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10056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 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2、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 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 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

3、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

4、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 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 外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 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 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 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识记: 一、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

5、的或教育宗旨阶段 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二、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三、课程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 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 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三)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课程

6、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中国、苏联、日本、法国等最为典型。 2、以多样化为点的存在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五、课程的类型: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有:(1)学科课程;(2) 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六、课程结构的改革: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 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 建立的依据。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人们 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就无法满足需要了,那么,以自 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其结构至少包 括主题、任务、评价标

7、准三个部分。 第八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识记: 一、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 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 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领会: 一、教学的任务:(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创造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识记: 一、

8、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 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 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 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等,结构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 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代表人物有杜威、福禄培尔。结构为: 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 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 发现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 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一次 或

9、几次)作出结论。 (2)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为瓦. 根舍因,结构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 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识记与领会: 1、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 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 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殊性: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 )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 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 识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

10、则: 一、直观性原则: (一)含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二)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恰当选用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 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2、直观是手 段而不是目的。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 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会导致教 学效率降低。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时感性 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 观时注意指导,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

11、原则: (一)含义:启发式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 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含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二)贯彻的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 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一)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 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二)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

12、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 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一)含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贯彻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一)含义: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 (二)贯彻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 是。4、讲究教学艺术。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含义: 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二)贯彻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 展学生

13、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含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贯彻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 、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 学生。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一、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成固定的班级,由固 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 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 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封建社会主要是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用“班、课、时” 来概括。 三、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

14、务,凯洛夫将课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 综合课。 理解与应用: 一、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 (一)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为可 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 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二)局限: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接受教师所传授 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 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地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 地个别差异,不

15、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 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地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 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目的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 能够克服它的局限性。(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 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生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 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小班教学 学生人数通常在 1525

16、 人之间。 三、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 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的组织形式。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第五节 教学方法 识记与应用: 一、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 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 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以分为讲述、讲读、 讲解。 运用讲授法要注意: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作到条 理清晰、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 、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 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 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运用谈话法要注意:1、作好充分的准备;2 、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 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