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临床应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417929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罐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拔罐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拔罐的临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拔罐的临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拔罐的临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拔罐的临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的临床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拔罐的临床应用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操作筒便、使用安全、适应广泛等优点,临床十分常用。一、常用罐具1竹罐 用坚韧成熟的青竹,按节锯断一端,留节作为底,一端去节作罐口,将外形磨制成两端稍小、中间稍大,且平整光滑的腰鼓状,罐长度与口径比例适度,规格据材而定,大小不等。其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可用于身体各部拔多种罐法,尤其多用于水煮罐法。但其罐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于观察罐内皮肤反应,不宜用作刺血拔罐等。2陶瓷罐 亦名陶罐,系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罐具。形如缸状、口底稍小、腔大

2、如鼓。其罐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适于全身各部, 。但体较重、易于破碎,且不透明,目前已不常用。3玻璃罐 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烧制成的罐具。形如球或笆子,口平腔大底圆,口缘稍厚略外翻,内外光滑,大小规格多样。其罐透明、吸附力大,易于清洗消毒,适用于全身各部,可施多种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传热较快,易于破碎。二、操作方法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的吸拔方法已有多种,常用的有火罐法和水罐法。1火罐法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2水罐法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法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一)单罐法即一罐独拔。

3、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颊车穴,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以及于虫蛇叮咬处拔毒、疮痈部排脓等。(二)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三) 留罐法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 510 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

4、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四) 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的病症。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五) 走罐法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 ,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 ,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为度。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

5、,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效果差。四、施罐与启罐(一)施罐前注意事项1拔罐治疗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2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3选好体位,

6、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4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应消除其畏惧心理外,拔罐数量与时间也宜少宜短,待适应后复诊时再酌增。(二)施罐中注意事项1旋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稳、准。拔多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2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拔罐后一般有下述三种反应:(1)患者感觉拔罐部位紧束、酸胀、温暖舒适或有凉气外出,罐内肌肉突起,呈红疹或紫斑样变,为正常反应。(2)患者感觉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若患者毫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均应取下重拔。若重拔

7、后,上述情况依旧,则应考虑罐具规格、吸拔部位、施罐方法、负压大小,以及疾病性质、患者体质等因素的影响。(3)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胸闷心慌,甚至晕厥、脉细弱等晕罐征象,应及时启罐,并参照晕针处理。(三)启罐方法启罐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的留罐取下的方法。1一般罐的启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2水(药)罐的启法 应防止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启罐。(四)效应观察1治疗效应 启罐后

8、吸拔部位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罐印,是属正常反应,12 日即自行消失。2病理反应 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系热毒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以上反应应结合临床而综合分析。(五)善后处理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过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出血应用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系拔罐治疗疮痈,启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处置停妥后,嘱患者休息片刻才离开治疗室,并嘱 1 日或 2、3 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