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12854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语文试卷(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 “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 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 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 76 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 72 米,全部采用花岗岩“ 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

2、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 观又舒适 实用 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 斧 ”。“三 斩斧” 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 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 三斩斧”。中国馆的 76 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 剁出来。一 块 1 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 5400 多万刀。行走在 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 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 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的文化理念,来形容

3、中国馆的文化内涵。他介 绍,以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数千年来,充满“天人合一”文化意味的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这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我 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的适 应方面,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我们的城市是方形结构,我们的结构体系是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这是我们东方建筑的特点。东方建筑有很多很有价

4、值的构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独拱,既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还是一个艺术的构建,把受力和 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何镜堂说。“其 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 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 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 远,但 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

5、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 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 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 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

6、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天人合一” 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 表性的特征。2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 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2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 1 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号称“东方之冠

7、”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 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 30 年的有效成果。D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二、文言文阅读阅读 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8、:“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 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 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 战,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今

9、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 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 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 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 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 至,无以渡。 ”项王笑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4.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10、的一项是(3 分) ( )A.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 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3 分) ( )力拔山兮气盖世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B. C. D.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

11、时迷路,被一老农夫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来源: 学+ 科+ 网 Z+X+X+K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 分)3译文:(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 分)译文:三、现代诗歌阅读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完成 8-9 题。 (11 分)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2、。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来源:学,科, 网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8.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妙处。 (5 分)_9. 笙箫应该说是有声的,可诗人为什么要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呢?(6 分)_四、名篇名句默写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来源:学_ 科_网 Z_X_X_K(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2)既东封郑, 。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 , 。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 )

13、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五、现代文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 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 选出来的。我拿 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 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 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 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

14、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 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 最后定稿” ,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 边添上一句:“ 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 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 事实 ,钱学森,没有避 讳,倒是 轮 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

15、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 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 “光是能在脑 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 经够惊人了, ”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 “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 时又解决另一同 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4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 论文,算是 对曾经 向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