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435146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生环境决定论以及幼儿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1)否认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故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另外,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2)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决定条件,故教育是万能的。他的论断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 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1822-1911,英国科学

2、家、探险家和心理学家) 代表著作有遗传的天才 、 英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禀赋和教养 ,是达尔文姑表弟。用谱系调查法来证明天才的遗传性质,提倡优生学以改良人种。 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概括起来有三大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发展: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白痴、色盲、侏儒等的限制。 (2)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差异是造成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

3、)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情绪对胎儿的发育都有重大影响 (2)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1)儿童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故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影响 (2)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有意识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1、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儿童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儿童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2、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定向、强化、加速 3、正确认识

4、教育的作用:教育非万能 (1)教育关键的是影响心智的发展,不决定身体的发育 (2) 教育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思想与素质、家庭与幼儿园的配合程度等等。 儿童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儿童期的存在 (1)教育的初始含义:儿童教育。所谓儿童教育,即把儿童培养成人。 (2)儿童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儿童期的存在 1、 “儿童期” 的含义 儿童期:即“幼态持续期”、不成熟期,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广义上讲,儿童期指从出生到 18 岁之间,狭义指 0 岁到学龄前这个阶段。 2、儿童期的特征 (1)人类个体要经历的儿童期(不成熟期)比其它所有动物都要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

5、的近 30%都用于生长。也可以说,人是早产的动物,新生儿出生时脑量占成体的 25-30%左右,出生后大脑仍以胚胎速度继续生长,一直到 7 岁左右接近成人的水平。 (2)儿童期的“不成熟” 是全方位的:从身体和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不成熟,到行为、认知及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 古生物学家认为:灵长类动物的进化是以不成熟时间的增加为标志的:狐猴(2.5 年) 、恒河猴 7.5 年、大猩猩 10 年、人类的幼仔期(儿童期)20 年。“儿童期”存在的教育意义 (1)儿童期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也是教育存在的本体论秘密:人类社会比其他所有动物群体都远为复杂和多样化,因此人类不仅要有灵活的智

6、力,也要有比较长的时间学习与掌握社会的习俗、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儿童的柔弱无力,恰恰是他具有适应复杂环境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表现。 (2)儿童期这一阶段本身具有特定的价值。不成熟的儿童的认知应该受到尊重。 (3)儿童期之所以延迟,是因为大脑的发展有个不成熟期。因此,人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人类个体脑神经细胞及其联结可以不断形成并改变(而不是固化) ,故个体毕生都可以学习。 “儿童期”的存在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1)自由发展不仅是儿童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儿童发展的权利。 (2)尊重儿童的独立性、特殊性:儿童具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成人应该尊重和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反对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现象,反

7、对急功近利、一味催促儿童成长的倾向;反对对成人对儿童期欢乐的剥夺。 (3)早期教育的全面性。即,生理、心理的发展全面重视。 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如,尊重儿童的本能(如自发的游戏、奇怪的梦想、创作方式等) 。 (二)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 年 7 月 2 日颁布,同年 9 月起试行)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三)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四)寓教育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1、 “教什么教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在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关系上,教育必须既

8、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学前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 ) (2)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纲要对幼儿发展内容的排序: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我发展(学习)的能力。如, “健康”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语言”中的表达能力;“ 社会”领域中的交往能力;“ 科学 ”领域中的思维能力;“艺术 ”领域中的“创造能力”等。 (思考: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儿童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 (3)基本的原则:越难掌握的内容越要早教;任何内容都可早教,但是重点应该是社会

9、性学习及右脑潜能的开发。 2、 “如何教” :兼顾发展的全面性及差异性 (1)发展的全面性 含义一:对个体而言,应当保证其多方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儿童。 含义二: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真正的面向全体,应当从满足表面的教育机会均等,到追求每个儿童都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 (2)发展的差异性:分层指导,以进行因材施教。 (3)如何教如何教如何教如何教:实施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即教育应为儿童的文化创新以及儿童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并以此来促进儿童发展,而不是要“灌进” 多少知识、技能、习惯。 3、 “何时教”: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的规律性可以在三个层

10、面上加以解释: (1)发展的能动性问题 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规律的作用,即“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教育或环境的影响在于对儿童的建构过程是支持还是妨碍。 (2)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说儿童的发展就像梯子那样沿着单一的方向逐一而进,而意味着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发展的主线,也有发展的支线,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网络。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条件、支持发展;在关键时刻,推进发展。(3)发展的自然性问题 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早期教育要重视发现、保护和引导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如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对游戏的热爱等等。1、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由于知

11、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托儿所、幼儿园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2、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决定学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变革,学前教育者目标的变迁。我国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大众化、平衡化、非特殊化方向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内部人际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3、政治

12、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 4、我国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良好习惯和体育活动兴趣,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培养语言、动手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性格;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5、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学前教育,组织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6、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又将面临第三次人口高峰,预计本世纪初人口增长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且较大的冲击;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深前教育。 7、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长期持续性;家庭生活和教育文化在一起;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 作用:潜移默化;实施家庭教育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为人的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