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18563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程标准地理教研论文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左 伟;;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研究所;100054;Email;发表网址:摘 要:中国有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学地图为他们接受作为公民教育的义务教育而学习地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清朝末期到现在的 100 余年间,经过一代又一代地图人的奉献、奋斗,中国的教学地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的历史进程。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改革中,中国的教学地图不断进行扬弃并发展创新,从框架结构、内容选取、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关键词:中国;教学地图;发展创新;地理课程

2、改革中国现有 13 亿多国民中约有 2 亿中小学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余年来,累计有 12 亿国民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了教学地图,共出版发行教学地图约 30 亿册,是全世界教学地图发行量最大的国家。20 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学堂并开设地理课程,教学的需要促进了我国教学地图的诞生。在近百年的地图出版发展过程中,教学地图始终是公开出版地图的主体。人们通过学习地理、使用地图,领会到地图的作用,进一步在科研、生产、生活领域扩大了对地图的需求,推动了其他各类地图的发展,也推动了教学地图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中国教学地图及其发展创新为中国基础教育水平和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3、 近代时期我国教学地图的发展我国古代,地图被视为版图象征,由官方测绘,内府收藏,社会上流传很少,更没有供学生学习用的教学地图。我国首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清末的 18961902 年间,由湖南人邹代钧主编,于 1903 年由武昌舆地学社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 。该图被官方指定为中国第一本学校用地理教学用图(陈潮,2004) 。同一时期,1897 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于 1903 年设置舆部,在编印教科书的同时,编制供学校用的教学挂图、暗射地图和地图集,著名的有 1905 年大清帝国舆地全图 、1915 年的中华民国新区域图等,为 20 世纪初期中国的地理教学作出了极大贡献。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

4、,许多较大的书籍出版单位,如亚东图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在出版地理教科书的同时,也都出版2教学地图,一般以有地理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编务(其中一部分人逐渐转为专门从事舆地图出版事业,并使得专门的地图出版单位发展起来) 。一些大学也编辑出版彩色教学用图。30 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地图作品,是申报主持人史量才为纪念申报发行 60 周年,由著名学者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于 1930 年开始编撰,1934年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 (后人称之为申报地图 ) 。该图为教学、参考两用,在科学性、资料性等方面,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巨作,是此后编制各种地图的范本。抗战时期我国的地图出版业受到重大

5、冲击。一些地图出版机构被迫停业甚至倒闭,少数内迁勉强维持。抗战胜利后,才逐渐得以恢复。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学地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50 余年来,我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1987 年,即为“教学大纲”一套课本和一套地图教材建设阶段。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 1956 年颁布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草案) 。但实际上在 1954 年,该“教学大纲”就已作为编写中小学地理课本和教学地图的内部指导性文件。这期间, (中国)地图出版社配合人教社出版的第一套中、小学地理课本,先后编制出版了面目一新、质优实用的初中一年级用的中国地图册 ,初中二年级用的世界地图册

6、 ,高小五六年级用的中国地图册 ,以及小学和中学用的填充图册、教学挂图等(陈尔寿,2004) ;(褚亚平,2004) 。地图册随课本发行,学生人手一册,受益的学生每年达 2000 多万。但在 1957 年至 1976 年期间,由于受到当时“教育改革”大量削减地理课程错误作法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呈现了从萎缩、零乱到几乎全部停顿的状况。 “文革”期间,人教社的课本被认为是“封、资、修的大杂烩” ,成为批判的材料,停止使用。与地理课本配套的地图册自然也就无法出版。这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场浩劫。在基础教育方面,使一代人缺失了作为公民必须具有的地理和地图知识。第二阶段,1988 年

7、至 1999 年,即为第一轮、第二轮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改革阶段。在这期间,国家颁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 ,实行一纲多本的改革试验。人教社负责编写“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义务教育教材,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一般水平的学校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一套“五四制”教材;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编写一套“六三制”教材,面向文化经济比较发达、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又称沿海版教材;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编写一套“六三制”教材,面向文化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使用,又称内地版教材;上海、浙江经国家教委授权,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各自制定了本地区的课程计划并编

8、写了相应的教材;河北省根据本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的需要编写了小学复式教材。另外还有一套由八所大学合编的教材半途而废。以上教材合称“八套半”教材(田忠,2004) 。这一阶段,中国地图出版社既配合人教版地理课本编制出版教学地图册和作业填充图册,也为北师大、四川、广东、上海等版本的地理课本编制出版了3各具特色的教学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承接了沿海版、内地版、北京版等地理教材的编制工作(陈洪玲,2004) 。1999 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用) ”进行修订,各相关出版社据此对其所编版本的教材进行了修编修订。中国地图出版社为了提高教学地图册的质量,安排精干业务编辑首

9、先对人教版初中地理图册进行大修编,使图册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美观性都有了显著提高,得到了人教社专家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此后,其他版本地理图册的大修编工作相继展开。图册的编制出版水平显著提高。第三阶段,2000 年至现在,即为新一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改革阶段。2000 年教育部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了课程标准(初稿) ,2001 年在广泛征求意见后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紧接着就开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立项、编写和审查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要于 2005 年全面取代原“教学大纲”教材。依据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

10、程标准(实验稿) ,人教社、北师大、湘教社、山东教研室、山西教研室、广东教育厅等单位分别组织专家编写了各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张桂兰,2004) 。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中,中国地图出版社出资编写出版王民教授主编的地理教材(王民,2004)及配套教学地图册、北京版地理教材及配套教学地图册的同时,还先后配合人教版、鲁教版、五四制版、沪教版等版本的地理课本编制出版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地图册、填充图册和教学挂图等。为了做好基于新“课程标准”地图教材的建设,完善地图教材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地理教学信息资源服务,中国地图出版社专门设立了“地图教学网”服务机构。3 课程标准教学地理图册的发展创新随

11、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地理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为了适应新课本更新的理念:“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让学生学习过程与社会、与自然对话和相融,使学生的身心获得解放和自由。 ”在这种形势下,新图册紧跟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步伐应运而生了。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以这一时期教学地图典型作品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图册 (郑琪,2004。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为例,讨论我国新一轮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改革中, “地理图册”的发展创新。3.1 框架结构的新特点地理图册七年级上册由统一图例、目次、序图、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

12、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附录等几部分组成。章节简单,增加序图世界地形图来统领全书。与“教学大纲”教学地图册相比,框架结构的新特点为(肖金花,2004):纯地图大大减少,仅占总版面约一半左右,而且图幅较大,图中的知识点大幅度减少,给教与学留出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各种示意图、模式图、统计图增加,而且简明爽目,富有表现性、说明4性、启发性。如, “地形雨示意图” 、 “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简单形象地揭示地理要素及发生发展过程,易理解易记忆。再如“降水的分布”一节,选分布图中不同位置的城市,用一组量杯形象地表示出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现象的分类、分级与教

13、材互补互动。照片较大幅度增加,占总版面的三分之一。照片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理性(左伟,2004) ,同时大量照片小巧活泼的分布于各类图旁边,使教学更轻松、更真实,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除了必要的图名、注记等文字外,图册增加了简明的文字解读,能起到突出主题、导读和培养学生文字阅读与表达能力的作用,既可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3.2 内容选取与课本更密切且相互补充新图册与新课本内容配合极为密切且互为补充(段爱琼,2004) 。始终贯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主线,多层面、多角度地对课本内容作进一步完

14、善、补充和延伸。例如,第三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用一组图片加文字说明来表示降水与生活、降水对人类生产的影响;用等值线分层设色图表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南坡的降水模式图表示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状况;用一组量杯表示不同的观测站点的年降水量及影响降水的几种主要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图片、地图、文字、图画的有机结合,与课本密切配合,将课本阐述的内容图解得一目了然、生动活泼、简单易学。课本中有些阅读材料不太好理解,新图册上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地图,对课本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如在教材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用一幅地球的卫星照片和麦哲伦航行路线图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

15、体。新图册并没有与课本配图简单重复,同时为了兼顾地图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除了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月食与地影图来证明地球是球体之外,还采用正方位投影的地图来表示麦哲伦航线圈。图中用红线箭头表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一直西行又回到西班牙的航行路线轨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是对课本中阅读材料的形象图解,与课本中用圆柱投影地图的方法相比,对教材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3.3 地图表现形式新颖有趣新图册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设置了一些有趣的地图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教学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就不仅是无的放矢,也正像古语所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样,素质教育目

16、标也就无法实现。而新图册力求用新颖有趣的地图表现形式,精心创设学生探究式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七大洲四大洋,主图用东西半球的地貌晕渲图表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并在各大洲的洲界处加有简明的文字说明。 “一笔画世界”图,形状简化或夸张都牢牢扣其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一笔勾绘出七大洲的轮廓,这一有趣的“一笔画世界”的简图,能大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绘画冲动,强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并且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4 地图内容设计有利于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5“要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手拿一本地图册既不会读也不会用,那么学的就是死地理,就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地理人才。新图册能尊重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习惯,导读性强,可操作性强,在教学生会读图、联系实际读图方面做得较好。如“地图图例”把教学生会读图落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