毒。3) 重金属污染物可被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4)复杂的有机物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 再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5)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6)自净过程初期, 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7)水生生 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

14、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 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15、氧垂曲线:实际溶解氧量与饱和溶解氧量之差值变化曲线。 17、通过 DDT 以水生食物链为媒介污染全球水环境的实例分析,可获得经验教训: 1)水体资源的轻微污染可能引发危害更大的环境灾害; 2)长残留期的脂溶性化学物质具有极大的生物放大作用; 3)位于食物链最高位的人类将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18、强制性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卫生标准 *19、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2 防 2 保): 1)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2)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3)保护地

15、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4)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水中稳定性测定;对感官性状影响的测定;对地表 水自净过程影响的测定 (2)流行病学调查:对地表水中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宏观上了解水中有害 物质的浓度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1、规定网管末梢水中余氯量不应低于 0.05mg/L。 2、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 3、影响半径:抽水时水位下降区域的半径。 4、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5、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含氯化合物中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 于1 者均为有效氯。 *6、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 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 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 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病毒缺乏一系列代谢酶, 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氯较易破坏SH 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 *7、需氯量: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用水时,氯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 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为需氯量。 8、余氯: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