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15058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积累与运用(25 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 大地鸡鸣,人类的 (chu)烟升起。在这片友好的大地上,万物欢欣,生机(png)勃,土地丰 (ro)。我们用感恩的心情,声声祈 ( do):大地,早上好!2 按要求填空。 (10 分)(1)2003 年 6月,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 315米” ,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 , ”的凄异景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将喜迎各国嘉宾。用论语中的“ ,?”可表达这种喜悦心情。(3)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 , 。(4)古

2、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 的开卷诗。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四月春风里摇曳的青草嫩尖,柔软的扫帚草丛, , 。究竟是为什么踏上了脚下这块沉默而坚硬的土地的呢?A、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 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B、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 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C、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

3、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D、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 让他轻轻地漂浮,又让他深深地沉醉。4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2 分)A首联先写“客路” ,后写 “行舟”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

4、喜悦、激动的心情。(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2 分)句子: 理由: 5、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一种“家电” ,写一句讽喻人类的文字。 (2 分)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空 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苏州话进行交流,在“90 后”中甚至出现了“无方言”人群。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人则认为苏州人就

5、应该说好苏州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 (3 分)二、阅读(35 分)(一) 、阅读地震 ,完成 712 题(14 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6、。7.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2 分)A、 鸡鸣犬吠/满城/中B、 俄而/几案/摆簸C、 人眩晕不能/立D、 栖霞山/裂;沂水陷/穴8.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两句) (2 分)_9.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2 分)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10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_11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

7、的词语。 (3 分)_ 12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3 分)_(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315 题。 (6 分)甲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乙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

8、死。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

9、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3甲文中两个”这” 分别指什么? _(2 分)14比较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二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 分)_15乙文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 分)_(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620 题 (15 分)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 20 年的故乡去。和

10、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象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 ”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 ”娘说着,弯

11、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

12、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 。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 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

13、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 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 ”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 (选自南方日报 ,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16、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 ,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2 分)17、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3 分)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18、文章第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 “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