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90557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感恩意识 练就关爱能力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不知感恩、关心他人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父母有着只要儿女过得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的思想。他们只求付出,很少要求子女回报,使得原本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了父母对儿女无私献爱的单边行动。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长辈更是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格外溺爱。加上现 在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分数、升学看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情感的教育。 这样 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自利,把别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自然不知道感恩,更谈不少关心他人了。学校德育忽视是孩子不知感恩、关心他人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是教 书

2、育人的场所。但现实 情况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学习似乎成了学生的唯一,学校更多地关注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忽略了育人这一更重要的任务,感恩、关爱他人教育落实不够,直至被遗忘。这样孩子感恩、关爱他人的“情弦”未被“拨动”,长此以往孩子们也会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错误观念,养成了只知接受父母及他人的爱,却不知感恩、关爱他人的习惯。社会感恩氛围淡薄是孩子不知感恩、关爱他人的外在因素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似乎更看重的是金钱、利益,使得一些传统美德比如感恩、关爱他人的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 这些不良的价值观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蚕食着人们的良知

3、,给涉世之初的孩子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导致孩子们感恩、关爱他人意识的缺失。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而且要懂得关爱他人。很难想象,一个自私、不知感恩、没有爱心的人能有益于社会。因此在当代的教育中智育、德育二者不能顾此失彼,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已刻不容缓。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练就孩子关爱他人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抓住教育良机渗透感恩关爱他人的思想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是发自个人良心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强制性的道德教育难以培养起青少年儿童真正的道德人格,只有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才能真正对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作用。因此在教育中我

4、们要尽可能抓住教育良机渗透给孩子们感恩、关爱他人的意识。1、通过教材进行渗透“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人文教学资源,找准切入点,渗透感恩、关爱他人意 识。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要使孩子们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感受父母和他人的爱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回报爱。仅此是不够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讨论“爱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讨论孩子们意识到原来爱可以很简单,爱是为下班回来的父母端上一杯茶;爱是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爱是在公车上给老弱幼孕残让座;爱是轻轻地对老师言声辛苦了;爱是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还可利用课外教材对孩子进行教育。

5、可以将自己在各类媒体以及生活中看到听到相关事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谈谈对事件以及当事人的看法,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其次,推荐、引导孩子阅读包含亲情、感恩、关爱内容的经典作品也是一个好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班队会课开展有关孝敬、感恩,关爱主题的故事会。以上的方法简单易行,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感恩、对关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并将这种意识植入心灵。2、巧用生活细节进行渗透人们往往会在无意识中很容易地接受某些思想观念,利用孩子们身边的小事教育他们所起的是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应注意从小事上引导他们。如某天放学前突然下雨了,老师可以试着调查:“这个时候

6、你们想到什么?”多数孩子会想到家人是否会来送伞。其回答多以“我”为中心,不过也有孩子会想到父母,这时老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评评谁想得好,使孩子意识到父母爱他们,他们也应关心父母。如班队课上我让孩子们谈谈“生活中你应该感谢的人”这一话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要感谢的举不胜举,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同学、环卫 工人等等。懂得在感 谢 他人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再如去年 5.12 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史无前例的严重灾情震惊了全世界,触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我让学生们收看电视新闻, 读报纸 了解灾区情况同时讲述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懂得灾难无情,人间却有真情,并发动他们通过各

7、种方式献上自己的一份爱。今年五月我到学校帮扶对象上坪小学(乡以及小学)上过一节课。回来后我将那里的情况告诉学生,当他们了解到乡下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时表示在今后的帮扶活动中要尽力。我想如果我们能留心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去体会周围人的可爱之处:父母对他的关心,老师对他的教导,同学对他的帮助他们便能在体会别人的爱中意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3.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楷模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想要让孩子们养成学会感恩、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教师要先以身作则。教 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效仿的楷

8、模。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孩子们做的,教师要先做到,如文明、礼貌、 诚实、谦虚、 认真、孝敬、宽容等等。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爱学生,关心家人。如天冷了叮嘱孩子们注意保暖,学生生病了送上一句关心的话,珍惜他人一丝一毫的帮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孩子们将不知不觉地把感恩、关爱他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为孩子创造关爱他人的机会我们在教育孩子关爱他人的时候,要切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

9、爱别人的过程种练就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情感满足的体验。这才是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准则、出发点。因此生活中应多为孩子们创造关爱他人的机会。1、爱父母爱的第一课是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才会爱他人,爱社会,爱世界。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去注意、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并利用班队会课开展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 ,您辛苦了”“我为爸妈担家务”、“爸妈生病时我该怎样做”、 “我为 父母洗洗脚”等主题队会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从中体验关爱父母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2、爱同学、爱老师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同学

10、与老师了,因此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同伴和老师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班上哪位同学生病了,老师应首先对他进行关心,起到表率作用后再鼓励同学们关心他。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师应组织同学们对他进行帮助。校运会上成立“阳光后勤小组”负责照顾好运动员。在学习中开展“手拉手”活动。在班级中组建 “送爱心小队”。生活中则可以布置“我请 XX 来做客”的作业让孩子们练习招待同伴。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为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下课 了,孩子 们围 在你讲台旁时, 让孩子 们为你捶捶背,或是帮你去倒杯水。时间久了,孩子们便会觉得其实做这些事不难,渐渐的便习惯了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关爱其他人在为学生创造了爱父母、同学、

11、老师的机会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关爱其他人。班会课上调查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儿童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福利事业的活动等。如目前我市开展的城区小学帮扶乡下小学活动就是很好的时机。老师可以发动孩子们省下零用钱或是捐上书籍、学习用品给乡下孩子寄去,献上一份爱心。 还可以组织好“雏鹰假日小队”利用假日为自己所在小区的老人们打扫卫生或送去快乐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进孩子与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们的交往,使得孩子从小就具有关爱他人的思想。三、接受孩子的爱, 让孩子享受施爱的快乐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欢乐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 给予别 人爱, 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

12、感悟到, 这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的孩子看到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妈妈,我帮你干!”妈妈马上挥挥手说:“不用你,把你的书念好,就是关心妈妈了。”孩子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就这样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的,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别的都不需要了。于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变得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真正爱孩子,父母、长辈、教育者就 应该转变观念,要有索爱意识,要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并快乐地接受他们的爱。如教师节中,孩子们别出心裁纷纷给老师送上了礼物,有的用零花钱买了鲜花,有的则亲手制作贺卡,有的是一张秀

13、美的“书法作品”,还有的写上一篇作文这时老师应该对孩子们的礼物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表示因为他们热爱老师而感到非常的高兴。家长们也应该高兴地接受孩子的礼物,享受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劳动,享受他们的爱。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做人的责任。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感恩关爱他人的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家庭成员,集体一员、社会一员的地位。与孩子共同分享家庭、集体、社会的一切美好,与孩子共同承担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激父母给予生命,来体验世间万千;学会感激朋友,为自己排解孤独,共同分享快乐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生活。 纵观历史,“人文主义”思潮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仍被当代人所倡导,“关爱生命”, “关爱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无数的教育者以真正的“教育观”、 “职业 道德观”。然而我们在运用它进行教育时却不能停留于字面,应挖掘出其真正的内涵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因此教育者在“关爱”下进行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让孩子们在情感互动中自觉接受“感激、关爱他人”的教育,并主动对教育进行实践、消化、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