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13790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史之乱中的六名将 引用 2005-08-11 04:29:03 字号:大 中 小 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唐廷一方有大量杰出的将领参加了此次战争,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张巡六位大将。他们都有着赫赫战功,但在这次平叛中,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清三位在对外战争中获得无数荣耀的战将,却最终都葬送在自己全力维护的玄宗手中,而毫无建树。时兮命兮!而同位名将的李光弼、郭子仪和张巡则在平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可谓中兴名将!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李楷洛,原为契丹族酋长,武则天时归附唐朝,先后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

2、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一次反击吐蕃的战斗后,死于归途中,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李光弼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开始入军旅任左卫郎,以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天宝五年(746),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补为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特别器重他,常说:“光弼必居我位。”天宝十三年(754),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翌年,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发挥其军事才干,因而使他成为“中兴名将”。安禄山自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于范阳起兵南下,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东都洛阳也陷于叛军之手。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3、,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等职。至德元年(756)二月,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东出井陉,收复常山郡。四月,郭子仪亦率大军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师,进击史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叛军。李光弼又乘胜进攻赵郡,一战破城。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回师常山,于沙河大败史思明所收散卒数万。蔡希德率步骑二万加入史思明军,牛廷珍从范阳等郡发兵万余人增援。数日之后,李光弼则与郭子仪与叛军在嘉山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虏千余人。唐玄宗却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哥舒翰十几万大军一战而溃,潼关失守。接着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长安沦陷。李光弼与郭子仪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陉,以阻止叛军西进河东。不久,太子李亨

4、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唐称太原为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间郡兵五千人开赴太原。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已攻占绕阳、赵郡、常山数郡,河北全境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叛将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马计十几万人,同时进发太原,李光弼坚守一个多月并斩首与俘虏万余人。后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自立为皇帝,下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仍围攻太原。李光弼抓住时机,击败叛军,斩首七万余级。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了东、西两都,并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困于

5、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从范阳南下,以救安庆绪。第二年三月,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之北。官军一溃遂不可收拾,其他诸军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整勒队伍,全军以归”。七月,郭子仪遭宦官鱼朝恩谗毁而解职,李光弼代其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之职,并知诸节度行营。李光弼奉命离开太原,走马赴东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临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坚守的指示行事,一战失利,投降了叛军,致使东都无险可守。李光弼退守河阳。史思明退驻白马寺南,并于河阳南筑造月城,与李光弼军南北对峙。河阳大战的胜利,李光弼劳苦功高,肃宗加授他为太尉兼中书令,并诏令褒奖其赫赫战功。李光弼于

6、河阳同史思明大战数月,成功地阻止了叛军的西进,同时又收复了河阳之北的重镇怀州(今河南沁阳),唐肃宗促使李光弼进取洛阳的使者相继于道。李光弼迫不得已,命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遂与仆固怀恩率兵并会同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上元二年(761)二月,洛阳之北邙山,仆固怀恩为敌所乘,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遗弃殆尽。李光弼、仆固怀恩渡过黄河,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李抱玉听到邙山溃败,丢弃河阳。邙山一战,官军损兵折将,河阳、怀州这两个军事要地皆拱手让给了叛军。被罢免副元帅、太尉之职,以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领河中节度使授。叛将史朝义乘邙山之捷率军南下,进攻申、光等十三州,唐肃宗再次启用深孚众望的李

7、光弼,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治今江苏盱眙)。李光弼奉命,即刻带病开赴临淮,一路疾驱进入徐州,然后挥师西进,一举收复许州,斩敌千余人,并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将。史朝义分兵攻宋州,李光弼又击败其军。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王,并图像于凌烟阁,给以功臣殊誉。不久翁山(今舟山群岛)爆发了以袁晁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了台州(今浙江临海)、信州(今江西上饶)等郡,一时发展到二十万人。李光弼遂命部将张伯仪进攻衙州,击败了袁晁义军。至广德元年(763),张伯仪擒获了袁晁,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后李光弼时处危疑之地,拥兵不朝,抑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

8、)八月卒于徐州。享年五十七岁。赠官太保,谥曰武穆。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年(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年,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9、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围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十五年,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等地。又于恒阳(今曲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 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获悉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后,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不久奉命率兵 5 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将阿史那从礼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诸部落数万众,解除了朔方后顾之忧。二年二月

10、,郭子仪率兵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度攻破潼关,大败安将崔乾祐。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奉诏引兵赴凤翔(今属陕西),于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设伏击败安将李归仁铁骑五千。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兵十五万,再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大败之,斩六万人,收复京都长安。十月,随李俶乘胜东进,在回纥军配合下,大败安将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迫安庆绪弃洛阳退守邺城(今安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略河北。乾元元年(758),进位中书

11、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十月,领兵渡黄河,至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将安太清,进围卫州(今卫辉)。时鲁炅等四节度使亦会于卫州,安庆绪倾邺城兵七万来援。后安军败走。子仪引兵追击,俘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拔卫州。再战愁思冈(今安阳西南),前后斩杀三万人,遂与诸军连营,进围邺城。二年三月,诸军与援救安庆绪的史思明五万精兵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溃退。旋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封郭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

12、出镇绛州,乱平。不久,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再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万渡渭水逼近长安。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京都失守。郭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四千人,以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二年,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不久,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反唐,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

13、关中,长安震骇。子仪奉诏出镇奉天,充任北道邠宁、泾原、河西。当怀恩等部进逼奉天时,子仪布阵于乾陵(今陕西乾县西)之南。回纥、吐蕃知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纥、吐蕃大军进围泾阳(今属陕西),仆固怀恩暴死,子仪即利用其矛盾,领数骑赴回纥营地,说服其大帅药葛罗,并与之结盟,大破吐蕃军。大历二年,奉命讨伐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智光部众斩智光以降。八年,吐蕃十万余众攻泾、邠(今彬县),遣兵马使浑瑊出战宜禄(今长武)失利,后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连连取胜,杀获甚众,吐蕃败逃。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

14、中书令,余官皆免。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二十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张巡(709 年一 757 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713741 年)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742755 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因不愿阿附权贵,未能迁升高官,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到真源一上任即将当地豪强华南金依法惩杀,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人民安居乐业。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正月,安史部将张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西北七十

15、里)等州。谯郡(今安徽毫县)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为其长史(副职),并以此身分迎接叛军。张巡却率属部誓师讨伐叛军。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起兵拒叛,击败了张通晤后,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兵二千人。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贾贲、张巡入雍丘城后,据城自守,贾贲授为监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军攻雍丘,贾贲率军出城抵御而战死。后张巡率千人之众,坚守孤城四月,抗击敌众几万人,每战克捷,河南节度使虢王李特命张巡为抗叛先锋。迫于形势,张巡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及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县令姚阎合在一起。之后,在宁陵北

16、击败杨朝宗,斩叛将 20 人,杀敌一万余人,张巡被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至德二年(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奇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张巡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土,自己分毫不要。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门言)为吏部郎中。七月,叛军再次围城。此时城内粮草已近绝,但仍屡次击退叛军。直到当年十月,城中只剩 600 士兵,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被俘为叛军所杀,终年 49 岁。张巡坚守睢阳期间,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 400 余战,杀死敌将 300 人,士兵 12 万人。肃宗赠张巡扬州大都督,封其子张亚夫金吾大将军;诏封邓国公,史称张中丞免睢阳、雍丘三年徭税。德宗贞元(785805 年)中,赠张巡之妻为申国夫人。宣宗大中(847859 年)年间,将张巡、许远、南霁云画像置于凌烟阁。张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