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试卷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4559417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汇报标题:1、高考户籍限制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2、“富二代”的教育3、考研热4、入园难入园贵幼儿园咋成了“忧儿园”5、国考热的冷思考6、小学生课余时间的负担过重7、网络流行语之现代教育8、现实版卖火柴的小女孩(贵州毕节市 5 名流浪男童垃圾箱中死亡因取暖中毒死)9、中学生是否应该用手机10、中国式陪读11、教师的待遇问题教育学原理试卷一、名词解析学生观:谓 学 生 观 , 是 对 学 生 的 本 质 属 性 及 其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所 处 地 位 和 作 用 的 看 法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1学校

2、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者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指向的客体实践中的学校教育 3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确定方式自觉选择班级建设:班主任和全班学生一起,通过建设班级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生活世界:学 生 在 真 实 或 虚 拟 的 、 现 实 的 或 可 能 的 生 活 过 程 中 , 自 觉 或 自 发 、 主 动 或被 动 地 从 事 的 所 有 能 影 响 自 己 生 命 成 长 的 实 践 与 交 往 活 动 , 以 及 相 关 的 环 境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存在,相对于学校正式组织内的群体而言,缺乏教师正式介入和正式组织规范的学生群体。二、简答题1、教

3、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教师的成长价值-生成教育智慧 P48-50教育智慧是教育劳动达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境界。(1)从教育学蕴涵的生命性,获得强烈的生命感。教育学关注生命实践,永远把学生的生命当成生命,以生命的眼光看待教育学教学工作,分析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自我发展。(2)从教育学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真正的教育学,都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和主动回应的结果。(3)从教育学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教育学是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基础而实现的生命实践的逻辑化展开。(4)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教育学以追求理论完善和实践完善为手段,追寻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完善,以“生命

4、实践”为主轴,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相关联。(5)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对时代发展的透析、对学生生存状态与学校教育的透析,对学校实践活动的教育透析。2、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内部产生的消极影响(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价值失范、认知缺失、工具理性强化(2)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侵蚀“学校特色,使学校趋同;导致教育制度权力分散;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拉大。(3)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事实与价值在知识上背离;知识的作用与系统性弱化,能力日益重要和突出,导致知识与能力对立;教学的不确定与模糊性增强。(4)对教师的消极影响身份认同危机、权威松动、职业自主性匮乏。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

5、童生存状态产生的影响(1)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由缓慢、稳定、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互动性、开放性的社会形态.。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2)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需要在积极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中生存与发展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影响儿童的发展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消极的社会因素产生影响。(3)社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变化社会分层、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学生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出现极大差异,相互关系呈现多样性。(4)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倡知识价值、强调创新人才、需要负责任的公民、需要独立自主的个体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升学竞争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

6、当代儿童的生存环境及其对他们发展的影响4、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1加大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新课程功能的改变,需要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大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这表现在把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和活动安排的自主权还给了教师。2拓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超越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局限,是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全人格”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具有研究成分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既是自主的独立劳动,也是合作劳动。3对学校的整体变革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新 课 程 改 革 需 要 学 校 各 方 面 形 成 相 应 的 新 理 念 ,

7、为 学 校 的 总 体 面 貌 更 新 和 结 构 性 变 革 准 备 了条 件 。(二)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1课堂教学需要走向新的“有序” 。课堂教学秩序需要“破旧立新” ,教师应成为教学新秩序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缔造者。2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习惯需要作适应性调整。3教师个人素质将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上经受极大的考验。开放后的课堂,各种信息资源不断“涌现” ,新的情况会不断出现。5、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复杂性是什么?(1)形成的内生性学生间自发形成的(2)发展的非确定性没有确定的发展规则(3)存在的开放性会受外部环境影响(4)内部关系的复杂性成员存在复杂关系6、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8、(1)联系(1)校内生活对校外生活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良好的校外生活对校内生活起促进作用。(2)校 内 外 生 活 可 能 存 在 脱 节 或 消 极 的 作 用 关 系 。(2)区别校内生活世界以人类精神财富与个体精神世界的系统转换为基本特征,具有规范、价值主导、强制性;校外生活世界存在个体与类之间的精神转换,具有非系统、随机、偶然性,是非规范、非强制、价值多元、相对自由的。7、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有哪些?基础性素养的含义:每个人在成为专业人员前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个性、才能、人生价值取向。基础性素养在专业素养培养前就存在,是专业素养发展的基础;基础性素养在专业教育中仍然在

9、发展、变化。( 1) 价 值 动 力 系 统 : 个 人 价 值 取 向 和 发 展 内 动 力 。包 括 事 业 心 、 责 任 心 、 爱 心 和 自 我 发 展 的 追 求 等 。(2)文化素养系统: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包括文、史、哲、艺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技术的基础素养。其养成,取决于有超越专业范围的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有对各种人生经历与阅读的体悟、思索。(3)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包括:敏于探究、善于策划、强于反思与重建、敢于开拓。三、问答题1 如何理解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一)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型(1)教师的“讲”变为“引”帮助学生形成最佳学习方式(2)学

10、生的“听”变为“学”学生主动学习(3)集体教学变为教学的个别化和多样化传统教学方式转为小组式研究、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方式;教学空间延伸(4)教学内容追求学生适应性与迁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无限性与传统教学内容的有限性、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导致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灵活性和适应性(5)注重学生高级思维和技能的发展“双基”教学转为理解、洞察力和智慧人的培养(二)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1)信息技术运用中可能的消极后果电脑取代人脑 (2)信息技术制约教育教学离开信息技术,无法教学;信息技术使教学低效;信息技术使教学进入错误的方向(压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

11、)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特殊性为培养人服务,要解决“技术、媒介、人的发展的关系” 。2 学校教育中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一)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当前的生存状态是学校教育的直接起点。“需要”与教育的关系:教育要按照人的需要的发展逻辑,以自己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产生并与成长相关的需要。1成长是每个生命体本真的需要2成长是每个生命体需要自觉意识与承担的责任3成长是出自生命本性的一种动力,是生命体独特的存在方式4人的成长需要具有整体综合性,包含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等层面5人的成长需要具有时间的终身性与空间的广域性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同义,成长需要存在

12、于全部的生活领域。6成长需要的实现,需要处理好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的关系(二)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其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1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新关系、新活动对生命意识与主动生存方式的奠基性影响(2)学习性的需求,提升思维发展层次,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交往的需要(4)主动发展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2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青春期的“叛逆”与自我意识的唤醒(2)学生对“成人”权威的“蔑视”与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3)学科兴趣的形成与深化(4)对社会的关注与主动参与3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1)关系域的改变:学科压力、家长与教师的期望、异性 (2

13、)对现实世界的关注(3)独特精神文化世界的形成:兴趣(4)成人意识的发展(5)学习压力(6)情感的发展四、论述题班主任怎样以智慧的方式开展班级建设工作?(一)在干部轮换工作中培养学生1传统的干部观干部是教师的助手、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2新的班级组织建设干部角色具有学生成长的价值,干部是班级的自我管理者;干部选举是教育的起点;实行干部轮换,促进学生的成长。3班干部的培养(1)建立小岗位与小干部间的共通性培养机制(2)给轮换下来的学生干部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3)形成宽容、民主、积极互助的文化氛围(4)提高班干部的素质(5)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工作(二)通过班级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和

14、班级生活的自主1班级生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2因需设岗,岗位设置具有教育性3关注具体岗位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三)创建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文化1显性的文化建设体现儿童立场,反映儿童的生存状态,包括班级奋斗目标、学习性文化环境、家校沟通性文化环境、人际互动性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建设增加动态意识2隐性的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民主氛围和创造精神的班级文化:人际关系理解、欣赏、宽容人与事情负责人与自我自主、自强、自信(四)开发班级活动的教育价值1日常性的活动改变教师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的状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2主题性的活动改变活动缺乏教育价值、主题选择忽视学生发展与成长需要、活动设计缺乏学生参与、活动方

15、式的表演性等状况。(1)形成以成长为主线的活动系列(2)学生主动参与、建设主题活动的全过程(3)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与变化(4)活动形式要丰富(5)活动要有反思与重建环节五、案例分析题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分析如下教育现象:某学校推出一项新规定:要求该校所有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禁止将手机带进校园,以减少对校园学习环境的干扰。该校刘校长介绍,有许多案例显示,使用手机会干扰校园环境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各方,即使将手机调成无声,学生仍会在上课或写作业时发短信,照相功能也常被滥用,手机已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焦虑、恐惧等不良形象。刘校长表示,手机的更新频率快,新上市的名牌手机价格不菲,不少学生由于炫耀或者不甘落于人后等心理而不断更新手机。这对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家庭经济意识的教育等都是不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