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00745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提要: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实施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基础。人文关怀缺失主要表现在发展观上重物轻人、管理理念上重维稳轻维权、管理手段上重管控轻服务、对待弱势群体上重经济支持轻人文关怀。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坚持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者、民主法制精神的推动者、公平分配机制的构建者和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关键词:人文关怀 社会管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高度分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增加。传统的以维稳为主的管控型管理模式越来越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新型社会管理尚未完成构建。无论就新模式的构建,还是现

2、有模式的延续而言,在社会管理中突出人文关怀都是必然的选择。一、人文关怀与社会管理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人文关怀意味着必须尊重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每个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在当代主要是指在改善人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文关怀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社会管

3、理的对象是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而人的最高需求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是社会管理所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 ,又是矛盾的“凸显期” 。面对社会管理的不足,面对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日益复杂细化的社会矛盾与诉求,我们更加应该考虑率先用人文关怀来弥补我们的社会管理硬件的缺憾与不足,不要既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伤了人民群众的心。社会管理应该是以法律、规则、制度为框架来维持社会理性运转。然而,法律、规则和制度总是滞后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这使得一切现有的规则与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一切

4、现有的社会问题。当依据现有的规则暂时无法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作为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尊重与敬畏,就特别需要人文关怀及时跟进与补位,有效地弥补规则与制度的空缺。所以,人文关怀还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社会管理模式就在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努力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需要人文关怀。因为唯有对百姓充满人文关怀,才会真正深入群众,才能知百姓所想、解百姓所盼,也才能第一时间发现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源头;才能使管理的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发生。人文关怀为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可能,所以人文关怀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基础。二、人文关怀缺失在社

5、会管理中的表现1、发展观上“重物轻人”各级地方官员片面追求经济的、物质的发展,往往眼中只看到“物” ;而看不到“人” ,人的尊严、人的权益、人的关怀、人的幸福,都被忽视了。这种“重物轻人”的片面发展观,是从效率、财富、收入增长等物的视角看待发展而不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待发展,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衡量发展而不是用社会指数、幸福指数、人的发展指数等有关人的尺度衡量发展。它是按市场、技术的逻辑发展而不是按人性要求的逻辑发展,它是按物的必然逻辑而不是人的应当逻辑发展。总之,这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种发展观让我们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分析,

6、由于经济取向的绝对化,导致了一切向钱看;从而造成社会道德的失范、思想领域的混乱,使得贪污腐败等诸多社会弊端显现充分。幸福被物质化和客观化,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银行存款,这些原本是作为实现幸福的条件和手段的东西被当成了幸福本身,被作为目的性存在而不遗余力地追求。实用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泛滥,这种价值取向的结局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缺失,引发文化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情感危机。经济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全面的发展,不能自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似乎我们的经济越发展,积累的社会问题却越多。经济的发展所增加的也许只是作为生活数量的财富,而不是作

7、为生活质量的价值。幸福感的失落表明: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2、管理理念上重“维稳”轻“维权”传统社会管理以维稳为最高目标,稳定压倒一切。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但管理理念的滞后却成为制约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瓶颈” 。 在维稳理念指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在加强社会管理的名义下, “社会控制”趋紧的态势,并且正在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加以推广。所谓管理实施全覆盖,不能留空隙,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这种做法尽管短期看有效,但从长期看运行成本很高,除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有形消耗,还会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信任危机加剧等社会成本或道德成本的增加

8、。满足人的正当需求、维护人的合法权利、推动社会进步是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但在以维稳为最终价值取向的管理模式下,对人的需求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肆意践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十年前的孙志刚事件到去年的唐慧案,一而再的惨痛事实让我们无从回避。权利维护是当前社会管理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发生的利益冲突现象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可以看出维权仍是当前社会管理的关键,例如因征地拆迁、劳工权益、环境污染侵害等引发的冲突事件大多是由于权利之争引发的。由于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利益维护机制,民众往往选择“非体制化行动”进行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抗争” ,导致冲突事件频发高发。国家作为维护公民权利的主

9、导主体和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作为当前社会管理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并为权利救济提供物质基础、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推动社会权利普及化目标的实现。 3、管理手段上重“管控”轻“服务”长期以来,我们社会管理手段单一、方式简单。为了维稳,习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来实施社会管理。甚至许多本来应该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或者通过社会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习惯于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使政府不堪重负,势必影响管理效率。利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对许多官员来说驾轻就熟,同时又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

10、是就不习惯通过官民协商对话、平等沟通等民主政治手段来吸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不习惯于通过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法律途径来解决矛盾纠纷。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还会激化政府与公众的矛盾。这种社会管理,其所要求的就是要服从,极易导致人治大于法治,服从大于参与。由于缺乏沟通交流,作为管理对象的社会成员难有主体意识,也缺乏合作意识,许多矛盾和问题被掩盖,抑制了社会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重要的是要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由重管、控、压、罚向重人性化的服务协商型管理转变。政府要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转变为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服务者。既要运

11、用法律机制和利益机制来做到依法管理;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相信人的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培育人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社会管理应该通过强调服务来体现“以人为本” ,这样社会成员之间就易于理解和沟通,社会成员就有平等及尊重感,有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会矛盾就会大大减少并利于化解,社会就会和谐。4、对待弱势群体上重“经济支持”轻“人文关怀”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当代中国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尤为重要与必要。今年 6、7 月份,国内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厦门人陈水总在厦门

12、快速公交上纵火,导致本人在内 47 人死亡 34 人受伤。另一件是山东菏泽冀庄村人冀中星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3 航站楼 B 出口处,引爆了自制炸弹。无论是冀中星,还是陈水总,他们都是身处社会底层、不断上访又屡屡受挫、进而悲观厌世,最终选择了以这样极端的方式来为自己维权。这两起事件足以让我们深思,对弱势群体仅提供经济扶持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虽然经济支持能够解决一时的困难,但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后果。政府限于财力,所给予弱势群体的经济补偿一般仅仅只能维持其简单的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会因此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心理问题也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这样做有时还会加重弱势群体的自卑感和对社会的疏离感

13、,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单纯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使得救助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它对于社会稳定只能起到“止痛药”的作用。弱势群体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也反映在精神上。他们在社会变化中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人际关系、尊严、道德观、对生活的前景期望等,如果对这些都漠不关心,也就是缺乏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只有把弱势群体的疾苦忧乐真正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温暖,他们才会对政府和社会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环境,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劣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受教育程度低、人力

14、资本低下。提高教育水平是改善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这样,弱势群体不但不会沦为“不稳定因素” ,还会成为稳定社会的积极力量。三、加强社会管理应突出人文关怀1、做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 “减震器” 、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应该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平等享有,这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源配置与人本关怀的优越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

15、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社会保障的水平低,覆盖面窄,目前仍以已经弱化的土地保障、家庭保障为主,除民政部门的救济外,几乎不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现有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是有违公平的,占全国人口 56的农民群体基本上被摒弃在“现代社会保障”的保护之外。制度缺失只是表面现象,对农民权利的漠视才是本质。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历史和现实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延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乡村,最后走向城乡一体化。当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并发挥出巨大保障功效时,建立惠及所有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应该成为政府义不容

16、辞的责任和义务。鉴于已经存在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权起点的差别和不平等,必须采取反哺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策略,以期实现农村社会保障质的飞跃式发展。政府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在建立这三项保障制度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应提供部分资金援助。2、做民主法制精神的推动者人文关怀要求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的同时,还要尊重人的政治权利,尤其要关注与重视人的“表达权”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第一次在全党代表大会中提到“表达权”问题。在法理上公民有其利益表达的权利,但由于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由于政务信息的不公开或公开不到位,导致知情权受到严重威胁和实质性的损害,甚至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另一方面,由于广大社会成员远离社会和国家的权力中心,在国家的政治结构中缺乏利益代表,缺少表达自己利益的一些具有实效性、适时性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