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镜头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13057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评价一个镜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评价一个镜头 我们都不是实验室的评测人员,我们没有专门的器材与软件来对镜头的科学指标进行评测,但我们还想来鉴定一只镜头到底如何,我们只能凭借我们个人使用的感觉来对一只镜头下一个最终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从哪些角度来看一只镜头呢? 还有,我们凭经验而对一只镜头所下的定论,与实验室的评测相比会有多大的意义?我们的评测主观的东西太多,有实际意义没有呢? 先来说第二个问题吧。 我个人认为,我们个人使用中经验的主观的评测比实验室中的评测更具有意义。因为镜头这东西最终是提供给我们使用的,不是用来测试什么线对什么色板还原的。我们主观的使用更重要!我们需要建立我们普通使用者的评测标准。 但我们的标准如

2、何来建立?这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其实对于一只镜头我们需要进行的有外观式样,质料做工,使用手感,成像质量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的。 从外观上讲,比康泰时镜头一贯就是华贵大方,蔡司依康一直就是精密华丽,梅耶镜头一直是朴素实惠。从质料上讲,施耐德镜头一直真工实料,现代的腾龙与适马镜头就有着过强的塑料味儿。从使用括上讲,莱卡一直是舒适滑顺,潘太康的某些镜头就显得生硬。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一只镜头的光学质量了。 光学质量我们则要通过拍照来检测。都有哪些个角度来看一只镜头?锐度 锐度很具体,但也很模糊。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就每一只镜头而言,什么光圈,什么焦距或都对焦到什么地方都锐利似乎不太可能,对于变

3、焦镜,希望各个焦段都能锐利如刀切更是不可能。那么如果看一只镜头的锐度怎么来检验? 1.最大光圈 (1 )用最近距离拍照 (2 )距离 3-5 米处的景物准确对焦后拍照 (3 )对着无限远处拍照 2.收小两档光圈 (1 )用最近距离拍照 (2 )距离 3-5 米处的景物准确对焦后拍照 (3 )对着无限远处拍照 3.用光圈 F8 或更小的光圈来测试 (1 )用最近距离拍照 (2 )距离 3-5 米处的景物准确对焦后拍照 (3 )对着无限远处拍照 这样就比较全面了。举个例子,网上好评如潮的 CZJ2.4/35MC 的那只镜头,我测试过多只,其近拍能力超强,相当锐利,中景也相当不错,但无限远时,常常就

4、不太如人意。这样的镜头我们可以说其近景中景锐度很强,但远景一般。当然不同焦段不同品牌的镜头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这里也不排除镜头的个体差异,东蔡的镜头尤其如此。焦外 我们来评价一只镜头,尤其大光圈定焦头,常常很在乎其焦点以外的成像。 对于一只成像让我们满意的镜头,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焦内锐利,焦外柔和。这个标准具有普遍的意义的。但焦外其实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不同的焦距不同的光学设计的镜头其焦外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的。 对于长焦镜头,我们要看其焦外的过渡是不是柔和自然,对于中焦镜头,我们看其焦外的标准就应该比长焦头的指标降下来一些了。而对于广角镜头,一般我们是不在意其焦外的。拿一只 20 广角非要

5、去看其焦外是不是二线,柔和度怎么样,我认为有点滑稽。我们评价焦外大致也应该人 30 头开始吧。35-135 之间的镜头淡焦外是最有意义的。如果是 200 镜头,用到光圈 F5.6 都会虚化得相当不错,没有必要去谈。而对于 50 头则不然,我们常常要看它的焦外好不好了。 焦外可以是杂乱的,这样的焦外我们认为二线性很重,感觉生硬。 焦外可以是柔和的,这样的焦外我们认为是奶油的,感觉特别软。 焦外可以是柔滑的,虽然焦点以外的景物并不是一团糊,但似有非有间却更大程度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我认为这才是最佳焦外。 此外焦外与焦点之间的过渡也是应该特别被我们关注的,潘太康 2.4/50 的那只小饼干头的焦外就

6、有一种细腻的感觉,相当好。 当然焦外也会呈现不同的形状,有晕化开的,有凝结不动的,还有一堆色点的,更有特色的是螺旋形的,如 CZJ 的大 B 与小 B。 看焦外时一般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去测试。 1.最大光圈近距离对焦,背景距离主体渐次拉开。 2.最大光圈中距离对焦,背景离主体渐次拉开。 3.最大光圈中距离对焦,背景离主体三米开外。 4.最大光圈中距离对焦,背景离主体很远。 5.收小一档或两档光圈后再进行以上的测试。 6.收到 F4 或 F5.6 光圈后进行常规拍摄测试,优秀的镜头这种条件下也可以看出焦外的虚化来。 色彩 镜头不同,色彩千变万化。比如日产康泰时的清丽,德产蔡司的华丽,CZJ

7、的浓郁,风格各不相同,其实某些镜头还会出现偏色情况。 1.油润感。油润感的产生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光线充足,光线过于弱,色彩不能正常显现,无法来评论是不是油润,虽然也还可以看出,但区别较小了。 二是漫射光与直射光下都试一下,顺光测光逆光下都看一下。 油润感产生的最关键的条件就是一只镜头的加工制造与光学设计。德头全是有很强的油润感的,这种油润感源于什么?我们有时说不太清。光学结构吗?似乎不是,日本镜头完全可以仿效德国镜头设计的,现在确善能生产的 ZF 蔡司镜,与康泰时比就不及原厂的有味道。那是镀膜吗?似乎也不完全是,估计与膜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禄莱的 HFT 镀膜就呈现另类的油润来,毒性很大。可

8、是 CZJ 中的某些单膜镜头色彩依然油润啊。因为不完全是镀膜的事儿。那么最有可能就是光学玻璃的不同成分了。我们知道,不同的玻璃具有不同的特性,肯定在过滤某些频谱的色光时就会出现小小的差异,而这差异只是一点点,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来,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才是最终的原因。 其实油润感的产生还与镜头表现色彩时对于色彩的衔接表现不同,油润感强的镜头的色彩总是自然而然地晕化般的过渡,色彩有一种漫化开来的倾向,而有些镜头的色彩过于干涩,纠其原因常常是色彩凝集而化不开。 油润感的最后一条还在于某种镜头所拍的片子中总是带有一种统一的色调,比如德头的那种看似古黄而又不是黄的调子。新产的日本镜头的色彩就显得太跳了,没有

9、统一的色调。 2.色黑比 没见过有这样说的,但我能感觉到,也许称为“色灰比”更确切些吧。就是纯色与黑色之间的比值。我一直在仔细观察,我发现德头出片一般都不是单色的,常常表现出一种复合色来。德头出片总有厚重感,沧桑感可能与黑色的比值较高有关系。比如用东蔡头拍蓝天,常常并不是纯蓝,而是一种灰蓝,它不要求色彩那样纯净,但给我们感觉却更真实尤其更有艺术的韵味。日本的一些现代镜头的色彩就过于纯,过于艳而显得特别轻浮。 关于色黑比的关系可以在照片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来。 一张照片的色彩的浓度(饱和度)很高,黑色比例也比较大,就会呈现出一种油画的风格来。一些西蔡头全有这样的特征。 一张照片的色彩的浓度不高,但

10、黑色的比例比较大,就会呈现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来。一些东蔡头有这样的特征。 一张照片的色彩的浓度很高,黑色的比例却很少,就会呈现出水粉画的风格来,一些日本镜头就会这样。 一张照片的色彩的浓度很高,黑色的比例也少,就会呈现出水彩画的风格来,一些日本镜头就这样。 当然这些也不是固定的,因为色黑比还涉及到光线强度,光线质量,光线角度,曝光补偿等一切问题,多种条件下去试一下,对于我们形成某种风格很有益处。 3.色彩的协调 好的镜头出来的颜色总是协调性很强的。两种补色加到一起并列起来的时候,有时镜头会压低一种色彩的浓度,有时会把其中一种色彩中加入很大成分的黑灰的比例,从而达到协调一致的效果。当然画面统

11、一在一种色调之中也是色彩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 CZJ2.8/80 的偏粉,小 B 的苍黄古意,莱卡 2/50 的油黄与阴影处的蓝调全是这样。 需要补充的是,色黑比与反差并不是一回事儿。反差指的是画面中最亮部分与最暗部分之间的比值,高反差镜头会拉开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使是阴天使用,高反差镜头也会有很明锐的感觉,其实就是反差强而带给人的视觉感觉,一般说来,尼康的镜头常常有很强的反差,而佳能镜头的反差偏于弱一些,所以尼康的镜头给人的感觉很明快而佳能头的照片给人发闷发肉的感觉。其实佳能的镜头不差,是反差给人的视觉的欺骗而已。 但色黑比不是这样,与反差无关,是纯色与黑之间的比值,照片中给人感觉复合色比较多

12、而纯色较少就是色黑比值较低,而照片给人很纯净感觉就是色黑比比值较高。 解像力 解像力也就是一个镜头对于细节捕捉解析度高低的评估。我们一般认为德头的解像力高,对于线条点块记录较为细腻,对于色彩的微小变化也能忠实反映。但这个特点却与锐度不是一回事。锐度一般指的是图形边缘的清晰程度,而解像力更多指的是层次而言。 当然可以指镜的造型能力,也可以指镜头的绘色能力。造型能力指的是黑白灰的梯阶,分得越细越丰富。但有时解像力强的镜头常常给人感觉反差不够,照片发灰。绘色能力是指对于色彩的细小变化都能表现出来,没有色带中断现象。 我们可以这样来测试。 1.强烈阳光下,对着明亮的景物拍照,然后看其对于高光处影纹的记

13、录情况,其中镜头与镜头的特性是不在一样的,有时我们得注意一个问题,比如潘太康镜头如果用相机的正常测光去拍照显得曝光要过度一些,而梅耶镜头则又表现为曝光不足。因此使用潘太康镜头时你得曝光补偿-0.5 或-1 档,而使用梅耶镜头时你不妨可以正常曝光或 +0.5 档,这样两者常常有一样的表现,这时再去看高光的表现。常常有人说,潘太康镜头是见光死,高光部分一片死白,我认为是你控制这种镜头的手法不正确导致,潘太康不会那样差。梅耶也不是在高光上那样强。 2.阴天或弱光下拍照,看暗部的细节,常常可以感受到暗部的表现,德头几乎只只对于暗部细节的还原能力都是强大的。 3.强烈阳光下,或都早晚阳光很亮空气很透的时

14、候,让照片中有亮有暗,这时就能检验出一只镜头对于高反差景物的宽容程度了。 空气感与空间感或立体感。 其实这几个概念差不太多,几乎可以相同看待。产生空间感的原因很多。 会聚的线条的景物,比如我们顺着街道或铁路拍照,由于透视的原因,线条会产生会聚,自然会产生空间感。 开大光圈,前景实而背景虚,如果控制得当,也会产生一种空间感,这种情况下,模糊是对清晰的一种赔衬。 利用雨雾天特殊的条件,使近处的景物色彩饱和,远处色彩清淡或消失,自然会产生一种空间感受。 而对于一只镜头来说,能产生空间感是其解像力强的表现。正因为其对于影像有着细腻的纪录,才会使人产生一种鞭一种景物从背景中“跳”出来的感觉。 当然,合理

15、地利用光圈 也就是景深的原理,也可以产生这种空间感。并非非得开到最大光圈。有些德头,开到 F5.6 时还会有着不错的虚化,空间感当然就强烈了。 对抗逆光能力 有些镜头对付逆光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比如尼康的银广角,把大太阳收入到画面中,画质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但东蔡的 20 广角你也这样用肯定不会讨好,画面会罩上一层雾似的,色彩艳丽度受到影响,甚至锐度也没有了。整个画面没法看了,这种情况叫“起雾” 。一般说来过去的胶片机的镜头对付逆光能力都不是很强。但在使用胶版拍照时却不见很强的起雾现像,用到 CCD 或 CMOS 的数码机上为什么就这样怕光?其实是与感觉材料(或元件)有关系。胶版的表面反光远没有

16、我们的 CCD 或 CMOS 前的低通滤色镜这样光滑,这个低通滤色镜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反光镜哦。如果镜头内的消光处理不好,低通滤色镜收到镜头进来的光线会把一部分反射到镜头内壁中去,而镜头内壁消光又不好,再反射出来,如果N 次,再进入到画面中参与成像,最后的画质是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现代的镜头特别讲究两点。一是镀膜 主要是增透膜,尽量让镜片组中的每个镜头的反光减少到最低。二是镜壁消光处理,适马镜头的所谓进行了数码优化的 DG 镜头就是这回事儿,没有什么高深的。 但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镜头前加装遮光罩,不要让阳光直射入镜头就是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几乎每只德头在对付眩光的问题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了。而我们又不能总是对着太阳拍照,这似乎不是评测镜头应该涉及的内容。 色散 常常听到有人说,索尼 F828 是紫边王。其实紫边就是色散的一种表现。从根本上讲,我们现在无法完全消除色散,只能尽量使其最小化。色散现象在长焦头上表现尤其明显。就是牛头康泰时的 85/1.4 人像王也不能避免,在尼康的 AF85/1.8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