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9702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前库:人大 2004 年政治类专题 (MK) 控制面板 关闭上一篇下一篇顶部底部打印下载定制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战略是扩充核武库来夺取核优势还是保持低规模的核力量来确保核安全?【原文出处】国际展望【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404【原刊页号】1417【分 类 号】D7【分 类 名】国际政治【复印期号】200406【作 者】拉杰什M巴斯【译 者】夏瑞佳/赵春【编 者 按】本文编译自今日军控2003 年 9 月号,作者拉杰什M巴斯鲁系印度孟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作者站在印度的角度认为,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完全不同的核对手,印度核战略模式的选择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挑战。是扩充核武库来夺取核优势还

2、是保持低规模的核力量来确保核安全?本文从核战争内在规律出发,充分考证了印度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威胁,从而提出了最低核威慑战略的基本思想。编译本文,通过了解印度的核战略选择背景和其对中、印关系的判断,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与印度的未来发展关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摘 要 题】外著选介离印度首次公开核试验已经过去五年多了,印度的核战略正处于前进路上的转折点。它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是维持最低核威慑力量还是为支撑同核对手间冷战模式的对峙而扩充其核武库。有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其最终抉择:其一是威慑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与中国及与巴基斯坦的不同关系的理解之上,其二是印度所具有

3、的对最低核威慑战略会造成的预想后果和衍生后果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印度的核战略在清晰的理性认识和明确的表述姿态上都还没有完全成型。其核力量的发展,无论是要扩展最低核威慑的力量规模还是重新给“最低”下一个更宽广的定义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长期感受到高度的威胁必然会鼓励其军备的扩张。印度领导人将采取哪种发展路径?它与中国及与巴基斯坦的不同关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很大差异。印度和中国:合作高于对抗印度所面临的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极具威胁的核拥有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必须要充分考虑领土争端、历史战争遗患以及对核威胁的准确判断这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然而,印度与中国及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却有着根本差别

4、印、中比较稳定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一种松弛和透明的核态势;但与巴基斯坦紧张和危险的对抗却容易造成不稳定的和扩张性的核危机。印度人的普遍观点是中国逼迫了印度发展其核武器,新德里从中国对巴基斯坦导弹和核援助计划的种种迹象中感受到了敌意。在 1998 年致克林顿的一封信中,瓦杰帕伊声称进行公开的核实验就是为了针对中国的威胁,这也曾被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描述为“潜在的第一威胁”。印度对中国给予巴基斯坦的核援助以及在抑制印度的其它大量外交努力(如加强与缅甸的关系)的关注一直没有松懈。中国对印度导弹射程的稳步增长也表现得极为关切。虽然紧张因素持续不断,但印度和中国都在努力改善其双边关系。边境问题早在 2

5、0 世纪 80 年代起就已经通过每年进行交流对话机制而搁置下来,并于 1988 年建立了一个联合工作小组来处理边境问题。同时其它各方面关系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对外贸易从 1995年的 11 亿美元增长到 2001 年的 35 亿美元。2003 年 4 月,弗尔南德斯访问了中国并表示“深感荣幸并且坚信这次访问将是未来实现良性发展的一个美好开端”。2003 年的 7 月和 8 月,在“阿鲁纳恰尔邦”地区(印度片面宣布成立的行政管辖区域,中国从未承认过,编者注)的印度实际控制线处发生的两国巡逻分队间的冲突,最终就是通过外交而不是武力得以妥善解决的。印度与中国已经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两国在边境问题上

6、的分歧以及中、巴间的传统交往都不应该阻碍两国的友好关系的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稳定关系的认识,印度对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赶上中国核武库的愿望并不感兴趣,当然,印度也正在通过积极发展阿格尼型导弹来确保具备攻击中国的其它目标的能力,该型导弹已经达到超过 3000 公里的射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和美国的一些学者评论说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会给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有可能引发军备竞赛和造成局势紧张,印度官方对此表示不用过分担心。印度和巴基斯坦:螺旋上升的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相比之下就要僵化得多。自从 1947 年分裂为印、巴两国后,伴随核武器化进程的两国关系愈来愈紧张,在这

7、期间,共爆发了三次战争,它们分别是在 19471948 年、1965 年和 1971 年。20 世纪 80 年代,两国秘密发展核武器使局势进一步紧张,那个时代还被称为“稳定不稳定冲突”这是两个南亚核对手间持续的低层次冲突。巴基斯坦鼓励激进分子进入了印度的旁遮普邦地区,并且引发 19861987 年和 1990 年的两次比较大的危机,当时还造成了在边境地区的大量军队对峙。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叛乱在巴方的支持下,紧张局势在 20 世纪 90 年代逐步加强。和印、中关系相比,印、巴关系已经贴上了现实冲突不可回转的标记,当然也盛传要通过高层谈判来解决争端的言论(主要是在 1988 年、1999 年和 2

8、000 年)。虽然过去也取得过一些成功,如在 1960 年的水能共同利用协议和在 1988 年及 1999 年达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核信任确保措施,但总的趋势并不乐观。核威胁、导弹试射和持续激烈的外交言辞依然是其矛盾的最显著体现。贸易往来很少,文化交流几乎已干涸,地区性的合作也大受损害,良性发展的前景根本无法确定。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印度都还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实力因内部各权力派别间的相互排挤而持续被分散。随着两国的右翼势力的上升,最近为果断的解决争端所作的努力是否能收到成效还值得怀疑,由于对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互相让步才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其前景更是渺茫。印巴关系走

9、向被人描绘成了一幅螺旋上升的竞争曲线图,而其幕后久挥不散的危机和战争威胁则随时都会凸现。进退两难的核战略选择目前,印度的核战略态势位于两种选择之间。一方面,印度既不会选择将核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也不会向公众表达因与中国军力不平衡而产生的担忧。同时印度与巴基斯坦周期性的激进核威胁措辞也并没有与其军事战略中的威胁与反威胁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印度又趋向扩充其核武器库来推动已经公开的核力量建设,更主要的是为了跻进世界有核国行列。新德里已经在试图实施强硬的核政策。由于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抵御大规模的和高技术的战争威胁是个重大挑战,从而主张扩张性核政策的“现实”前景很有可能将占得上风。印度核战略的变更,不可

10、避免的将导致印巴冷战模式的复苏,而且会形成虽能“供应得起”但将充满危险的政治斗争趋势。关键的问题是,将如何来阻止这场政策的变更?也许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印巴间激烈的对抗能够转化得像新德里与北京一样能够更易于控制。如果这实现不了的话,那么就只有依靠对最低核威慑的清楚理解和最基本的自信来遏制对手和求得稳定。共同利益和行为约束控制印巴核紧张局势的关键性要素是集中在对人民生命的珍惜上,这是两国利益共同之处。在核威胁面前,没有什么比阻止战争尤其是核战争更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尽管克什米尔也许是主权之争的焦点,但印度和巴基斯坦对首先应该避免核战争的观点已经达成了共识。这就意味着克什米尔问题必须要与两国的

11、核对抗相分离,以便能够采用印度和中国那种模式来维持安全稳定的双边关系。印度必须深刻认识到,像其在 2001 年和 2002 年所进行的大规模兵力调动很容易引发核危机。也许巴基斯坦认为支持印度的恐怖极端主义分子是一种低投入手段,但这将对伊斯兰堡广阔的安全利益也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大量的克什米尔的自由主义战士已经与基地组织及世界伊斯兰革命联系起来,这当中也包括要推翻巴基斯坦政府这一目标任务。而且,通过印度国会遭受袭击来看他们正在欲图挑起印、巴间的战争。他们这样做的能力在逐步增强,尤其可能会采用核武器作为其恐怖活动的手段。维持当前核威慑力量而不再竞相展开核竞赛是两国共同利益之所在。如果印、巴选择扩充核

12、武库,那么紧张局势将进一步恶化。对核警告的强硬措辞的误解而触发核战争这种趋势将越来越严峻,这是由于核设施已成为恐怖分子的攻击目标,一旦一方的核设施遭受恐怖袭击都有可能被误解是来自另一方的攻击,这就增加核战争的危险。双方确保核基础设施免遭恐怖主义袭击将对两国产生共同的利益,因为两国都不会接受让恐怖主义分子或是基地组织获得核武器。核武库被缩减得越小,那么恐怖主义分子的阴谋就越难以得逞,从而那种“误会”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小。不像美国和苏联,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很早就表达了对武力控制的倾向。早在 1988 年以前,两国总理拉吉夫甘地和贝拉泽布托就达成了每年交换核设施清单的共同意见,并许诺

13、不会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1998 年刚进行核试验后不久,在 1999 年的拉合尔备忘录中,双方达成了包括向对方发布导弹试验通知在内的许多共识。总的来说,他们甚至在高度紧张和极度危急时期也坚持了这些协议。现在的关键是要说服其将这一良性势头继续下去。最低核威慑的理解 当最低核威慑的概念还没有适当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面临着源自威胁的判断或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施压的制约。比如,印度在强调威慑的可信度时暴露出到底由什么来构成其威慑显得模糊不清。正是基于这一严重影响,核武器不应该完全销毁。即使存在那么一丁点大规模杀伤性的危险,那也能产生足够震慑力。在形成这种威胁时,还必须强调其可靠性以使对手感知到我们的武器

14、将能发挥出很好效能。再进一步,如果认为做出任何战争的决定都要对潜在收获与潜在投入进行仔细衡量的话,那么在包括印巴问题在内的很多问题都是毫无理性可言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核战争的危险,其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出潜在的利益回报。总而言之,只要使对方在意识里感受到威胁,那么威慑就是有效的。这一最核心的判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核战争法则:少量的核武器足以形成有效威慑;除非遇到非常严重的危险,那么扩大核武库是根本没必要的;追求数量上的平衡与超越也是毫无意义;多位一体的核威慑模式下任何一种打击都能形成威慑;逐步上升的威胁模糊了军事或非军事的区分。有两点理由能说明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是没有意义的:一是最低威慑本身就代表着

15、在军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二是导弹突防形成的威胁永远也不可能消除。总之,作为有效威慑基本条件之一的二次打击能力不需要具备大规模的报复力量。正是由于较小的核力量在实施报复时能产生巨大的毁伤性,这就使得敌人在进行第一次打击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暗示着,即使与某一特殊对手关系发生恶化时,也不需要去改变核战略,理性的对手即便是遭受核威胁也会尽量的避免核战争。研究印巴冲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卡吉尔地区冲突中,巴基斯坦饱受了撤兵的耻辱;而在 2002 年,印度也接受了重新部署兵力(或说是撤退)的失败。当一方以武力报复相威胁的时候,没有一方愿意去冒战争的危险。就像在古巴危机中,美国在军事实力上有压倒性的优势,但美

16、国肯尼迪总统并没有冒险对古巴实施核打击。最后这个例子有力证明了低限度核威慑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军事实力面前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从逻辑上分析,即使巴基斯坦发展了比印度要大得多的军事实力,那也无法改变两国间的战略对等关系。这不会变得比印度与中国间军事实力上的“不对等”更突出。乐观的前景迄今为止,巴基斯坦的核政策所显示的也是以上所述两种战略模式的混合体。它在对常规军力的发展和核武器的限制上也表现得相当的谨慎。但在卡吉尔事件中的举动和在克什米尔支持恐怖主义的行动又暴露出它的冒险性和好战性。使巴基斯坦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只有依靠于外交领域要说服它认识其当前战略的危险性,并使之相信通过进行没有政治砝码为背景的核谈判才能使双方的损失减到最少。由于其政治背景的限制,因而这种方法要比企图为其设计一整套战略思维要可行得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众多相似之处。都拥有被其长期、缓慢和隐蔽的武器发展模式所刻画出来的那种抽象的战略文化;都拥有不随意选择打击目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