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7172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ppt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新中国成立 (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2)理论基础: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基本政策与总任务 。 (3)组织基础: 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预

2、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共同纲领 1949年 10月 1日 , 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的国家 。 (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政权 。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 开国大典 独立主权 人民民主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 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二 、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 及根本政治制度 , 规定

3、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 , 确立了新中国向 _ 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 国家性质 社会 主义 (3)意义 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 , 即 原则和 _ 原则 。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 人民民主 社会 主义 (1)初步确立: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2)正式确立: 年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指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 (3)新阶段: 1956年 , 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 _ ” 的方针 。 1954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4、 。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 而不是多党制 。 因为在中国 , 中共是执政党 , 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 , 属于参政党;在西方 , 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 靠竞选轮流坐庄 。 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 国家 。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 的局面 。 多民族 大杂居 小聚居 (1) 共同纲领 规定 ,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 实行 _ 。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 _ 。 (3)到 1958年 , 、 、 和 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区 ,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5、 。 民族 区域自治 基本政 治制度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1965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 的愿望 。 (2)保证了 和 。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 发展和社会进步 。 当家做主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经济 知识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 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 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民族制度 ,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主题一 1949年共同纲领与 1954年宪法 项目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

6、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不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内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不同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探问题 材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 , 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 材料中提到的宪法 , 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 ? 它

7、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 答案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宪法的颁行 ,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 教方法 图示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主题二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1)民主集中制原则 。 (2)人民选举代表 ,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3)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 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是参政党 。 (2)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 ,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3)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 (2)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 (3)坚持民族平等 、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

8、则 。 探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会见参加新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代表时的情景 (1)这幅图片反映了新政协具有怎样的特点 ? 答案 新政协得到了各民主党派 、 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 说明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民主性 。 材料二 1953年北京选民在踊跃投票 , 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民代表 。 (2)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 1953年 12月进行的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有何重要意义 ? 答案 充分发扬了民主 , 体现出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国家;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 教方法 图示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9、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 解析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表明的是人民当家做主 。 故选 1 2 3 4 5 6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 必须加强法制 。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 法律化 ” 新中国成立时为 “ 民主制度化 、 法律化 ” 奠定基础的是 (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2 3 4 5 6 B 解析 共同纲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 954年宪法 , 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 , 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 , 参加讨论的有 1亿 5千多万人 , 最

10、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万条 , 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 这说明 1954年宪法 ( ) 1 2 3 4 5 6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宪法制定过程来看 , 宪法充分征求了人民的意见 ,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 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 因此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答案 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 中国大趋势 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 , 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 , 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 , 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 “ 中国没有 陷入政党争斗局面 ” 是因为实行了 ( )

11、 解析 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 、 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 。 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涵义分析 , A、 但不符合题意 。 答案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 , 这个主题应该是 ( )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互相监督 共同发展繁荣 百姓的代言人 1 2 3 4 5 6 解析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周年 ” 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故 A、 B、 答案 C 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 , 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 , 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 2 3 4 5 6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 , 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 何星亮认为 ,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