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40511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世界上共有 224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 193 个,地区为 31 个。其中: 亚洲(48 个国家)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11) 南亚: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 西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 、阿曼、也门、格

2、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20) 欧洲(43 个国家/1 个地区) 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法罗群岛(丹) (6)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 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16) 非洲(53 个国家/6 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

3、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 、马德拉群岛(葡) (8)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10)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 ) 、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 )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详细请看:) 、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加那利群岛(西) (18)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

4、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 、圣赫勒拿(英) (15) 大洋洲(14 个国家/10 个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群岛、汤加、库克群岛(新) 、关岛(美) 、新喀里多尼亚(法) 、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 、瓦利斯与富图纳(法) 、纽埃(新) 、托克劳(新) 、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 北美洲(23 个国家/13 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 (4) 中美洲: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7) 加

5、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 、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英) 、蒙特塞拉特(英) 、瓜德罗普(法) 、马提尼克(法) 、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荷)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 、开曼群岛(英) 、百慕大(英) (25) 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南美洲(12 个国家/1 个地区) 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5) 中西部: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3) 东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

6、拉圭(4)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 克/厘米 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 秒 2 平均自转角速度: e = 7.292115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 3/秒 2 平均密度: e = 5.515 克/厘米 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

7、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 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 厘米/ 秒 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 厘米/ 秒 2 自转周期: 23 时 56 分 4 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 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 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 度 26 分 地球

8、海洋面积: 361745300 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 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 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 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 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

9、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 150 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

10、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 2000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 5.1361021 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 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 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 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 10 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

11、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 1.661024 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 3600 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 35 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 2600 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

12、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 40 万种,动物约有 110 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 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 510 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

13、波在近 33 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 ,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 100 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 2/3 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 45,其平均水深为 40005000 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 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

14、球表面以下约 100 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 1926 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 B 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 60 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 120 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世界地理的所有详细知识结构60250 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 33 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 2900 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 S 波

15、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 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 1914 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 公里深度的 B 层,4101000 公里深度的 C 层,也称过渡带层) 、下地幔的 D层(10002700 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 D层(27002900 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 29

16、00 公里至 5120 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 2900 至 4980 公里深度称为 E 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 公里至 5120 公里深度层称为 F 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 5120 至 6371 公里地心处,又称为 G 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 G 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 5.515 克/厘米 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 2.63.0 克/ 厘米 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 100 公里深度处温度为 1300C,300 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 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