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75234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所載拙作原稿1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喬秀岩臺灣過去的古籍出版以影印爲主,近來文哲所大力開展清人著作的點校整理工作,可謂有劃時代意義。筆者作爲愛好者,一直關注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并在實踐中對各方面問題有所體悟。衹是過去無意表述,沒有形成系統成熟的看法。這次奉林慶彰老師之命,試整理陋見,以作彙報。由於能力有限,論述不免零碎且多重複,概念也不夠清晰,敬請各位諒解。一、理論(一)古籍整理的基本概念我們平常閲讀的古籍,大多是現代工業產品。能夠用二十世紀甚至二十一世紀的資料來討論研究歷史問題,是因爲我們相信其中的文字内容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古代情

2、況。古人根據某些材料,基於某種思想,採用特定的語言方式來撰作一部著作,該著作經過轉抄、翻刻流傳到今天。有些書撰寫時間很長,也有些書經過多人、多次的改編,情況很複雜。通過古籍討論古事,必須了解我們手中的文字如何直接、間接地反映歷史現象以及古人思想。分析這些具體情況,以方便讀者了解,乃是古籍整理的目標。古籍整理的出發點是版本。調查各種現存傳本,分析其間的關係,是版本學的任務。在版本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各種文獻資料,研究這些不同版本上的文字有何特點,有何意義,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古代情況,換言之,了解此書撰作以及流傳的來龍去脈,應該說是版本目錄學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研究不同版本上的文字,分析整

3、理各種異文的不同意義,乃是校勘工作。閲讀整理好的文本,還要借助於訓詁學以及文字、音韻學等相關知識。衹有適當解決語言問題,才能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内容。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討論歷史現象以及古人思想。以上是單純的文獻學模式,實際上各層次的問題都互有關聯,不能割裂開來。古籍整理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點校,在版本、目錄、校勘、訓詁各層次問題當中,校勘最值得討論。1987 年出版的倪其心老師的校勘學大綱是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的第一部校勘學教材。書中(第三章第四節)論述校勘古籍的目的和任務是努力恢復古籍的原來面貌,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這一論述應該視爲比較抽象的理論概述,基本方向的確如此,但實際情況遠爲複雜。

4、原來面貌往往無法論定,原稿不如刊本也是常見情況。陳垣根據校勘史書的經驗,論四種校勘法,而強調慎用理校。若就經學古籍而言,繼承性、邏輯性明顯比史書強,校勘必須用各種經學觀念及邏輯來檢驗。總而言之,校勘的問題涉及面廣泛,不是單純的是非判斷。下面我將校勘問題與版本目錄學問題結合起來討論。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所載拙作原稿2(二)書與版本的成長變化今天我們看到的經書,都經過漢 晉注家校訂,在那以前經過漫長的流傳過程,内容不斷變化,這一點不待馬王堆周易、武威儀禮等材料而自明。即便在魏 晉以後,經書文本變化的幅度也相當大,諸多異文都是歷史存在。我們認識一部書,

5、應該要有歷史眼光,不可以一種文本來否定其他異文。今從中華書局 2001 年出版禮記譯解第一次印本中,摘錄三處禮記正文爲例:第 287 頁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請信脩睦。第 685 頁祭義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第 828 頁緇衣有國家者章義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請信脩睦是十分單純的錯訛文本,禮記絕無這種句子,無需論證。立教自長始也是錯訛文本,看下文即知當作立敬自長始。但此錯訛并非禮記譯解編排之誤,而是阮刻十三經注疏的錯字。商務印書館白文十三經因襲之,黃侃批校本也失校,以黃校白文十三經爲底本的禮記譯解中仍然保留這一錯

6、字。假如道光以後的著作引用祭義作立教自長始,除了知道這是錯誤以外,也必須知道這是作者因襲阮元刻本的結果,并非手民之誤。有國家者章義癉惡情況更複雜。禮記譯解的底本無家字,就禮記譯解而言,家字純粹是誤衍字。但衍家字卻有先例,陳澔集說作國家,禮記注疏閩、監、毛本也都作國家。另外,章義陳澔集說及禮記注疏閩、監、毛本都作章善,是因爲偽古文畢命作章善,禮記釋文已經説明尚書作善,唐石經初刻亦作善,後改義。校勘記、撫本考異都認爲衍家、作善爲錯謬,鄭注禮記的文本應該是有國者章義癉惡,而陳澔集說的禮記文本即作有國家者彰善癉惡。如果明 清人的著作裡引緇衣作有國家者彰善癉惡,決不能說是錯誤。有國者彰義癉惡、有國家者彰

7、善癉惡,兩種文本都是禮記文本,而且帶有不同的背景意義;立教自長始之與請信脩睦同樣不能認爲是禮記文本,但請信脩睦是必需無條件消滅的錯字,而立教自長始是歷史存在而且有過一定影響的錯字,可以說在禮記文本概念的邊緣上。越是歷史長遠的經典,文本概念越複雜。書好像一個人,有成長發展,也有蛻變老化。正如一張照片不足以代表一個人,一種文本也無法代表一部古籍。版本的壽命較之古籍本身,短暫許多。使用時間最長的如所謂三朝本南北朝七史,南宋前期刊版,刷印使用至萬曆年間,先後四百年。但其間經過不斷的修補,至嘉靖時原版不存一葉,即南宋中期補版亦寥寥無幾。又如日本 足利學校所藏明州本文選,版本學家認爲是南宋初刊行後未經修補

8、的印本。臺灣、日本、大陸收藏的同版書無慮十套,無不經過紹興二十八年大量修補,如日本 東洋文庫藏本,據尾崎康先生調查,補刻葉已佔七八成。不足二十年時間,而七八成書版已被更換,可見一種版本也不斷在變化,而且速度相當快。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所載拙作原稿3書與版本都在不斷變化,因而一個印本代表不了一種版本,一種版本也代表不了一部書。雖然如此,我們認識一部書、一種版本,并不是直接認識無窮變化的一切現象,而是形成一個概念。因此,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形成書與版本的概念。(三)書與版本之辨別書是抽象概念,版本是具體實物。版本不能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書則可以。請從禮

9、書通故選兩段文字,進一步説明問題。羣祀禮通故第 48 條引鄭玄鍼膏肓:孟夏之月,令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郊禮通故第 40 條引先鄭周禮注:鬰草千葉爲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鑊中。案月令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在仲夏,任何版本都不在孟夏。雖然如此,孟夏并非仲夏之訛。月令鄭玄注說雩之正,當以四月,是鄭玄認爲應該在孟夏,所以自撰鍼膏肓即當孟夏月令。鄭玄原文如此,昭公七年左傳正義引亦如此,故黃以周也照抄無誤。可見在鄭玄以來學者的月令概念裡,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之文在仲夏,其事在孟夏,而其事在孟夏這一點從來沒有任何版本直接體現過。又案:鬰人注作十葉,任何版本都不作千葉。雖然如此,也不能認爲千葉是十葉之訛

10、。黃以周在肆獻祼饋食禮通故第 55 條説明先鄭十葉爲貫,十當作千,其說實出段玉裁說文注。(周禮漢讀考、周禮正義均不見此說。)且不論他們的見解妥否,必須知道他們相信十是訛字,應該作千,所以引用自然作千。他們引用的是他們認爲正確的禮記文本,而這種文本衹存在於他們的腦子裡,從來沒有印在紙上。每一部書的概念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任何一種版本都無法代表。但實際上經常有人不了解書的概念,根據版本胡亂校改。如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集解第 591 頁士虞禮:尊于堂中北墉下。一校記一:堂,原本作室,據儀禮 士虞禮改。按照儀禮的宮室概念,堂中北墉不可能連言。所以不必調查版本,即可斷言儀禮沒有尊于堂中北墉下這種句子。假

11、如有宋本如此寫,也衹能認定是宋版訛字。底本作尊于室中北墉下本來無誤,校者以不誤爲誤,是因爲中華書局的十三經注疏本作堂,遂謂儀禮作堂,混淆了書和版本的概念。區區一個中華版,怎麽能夠動搖我們有兩千年悠久傳統的儀禮概念。我們必須知道儀禮衹能作室中北墉下,作堂中不過是版本訛字,與儀禮無關。又如第 794 頁鄉飲酒義曰尊于房戶之間一,校記一:儀禮 鄉飲酒義戶作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所載拙作原稿4校記的儀禮自然是禮記的筆誤,但禮記 鄉飲酒義也不可能作房中之間。實際上,作房中之間是阮刻十三經注疏本的訛字。與第 591 頁的堂中北墉不同,校者在這裡出校沒有改字

12、,或許察覺到房中之間的不辭。但作者孫希旦卒後三十年才出現的版本訛字,與禮記集解何干?拿一極其無聊的版本偶訛字來説鄉飲酒義作某字,豈不荒唐?問題嚴重的如中華書局點校本尚書今古文注疏,點校説明有如下一段話:校以他書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爾雅及其注疏,用中華書局影印的清 阮元重刻宋版十三經注疏本;大戴禮記用中華書局大戴禮記解詁點校本;說文解字用中華書局影印的清 陳昌治據孫星衍覆刻宋本改刻的一篆一行本;國語及韋昭注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周書用抱經堂叢書本;史記及其集解、索隱、正義,漢書及顏師古等注,後漢書及劉昭、李賢等注,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宋書,用

13、中華書局點校本;水經注用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管子、墨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說苑、顏氏家訓,用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賈子用上海人民出版社賈誼集點校本;論衡用中華書局論衡注釋本;白虎通用抱經堂叢書本;潛夫論用中華書局版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本;楚辭用中華書局楚辭補注點校本;文選用中華書局影印胡克家覆宋 淳熙本;通典、文獻通考用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太平御覽用中華書局影印宋刻本;藝文類聚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及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用皇清經解本。用大段篇幅説明自己對這些經典古籍都沒有應有的書概念,宣佈要用作者根本不可能見到的版本來削足適履,這種校勘不如不做。如第 489

14、 頁校記一:下引大戴禮記説明堂之制之文,見明堂篇,原誤作盛德篇,今改正。第 490 頁校記一同樣也將盛德篇改爲明堂篇。案點校前言知點校者用中華書局大戴禮記解詁點校本。且不論用二十世紀的排印本校改嘉慶年間著作的荒唐,覈之大戴禮記解詁,引文固然在明堂篇,但目錄還有説明許氏五經異義引此經文,稱爲盛德記,可以知道稱盛德篇確有根據。(孔廣森補注直接將所謂明堂篇文字歸入盛德篇。相對而言,孔廣森補注較之解詁更適合作標準注本,而近二十年來解詁影響力遠比補注大,這純粹是因爲解詁有中華書局點校本,而補注沒有單行本。由此亦可見出版事業對學人讀書往往有決定性巨大影響,所以我們對文哲所的點校項目期望很深。)這一段内容,

15、大戴禮記流傳版本都在明堂篇,孫星衍認爲引此内容應該稱盛德篇,是孫星衍的大戴禮記概念如此,校者不可以拿版本來亂改。類似例子屢見不鮮,如引益稷文而稱臯陶謨,引有司徹而稱少牢,學者的書概念都不與版本文字一致,引文在所有版本上都屬有司徹,也不可以把少牢改爲有司徹。又如第 525526 頁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釋水注一云從釋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校記一云:注字原無。案:下引爲郭璞注文,因知脫一注字,今徑補。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出版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所載拙作原稿5其實這兩句話唐石經以來各種版本都作經文,邵晉涵、郝懿行也都視爲經文,孫星衍也相信爲爾雅正文,所以引來證明禹的行事。若是郭注,作爲書證也不夠分量。校者見阮元刻本此兩句刻成小字,遂斷定爲郭注,應該說是孫星衍想象不到的。中華書局點校本禮記訓纂第 860 頁牖,穿壁以木爲交窗也。从片,戶甫聲。一校記一:聲字原脫,據説文 片部補。底本作从片戶甫與大徐本合,校者補作从片戶甫聲與小徐本、段注本合。蓋校者止凴段注本,論斷說文作从片戶甫聲,因而認爲作从片戶甫脫聲字。在我們看來,說文的文本也很複雜,大徐本、小徐本都是說文,不能據小徐本否定大徐本,更不能以段注本爲絕對標準。又如第 885 頁鄉飲酒義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下釋文:魄,說文作霸,云:月如生魄然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