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622604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江淮十校8月联考语文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江淮十校”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A(A 曲解原意。原文“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 、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强调骈文的优点,不是后来反对的原因。 )2.C(A 缩小范围。原文是“皆以经典为本” 。B 强加因果。D 无中生有。达到文学巅峰文中没有提及。 )3.C(C 张冠李戴。 “自成一家”的是“苏辙之文” 。 )二、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 (“亡

2、” “考竟” “妻子” “更”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 (“信” “贷” “苟” “市”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8.颔联里,作者移情于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丛中栖息,它们好像和“我”结伴而归。作者归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变得有情有义。9.首联、颔联中, “去闲闲” “如有意” “相与还” ,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颈联中, “荒城” “古渡” “落日” “秋山” ,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

3、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尾联中, “归来且闭关” ,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10(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选考题:11.(1)A、D (2)答:张三:质朴、直率、敢于讲真话,做事主动认真、维权意识强,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意思对即可给分) (3)答:从内容上看,说明小区管理混乱,物业办人员素质不高,为后文开发商任用张三做了铺垫;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三与开发商相遇后的情节表现及情节

4、变化埋下伏笔。 (4)答:观点一:“小区鸡鸣”好, “小区鸡鸣”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主要人物张三,张三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小区鸡鸣”进行的;用“小区鸡鸣”作题,显得含蓄,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主题。 观点二:用“张三”为题好,张三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全文内容都是围绕他的活动来写的,以“张三”为题显得简单明白;而且作者的目的也想通过张三的所作所为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有些小区硬件设施符合社会的发展,而物业管理水平滞后,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意思对即可)12.(1)C、E (2)答:爱国,有理想抱负,希望国家强盛。对事业非常执着,克服

5、重重困难创立南开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工作认真务实,讲求方法,用行动和热情获得周围朋友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从不在自己身上乱花一分钱。 (3)答: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高度赞扬。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 (4)答:观点一: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远大的理想。理想高远,从小树立军事救国的理想。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有了教育强国的理

6、想。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渴求,决心创办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创业南开,希望国家强大。观点二: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爱国心,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奋斗。对事业非常执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敢于探索,边学习,边摸索,成就显著。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身边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观点三: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能。张伯苓能够敏锐察觉社会动向,善于抓住机遇。能够从现实出发,不断学习,有理论水平,能融汇东西方文化。具有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较强的判断力。13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

7、同意(多含轻视意) 。一挥而就:是表示写文章之快。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计日程功:是指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句是指作者写散文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只能用“娓娓动听” 】14.C(A.语意重复。道歉本为表示歉意之义,前有“表示”重复,应将“道歉”改为“歉意”B.偷换主语:“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谢娜” ,而是她主持的节目。D.“学校领导,是工作态度” ,搭配不当。 )15.B (既要考虑时间先后,也要考虑句式整齐)16.参考答案:先进武器尖端装备是重要,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17.示例一: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以购买图

8、书,购买图书时既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除了购书以外,会员登录后还可修改信息,也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示例二: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修改个人信息,可购买图书,也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购买图书时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18.作文参考 2015年高考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太祖曹操平定袁氏,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的人都听说过高柔的大名,有几个行为不正的县吏,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教化说 :“过去邴吉为政时,

9、 官吏曾经有过失,都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如今这几个官吏,对我并无过失!召他们回来复职。”(那些离去的县吏)又全回来了,都深为感激自觉改过, 全成为好的县吏。高干投降曹操后,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自己投归曹操 ,曹操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刺奸令史。高柔执法公允得当,官司中没有滞留的案件,曹操又征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 ,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二个弟弟都被抓到官府,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 :“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

10、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 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我唯恐如今在军中的兵士 ,看见一个人逃跑 ,害怕自己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同样遭到杀害。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逃跑, 而是助长了逃跑。”曹操说:“对!”立即停止处罚,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蒙受不杀而活下来的人很多。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 ,赐给关内侯爵位。民间屡屡有诽谤的谣言 ,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 ,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书劝谏说 :“如今传谣言的就杀, 告发的就奖赏,

11、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 ,又将使凶险狡诈之徒诬陷欺骗的恶习逐渐地滋长,这真不是用来消除奸伪、减少诉讼、清明社会风气的治国之道啊。臣以为应废除制裁谣言诽谤奖赏告发的法令,以发扬光大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文帝没有立即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于是下诏书命令说 :“有敢于告发别人有诽谤之言的人,以他告发人的罪名给他治罪。” 此次( 相互诬告的现象)就没有了。文帝因为过去的旧怨,想违法地杀掉治书执法鲍勋 ,而高柔坚持己见未听从文帝的诏命。文帝非常愤怒,于是召高柔到尚书台,派遣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廷尉府将鲍勋拷打至死,鲍勋死后才遣送高柔回自己的官府。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 页

12、共 4 页当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到京城做人质) 担任内侍。在公孙渊还没反叛之前,多次(向朝廷)陈说公孙渊要反叛的事。等到公孙渊谋反叛逆时,魏明帝不忍心公开斩杀公孙晃, 想就在监狱中杀掉。高柔上疏说:“公孙晃及妻子儿女,是叛逆的宗族,的确应该斩首悬挂示众,不让遗留下后患。然而我私下听说公孙晃先前多次主动自首,陈述公孙渊准备叛逆的情况,虽然是叛逆者的同族,但根据其原本之心可以宽恕。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现在进不发布赦免他的命令,退又不公布他的罪行 ,把他关押在监狱中,让他自杀, 周围观察此事的国家,有的就会对这种举动产生怀疑。”明帝没有听从 ,最终还是派人送金屑给公孙晃及妻子儿女让他们吞饮自杀, 赐给棺木、衣服,在自己家中入殓殡葬。景元四年(263),高柔九十岁时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