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95921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牛业发展经验与对策摘要:云南省南涧县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由于坚定不移地发展肉牛产业, 坚持不懈地开展以肉牛冻精改良为核心的畜牧科技推广,使肉牛产业成为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本文在认真总结南涧县肉牛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找准存在问题,提出加快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关键词:民族 贫困山区 牛业发展 经验 对策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养牛业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全省 2006 年存栏牛 782 万头,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存栏数的 7.1%。养牛主要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全省现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73 个,占全国扶贫开发工作

2、重点县的 12.3%;按照现行标准,全省目前还有贫困人口 610.8 万人,随着国家提高扶贫标准,云南省的贫困人口预计将在 1000 万人以上,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大理州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组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 劳动力 转移“ 一体两翼”战略,特别是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肉牛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扶贫开发重点产业,理清发展思路、典型示范引路、科技推广支撑,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通过肉牛产业开发脱贫致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1 南涧县肉牛产业发展概况1.1 山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耕地面积

3、少、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滞后、地处边疆是南涧县基本县情。南涧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处东经 10006 10041,北纬 24392510之间。全县总人口21.9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0.5 万人,非农业人口 1.47 万人。全县国土面积 1738.60 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 99.3%,坝 区占 0.7%;耕地 12290 公顷,占 7.72%(旱地占 82.7%、水田占 17.3%),林牧业用地占 84.17%,水域占1.4%,难以利用的土地占 6.71%。国民生产总值 115190 万元,财政总收入14011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 9916 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78

4、67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55 元。是一个人口居住密度大(126 人/平方千米)、农民人均耕地少(0.9 亩/人)、而草食畜资源相对丰富的山区贫困县。1.2 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肉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07 年末,全县存栏肉牛 10.03 万头,出栏肉牛 7.02 万头,牛肉总产 8419 吨,与 2000 年相比分别增长 27.61%、 81.33%,129%。实现畜牧业产值 32905 万元,其中养牛业产值 13750 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 41.8%。全县 80%以上农户养牛,养牛户人均养牛收入710 元,纯收入 470 元,占农民纯收

5、入的 1/4。1.3 南涧县肉牛产业在云南省和大理州的地位一路上升。在全省 126 个县市区中,南涧县肉牛存栏位于 27 位,而出栏位于第 4 位。在大理州 12 个县市中,肉牛存栏位于 2 位,出栏位于第 2 位。1.4 肉牛市场转好进一步拉动肉牛产业的发 展。2008 年 1 月-5 月,由于肉牛价格一路攀升,目前活牛已达 16 元/千克,西门塔尔杂交能繁母牛价格6000 元/头-10000 元/头,有的高达 12000 元,今年一季度,全县出栏肉牛已超过 2 万头,预计全年肉牛产值将突破 2 亿元,农民养牛效益。1.5 通过肉牛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运用,肉牛生产水平和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据

6、1978 年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南涧黄牛成年公牛和成年母牛的平均体重分别为 168.7 千克和 151.1 千克, 阉牛屠宰率 49.75%,净肉率 39.26%,通过对西门塔尔与南涧黄牛 杂交所产杂交牛测定,西杂F1平均初生重为 24.8 千克,比本地犊牛提高 45%;1 岁、2 岁、3 岁西杂 F1公牛体重分别为 213.3、369.1 和 441.0 千克,成年体重最大的达 850 千克;西杂出栏牛屠宰率达 56.2%,净肉率达 45.3%,肉用性能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改善。目前,本地牛头均产肉仅为 99.5 千克,而西杂牛头均产肉达186.54 千克。近几年出栏的优质杂交牛比例

7、提高,2 至 3 岁杂交牛活重均在 350 千克以上。 1.6 乳肉兼用西门塔尔杂交牛发展取得进展。为探索肉牛产业发展效益和农民收入最大化,利用二代以上西本杂交母牛进行挤奶试验,日产奶量 13千克-22 千克,经测定,乳脂率为 4.2%,乳蛋白 3.5%,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分别比荷斯坦牛高 0.75 和 1.55 个百分点。2007 年,依托示范村扶持发展 100 户乳肉兼用母牛养殖示范户,培育基础牛群,提高肉牛产业附加值,开展挤奶 14 户,挤奶母牛 24 头,县、 乡各集镇开始了西杂牛优质鲜奶供应,现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上来。2、南涧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

8、措施和经验2.1 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确立肉牛业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现实背景下,发展肉牛产业,只有采取政府领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2002 年,南涧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结合山区资源优势,把肉牛确立为培植和发展的四大农业重点产业之一,制定了南涧县关于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政策保障措施,通过抓实品种改良、饲草饲料、疫病防制和市场服务等四大体系建设,做好典型示范,加强资金扶持和配套技术推广,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技队伍管理,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长足

9、发展。2007 年,又修订下发了南涧县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保障政策,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向乳肉兼用型发展,提高肉牛产业经济效益,做强做大肉牛产业,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一大亮点。为切实加强对肉牛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畜牧、财政、发改、扶贫、科技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全县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产业发展组织网络,为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2 争取项目、完善政策,加快肉牛产业发展进程。为

10、把肉牛产业培植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南涧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支持。1980 年南涧被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云南省人民政府 1995 年把南涧列为全省商品牛羊基地县,2002 年大理州人民政府把南涧县列为全州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加大了品种改良和发展力度。县委、政府近 5 年共向中央、省、州争取到项目资 金 968.89 万 元 ,制定了扶持政策,整合扶持 资金,对规模养殖、示范养殖、运销组织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对标准养牛示范户、规模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饲草饲料生产等给予扶持。由于加大了扶持投入,为肉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加快了肉牛产业的发展进程。2.3 典型引路、科技集成,以示范

11、村和示范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全县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2 年以来,全县对科学养牛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常抓不懈,把巩固提高老示范村与新建示范村结合起来,共建肉牛生产示范村 87 个,示范户 1757 户。完成建(改)圈 60200 平方米,建青贮池 8140 立方米,牛群 100%进行了防疫保健。2.4 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把肉牛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结合千村扶贫百村推进畜牧项目的实施,畜牧局抽调 29 名科技人员分赴 9 个村委会,协助各乡镇展开宣传发动、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兑现补助等工作。以卫生圈建设为中心,每户建圈面积 15 平方米以上,同时开展建青贮池、种草、制作青

12、贮饲料、畜群防疫等配套技术培训、推广工作;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对卫生圈建设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经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农户,兑现新建圈每户 550 元、改圈户每户 300 元补助。做到了建成一户、验收一户、兑现补助一户,使群众满意。在 6 个乡镇 9 个行政村共建成卫生圈 2716 户,完成计划任务的 102.49%。完成 2 个改良站和 9个村兽医室建设,整合拨付资金 71.18 万元。县畜牧局被省委组织部授予“群众最满意的涉 农单 位” 。2.5 发展肉牛产业,品种改良是关键、饲草饲料是基础、疫病防治是保障。2.5.1 始终坚持把品种改良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从 1977 年开始至今,

13、南涧县在大理冻精站的指导下,先后引进海福特、辛地红、西门塔尔、短角、安格斯等肉牛品种冻精进行杂交改良,最后确定西门塔尔为主导改良品种。累计建成肉牛冻精改良中心站 32 个,异地输精点 25 个,基本覆盖全县牛改良范围。采取冻精改良目标责任制,2006 年以来,年完成肉牛冻精改良 2 万头以上,受胎率达到 85%;为确保改良效果, 县政府以奖代补,彻底阉割土种和杂劣公牛 1.32 万头。肉牛冻精改良工作走在了全州、全省前列,肉牛冻精改良数量、优质肉牛数量和占群体比例排列全省山区县之首。2.5.2 切实抓好饲草饲料基础建设和配套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农田种草和秸秆青贮技术,近 5 年累计利用良田好地种

14、植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 8.7 万亩,制作青贮饲料 8.4 万吨。开展犊牛培育、肉牛补饲、防疫保健生产配套技术,全面提升科学饲养水平,牛的个体活重与 2002 年相比,平均提高了54 千克,个体产肉量提高 25 千克。2.5.3 创新管理机制,抓好疫病防治。层层签订责任书和管理合同,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全面开展动物免疫标识及产地检疫工作,推行免疫程序,建立疫情监控网络和疫情报告制度,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牛“w”病 强制免疫密度达到 100%,耳标佩带率 100%,免疫保护率达到 95.1%。抓好市场和流通环节检疫,从根本上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实施贩运户和养殖大户合同管理是南涧县针

15、对活牛交易频繁、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频发实际而采取的创新性疫病防治管理措施,取得显著效果。 2.6 抓实宣传培训、强化舆论引导,创造良好的肉牛文化氛围。连续 4 年成功举办“彝乡赛 牛会” ;精心制作的 电视专题 片公牛阉割以后,成功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 ”栏目播出;专题片彝 乡念活养牛经、 万牛奔走在地方台播出,提高了南涧肉牛产业的知名度。为提高养牛科技水平,分层次抓好县、乡、村三 级科技培训,每年培 训人员在 2 万人次以上。3、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1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人员累计达到 34729 人,常年在外务工 2 万多人,而且多为青壮年劳力,务工挣钱比养牛容易,

16、且投资和风险小,目前养牛业主要由中老年人承担,留守老人养牛缺乏技术和服务保障,从而导致牛存栏下降,规模养牛下滑。3.2 养牛比较效益下滑,特别是能繁母牛养殖效益较低,造成养牛业滑坡,而能繁母牛减少又将在一定时期内制约肉牛产业的发展。牛为单胎哺乳动物,受胎率为 80%-85%,一头母牛每年产一胎,生产犊牛 1 头,已经属较好的生产水平。2007 年以前,一头半岁短奶牛价值 1800 元左右,扣除母牛和犊牛饲养成本,收益不足 500 元。如果从母牛受孕到犊牛出生,再饲养到可出栏屠宰则需要 28-36 月的时间,养殖周期长,见效慢。3.3 国家和省州对肉牛产业投入减少,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近几年上级对肉牛产业的支持项目显著减少,资金投入明显降低。3.4 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严重滞后,招商引资困难。由于肉牛屠宰加工投资大,效益低,当地企业无力投资。 对外招商引资受贫困山区自然条件限制,进展不理想。4、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4.1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